▲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
連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出版日期|
掃描頁面|
操作提醒|
點按圖片,跳至下一頁
引用來源|
關閉|Close
網站首頁
關於平台
知識搜索
澎湖文獻資料庫
聯絡我們
馬公市|880
西嶼鄉|881
望安鄉|882
七美鄉|883
白沙鄉|884
湖西鄉|885
史前時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荷治時期
明鄭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01|文化
技藝
習俗
飲食
藝文
故事
族譜
諺語
教育
褒歌
02|宗教
寺廟
信仰
祭祀
法師乩童
厭勝物
03|歷史
建築
文物
事件
開拓
人物
04|地理
島礁
聚落
地名
環境
05|交通
海運
空運
陸運
06|產業
農業
漁業
畜牧
製造業
工業
商業
林業
07|治理
選務
戶政
行政
財稅
民生
軍事
遊憩
社福
司法
衛生
08|生態
動物
植物
查詢
影像分類:
飲食
影像來源:在澎湖生活的一百種理由。
知識分類|
類:
文化
飲食
傳統糕餅
類:
文化
飲食
歲慶飲食
───
紅龜粿
複製連結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紅龜粿的傳統作法是將白米滔淨、浸泡撈出冲漂乾淨,磨成粉漿,裝入布袋壓乾水分,做成粉糰。再將三分之一的粉糰和水打成熟芡,冷卻後和其他三分之二的粉糰一起揉透。然後分成等量的小圓塊,按扁包上豆沙餡或
花生
餡,收緊口包成橢圓形,用壽龜模壓成形,表面再塗上紅色。成形的紅龜粿表面塗一層植物油,用蒸籠蒸約四十分鐘就熟透了。
-
後來有人將米糰和水打成熟芡的做法,改用煮熟的
蕃薯
,冷卻後和米糰一起揉透來製作紅龜粿。五、六十年代以後,麵粉大量上市,則直接用麵粉和水發酵後分成等分圓形,就可以按扁包上豆沙餡、
花生
餡,收緊口包成橢圓形的紅龜了。
-
七、八十年代的紅龜粿,又回到傳統的米製品,但是已不再需要浸泡磨成粉漿了,而是有現成的白米粉,只要和水就可以馬上加餡印成壽龜,再染色上蒸籠蒸。
-
此外,還有一種雙頭的麵龜,製作材料與作法都和紅龜粿相同。但是只能用在
喪事
上, 是祈求死者往生與生者在世兩頭都好的粿品,富有極高的人性意義。
-
文字來源|澎湖產業文化誌(傳統糕餅)
知識建檔|2018-02-25。知識更新|2018-12-14
修正建議回報
完整閱讀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下水道
|
環境清潔
中國佛教會臺灣省澎湖支會
|
人民團體
東吉嶼墓葬區
|
東吉村
|
殯葬
池東零售市場
|
池東村
|
市場
燈謎
|
藝文活動
此地無樹三百載:馬公天后宮前的古榕樹齡推斷
|
中央里
|
榕屬
西嶼鄉農會
|
池東村
|
農政組織
民防組織
|
軍事組織
龍身石敢當之碑
|
東衛里
|
碑石敢當
竹篙灣路
|
大池村
|
交通地名
白沙教會
|
解嚴後
|
赤崁村
|
基督教
七美教會
|
南港村
|
基督教
將軍基督長老教會
|
將軍村
|
基督教
花宅教會
|
中社村
|
基督教
基督長老教會虎井教會
|
虎井里
|
基督教
基督教澎湖浸信會
|
光榮里
|
基督教
澎湖馬公教會
|
光復里
|
基督教
中國佛教會臺灣省澎湖支會
|
人民團體
彎弓
|
大池村
|
器物地名
龍尾
|
大池村
|
動物地名
平台知識總數
7,698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