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沙港村花生紀錄

2023沙港村花生紀錄|沙港村廣聖殿前|拍攝日期:2023-10-13(星期五)

經濟作物─花生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同義詞彙|土豆
-
澎湖紀略》〈土產紀〉說:「落花生,俗名地豆,又名番豆,蔓生黃花;花謝時花心如針,入地即成子,故名落花生⋯⋯今各處皆用以榨油,利益甚廣,其籐亦可飼牛羊供爨,澎地遍處皆種焉。」
-
澎湖原有的花生大多是從中國引進的品種,主要有鴛鴦豆、大冇兩種,這兩種在來種都具有耐旱,抗病蟲害的特性,很適合本地的乾燥環境,到日治時期才開始推廣「爪哇大粒」種。民國51年(1962),澎湖農改分場又培育出果實風味很好的「澎湖1號」及「澎湖2號」品種,可惜對簇葉病的抵抗都比較力差。
-
民國60年(1971),澎湖農改分場曾多次引進臺南白油豆品種試種,但是結果都不如在來種。民國68年(1979)改種維吉尼亞種(Virginia),當年的收成很好,顆粒大,收購價格也高,但是後來就一年不如一年,顆粒越來越小,收購價格也越來越低。到民國72年(1983)收成更差,全縣的農民合計約短收了一千萬元。
-
民國73年(1984)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澎湖農改分場岐頭試種「澎湖2號」及從美國引進的「荷蘭」(HollandRunner)大顆粒品種。這兩種品種的顆粒比較大,產量也比較高,曾在當年10月,邀請農民觀摩,反應相當熱烈。在民國74年(1985)9月,再次舉辦大粒型花生栽培技術觀摩會,展示從本地鴛鴦種分離培育出來的大型種「澎湖2號」花生。
-
民國80年(1991)起,農改分場輔導馬公湖西白沙西嶼的農民更新花生品種(澎湖2號落花生鮮莢果)計350公斤。卻因為旱災而歉收,導致民國81年(1992)春作花生種仁不足,縣政府只好緊急收購種仁1,465公斤,莢果5,550公斤,以補貼價差的方式來配售給農民播種。
-
此外,民國78年(1989)起澎湖農改分場也在七美鄉東湖村進行落花生優良品種選育計畫,選擇的品種是本地的鴛鴦種,定名為「澎選育53號」。初期在七美鄉試種的「澎選育53號」落花生種子,曾移師到屏東縣農改場進行栽培,經過7年的試種及篩選種子,終於培育出比「澎湖2號」更耐旱、耐瘠、耐風,而且籽粒產量比澎湖2號增加20.6%的新品種,於民國85年(1996)9月正式命名為「澎湖3號」,開始推廣。
-
民國85年(1996),繼澎湖3號之後,澎湖農改分場再挑選大粒種花生,進行田間栽培越冬試驗,定名為「澎選育82-1號」。「澎選育82-1號」除了花生顆粒比較大之外,還具有「無休眠期」的特性,如果能通過越冬試驗,澎湖的花生就可以一年2穫了。69民國91年(2002)起,又輔導西嶼鄉白膜花生產銷班,以補助各項農業資材的方式,獎勵種植面積10公頃的白膜花生。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五)|物產志》
知識建檔|2021-12-10。知識更新|2024-06-06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