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名、別名|網垵、網垵社
-
本村舊名網垵,因往昔漁夫在此凹灣之處曬網故名,蓋垵即兩翼突出,中間內凹成灣之處,以遠眺之,其狀如馬鞍故稱。另有一說鄭成功由金門率艦隊經大嶼,遙望
八罩島,希望能平安抵達,故得稱,當牽引附會之詞。
日治時期改名為望安,戰後初期稱為東望安村,旋改稱為
東安村,村名的變化可能屬創新地名中,取其諧音又兼吉祥之吉言佳字類型。
-
本村於清領中期本分為
網垵社及
山寮社,據《
澎湖紀略》記載可知,即
清領時期屬網垵澳,以
網垵社及
山寮社為名。然至清領晚期《
澎湖廳志》的記載,網垵澳已無
山寮社名,僅存
網垵社,廢社原因文獻上並未記載。
山寮社許姓先民,據《澎湖縣志》的記載,為湖西鄉
菓葉村許姓之後裔。由於地處澎湖通往臺灣的水道上,因此設有清水師汛防駐紮此地,維護海上治安。
日治時期稱為網垵澳網垵鄉,隸屬網垵澳務署管轄,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戰後本村由望安村劃分而出,稱為東望安村,不久即改稱
東安村。本村位處
望安島的東南部,村民半漁半農維生,建有石滬數個,近來由於漁穫減少,有些石滬對外人巡滬並無嚴格禁止。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姓氏分布|
-
東安村由許、林、謝、陳、姚、鐘、朱、劉、呂、尤、吳、王、藍諸姓組成;除吳姓(4戶),由
西安村徙來;王姓(2戶),由
水垵村遷來,藍姓(1戶),由馬公市、
西衛里,徙來;其餘諸姓,皆由閩地,徙來。其中,許姓分三支系(
風門山派、
鴛鴦窟派、蕭山派);林姓分兩支系(
網垵口派、
中街仔派);陳姓分兩支系(
山寮派、
中街仔派);故許、林、陳三姓繁衍較多,為主姓。
-
按乾隆時期,
東安村諸姓中,各有裔孫遷徙南方四小島(
東嶼坪嶼、
西嶼坪嶼、
東吉嶼、
西吉嶼)和
八罩島(
七美嶼),故諸多姓氏,如呂、謝、姚、鐘、朱、劉、尤,雖遞傳10世以上,歷300餘年,惟人口數並不多。
-
村落區分為
網垵口、
中街仔、
山寮三個區域。其中,(
風門山派)許氏,分居
山寮、
中街仔(嘉慶初期時,有裔孫分居
西安村、前寮、後寮、
頂田仔、西埔);(
鴛鴦窟派)許氏,居
網垵口(乾隆初期,再分徙
東吉嶼);(蕭山派)許氏,居
中街仔(嘉慶晚期,分徙
西安村、
下西埔);兩支林氏,分居
網垵口、
中街仔(乾隆中、晚期,各有裔孫,分徙
東吉嶼);陳氏(
山寮派)分居
網垵口、
山寮;陳氏(
中街仔派)居
中街仔;尤氏分居
山寮、
中街仔;呂氏、朱氏,居
山寮(朱氏,有裔孫,乾隆時期,徙
八罩島);謝氏、鐘氏、姚氏、王氏居
網垵口(謝氏、鐘氏、姚氏、尤氏各有裔孫分徙
東吉嶼)。
-
日本時代、昭和時期,
東安村(包括
網垵口、
中街仔、
山寮)共有三合院古厝106間;其中,(
鴛鴦窟派)許氏15間;(
風門山派)許氏25間;(蕭山派)許氏9間;(
網垵口派)林氏8間;(
中街仔派)林氏9間;謝氏3間;(
山寮派)陳氏8間;(
中街仔派)陳氏6間;姚氏4間;鐘氏2間;朱氏3間;劉氏1間(已遷台);呂氏4間;尤氏2間;吳氏4間;王氏2間;藍氏1間。
-
聚落形態|
-
位於
望安島東南的
東安村,由網垵、
山寮二社組成。網垵地區南面臨海,北面緊臨高地,全域呈狹長形,聚落及住屋受此地形影響,發展成「帶村」型態,中間為街(當地稱「中街」),沿街兩旁住屋面海背山、坐北朝南,排列整齊。
山寮地區地形較平坦,住屋緊臨南面海灣成集村型態,全域略成方形,由三條直交的主要巷道又劃分為四區域,住屋每戶均坐北朝南,面海層層排列,層次分明。
-
資訊來源|望安鄉志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