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金龍殿紀錄

影像分類:寺廟廟宇  2021金龍殿紀錄|拍攝日期:2021-09-14(星期二)

金龍殿

閱讀時間 ── 約 22 分鐘

隱藏資訊

同義詞彙|福善堂
-
福善堂是馬公一新社的分枝,供奉的主神是孚佑帝祖又稱呂仙祖(呂洞賓)。福善堂於光緒27年(1901)由吳氏先祖吳品分在西衛住宅開堂,以宣講善書勸善,取名為「極妙社新善堂」;他的兒子吳萬益、孫子吳有德都在堂內效勞,里民也自動前來禮佛行善,著有《濟民寶筏》、《濟民仙槎》兩部善書。
-
太平洋戰爭期間,堂務被迫暫停;到民國34年(1945),才由吳萬益、吳克文祖孫2人重整鸞堂,於當年9月改名為「妙新社福善堂」。此後又陸續著作《濟渡新鐘》、《寶鑑銘新》、《濟渡仙舟》、《金龍寶鑑》、《金龍寶卷》等5部善書,及《覺世妙仕真經》、《玉勒福緣感應消災經》兩部經書。民國45年(1946)吳克文父子又出鉅資,配合里民的樂捐重建。除了奉祀呂恩主孚佑帝君之外,後殿還合祀至聖先師、文衡聖帝、天上聖母、觀音佛祖,全殿大小佛像幾近一百尊,可以說是聖佛先神俱備,儒道釋三教齊全。民國79年(1990)又重新翻修,但是在吳克文過世後鸞務又告暫停,目前信徒只在有祭祀時才去拜拜。
-
資訊來源|馬公市各里叢書(寺廟篇)
-
金龍殿重建落成碑記
-
緬維 神機顯化,廣開闡教之門。聖澤覃敷,大啟好生之德。是以設鸞堂、興寶殿,不外行善道、修陰功為宗旨也。如我西衛「金龍殿福善堂」其前身為「新善堂」係從全臺鸞務開基「一新社樂善堂」分來,取其一新樂善各一字為堂號焉。當時「一新社」有董事吳等號品分(吳克文之先曾祖父)者,賊性忠良厚道,克己待人,且持齋禮佛,樂善好施,先在一新社效勞鸞務,並主持勸募求濟事宜,率先垂範,慷慨樂捐,為地方望重,一善士也。旋於光緒廿七年(民前十一年)辛丑七月十七日,在故鄉西衛創設「極妙社新善堂」崇奉 聖帝、真君、二恩主及 真武大帝、觀音佛祖,初即設檯宣講,繼而請旨著書,弘揚聖教,力挽頹風,勸人修身行善。斯時吳品分公為正堂主之任,率子吳萬益號麗生(即克文之祖父)及孫吳有德(克文之父)等,在一新社樂善堂,又在本社新善堂,另在觀音亭內由新社省善堂,武聖廟內濟眾社新民堂等數處效勞,繼承德業,向善維殷,對揮鸞闡教,甚為熱誠。惜因當年,處在日據時代,嚴禁降乩,信仰不能自由,至抗戰期間,堂務暫時停頓,徒嘆奈何。
-
民國三十四年歲在乙酉七月,本堂吳克文號藻卿,生有神緣,夙崇聖教,心存好古,志尚昔賢,且有先人風範,每頌 神恩,不忘鸞化之淵源,折願獻身聖門,秉承道統於不墜,喜台澎光復,已獲信教自由,就在馬公國校任職教師之業餘,利用夜間,與祖父吳麗生公,在西衛家(即本堂發源地)重整鸞台,安置沙盤木筆,新學正鸞手,一片心誠,火速煆乩成就,遂於同年乙酉九月十八日開堂,奉玉旨將原有「極妙社新善堂」改稱「妙新社福善」蓋取「福緣善慶」及「天福善人」之義,更符合有福再興善堂之意。妙哉美矣,主善為師,信從者眾,夜夜堂生咸集,呵氣如蘭,共事扶鸞闡教。於是 神靈日加大顯,鍊丹砂以消疾患。聖典時並宏開,施甘露而拯枯苗。是以香火熾盛,遠近咸聞,求問感應,捷如雷電,入堂之眾,與日俱增焉。第一任正堂主吳麗生,副堂主吳秀東。第二任薛中玉、李克順,副堂主王成林、王心田。第三任正堂主李克順,副堂主王心、王修林。第四任正堂主王心田,副堂主王修己。第五任正堂主王修己,副堂主藍燈愿。代代相承,堂運亨通。噫嘻,人以神為依,神亦藉人而顯,神人和合,善機洋溢,福澤綿長,良有以也。
-
民國四十五年丙申九月十八日,奉 旨升號「金龍殿」即等劃建殿之舉,由吳克文獨出鉅資以董其事,加以內外諸善信,踴躍樂捐,贊襄美舉,乃鳩工庀材,將本堂原來之吳宅拆起,重新建殿,共成四落,經三年告竣,雕樑畫棟,煥然一新。鎮殿主神奉祀 南宮孚估帝祖妙道天尊,後殿合祀 至聖先師、文衡聖帝、慈濟真君、真武大帝、太白金星、八仙翁、南北斗星君。東配祀九天玄女七娘娘、天上聖母。西配祀司命灶君、福德正神。前殿奉祀 三寶佛觀音佛祖、彌勒尊佛、韋馱、迦藍等諸佛菩薩。後落另建功德堂一座,奉祀 地藏王菩薩及本堂過去仙逝諸善信祿位。合殿大小佛像七十餘尊,可稱聖佛仙神俱備,儒道釋三教齊全,為澎湖各處寺廟所罕見,且以 呂恩主孚估帝祖為鎮殿主神,大顯南宮應化之仙乩,亦在本縣獨一之寶殿也。
-
憶昔新善堂之時,已著有「濟民寶筏」、「濟民仙槎」兩部善書,自開福善堂之後,再著有「濟渡新鐘」、「寶鑑銘新」、「渡渡仙舟」、「金龍寶鑑」、「金龍寶卷」等五集善書,及「覺世妙化真經」、「玉敕福緣感應消災經」兩部經書,頒行全省各地,因其詩文竅妙案證新奇,內容充實,故在各堂什宣講資料,頗獲佳評,紛紛來信索取閱讀。民國三十六年丁亥臘月,本堂應聘,由吳克文率領鸞生十名,前往興仁里朱王廟開設「肇新社普善堂」著造「啟化珠璣」,書成升號「懋靈殿」。此外又為一新社樂善堂續著三部善書,並為各堂校正善書,出刊已達六十餘部之多。在本堂內每逢三六九及朔望日為鸞期,當夜就有堂生齊集誦經,迎鸞濟世,數十年如一日,從無間斷,其至誠感格,神顯靈通,揮木筆兮筆下得回春者孔多,鍊沙盤兮盤前得感化者亦復不少,信有然矣。
-
民國七十八年,在開堂四十四週年紀念日會上,眾善信因鑒於本殿歷經歲月,受風雨漂搖,棟桷腐壞,丹青剝落,又門前造柏油路幾次疊高,路面已超過廟庭,提議宜速重建。幸一唱百和,諸生各讚同,乃著手籌備。由吳克文獨資先向東鄰蓋販厝之高自東購買二樓房屋一間,為本殿東廂以備用。至民國八十年辛未三月十五日未時出火,恭請諸尊菩薩奉安在東廂,分上下樓兩玄,每期仍照常參拜、誦經、濟世,至四月初八日卯時,將殿上全部拆起,改以水泥混凝土為屋頂,自地面至脊上均較原來,挺而高之,又從前,殿內東西所有禪房,一號概拆除,擴而充之。屋脊雕龍環鳳及各堵各項剪黏等工程,由本澎正老牌泥匠莊順就師,負責製成,其匠心獨具,技藝精湛,人物景緻,均栩栩如生,令人讚許。又此間所有水電部份,均由本堂藍燈愿熱心工作,出錢出力,至為欽佩。尤幸總工程一切順利,於同年十月廿四日未時,恭迎 聖駕遶遊全社,先行入安座,繼續趕工,至全部完竣,於十二月十七日舉行落成大典,洵盛事也。
-
仰觀寶殿輝煌,金身煥彩,鳥革翬,美輪美奐,止以妥 神祇而歆靈爽。神人和合,福綠善慶。從茲乎,俎豆于一殿,四序咸安。乩鸞顯及全臺,千秋不替。切喜工程已告如意,措置亦得整然,雖藉眾善信虔誠之力,亦賴吾 帝祖顯化之功,有以然也。爰筆之于書,泐石以誌不忘焉,是為記。
-
民國八十年歲次辛未季冬之月 吉旦
-
本殿總董事 吳克文號藻卿 敬撰
-
金碧交輝,綴綵明燈光四境。
-
龍恩寵錫,升堂入殿慶千秋。
-
文字來源|許玉河老師
-
福善堂的活動
-
經過十年的努力,吳克文與福善堂的聲名日益遠播。自1954年吳克文與福善堂的鸞務也變得多元,不再侷限於單純的扶鸞著書與宣講。該年福善堂先後完成《孚佑帝祖靈籤》共60首,以及《仙祖藥籤》10科、120首供人祈求,福善堂的濟世活動廣受好評,香火日盛。澎湖元宵節盛行的「乞龜」與「猜燈謎」活動自起也陸續於福善堂開辦,1953年福善堂新設龜吉部,由吳克文招集33人募得36股,購置片龜50對、雞蛋糕10斤半、糕仔20包、柑7斤、新樂園香菸25包、帝祖令符30張、佛祖符24張,女人鏡6個、茶油6罐、絹花14蕊、粉18盒、胭脂6盒、面紅粉6盒等供善信祈求。福善堂常務執事分為四班,每四年一輪。玄女七娘娘前殿設婦女求乞部,供婦女祈求物品。1955年婦女乞求部與龜吉部合而為一,共同辦理元宵節活動,增添福善堂對一般信眾的吸引力,入堂之眾與日俱增。
-
1956年福善堂升號為「金龍殿」後,立即規劃建殿之舉,由吳克文獨出鉅資加以內外諸善信踴躍樂捐,乃將福善堂原來之吳宅拆除,重新建殿,歷經三年告竣。鎮殿主神奉祀南宮孚估帝祖妙道天尊呂洞賓,後殿合祀至聖先師、文衡聖帝、慈濟真君、真武大帝、太白金星、八仙翁、南北斗星君。東配祀九天玄女七娘娘、天上聖母。西配祀司命灶君、福德正神。前殿奉祀三寶佛觀音佛祖、彌勒尊佛、韋馱、迦藍等諸佛菩薩。總計福善堂大小佛像七十餘尊,充分展現了台灣民間信仰的開放性與「多重至上神觀」。往後金龍殿歷經歲月摧折,門前造柏油路幾次疊高已超過廟埕,1989年再次發起重建,並於1991年完工。
-
金龍殿於1959年改建完工,隨即將原有堂屋舊木料,在殿後之空地,以兩個月的時間新建功德堂一座,總經費五萬元全由吳克文獨立負擔。6月3日舉行大殿完工及功德堂行安祿位典禮,延仗釋潔淨師父等五位齋友誦經作供一天。功德堂係1957年春奉旨而設,以「福善開堂立德第一代正堂主吳麗生副堂主吳秀東暨鸞下仙逝諸善男信女祿位」為龍頭牌位,祀奉上列諸人以及在福善堂中祀理神明者有功者臨終安置之用。功德堂也提供堂外之人進主奉祀,然每一位先靈需進油香資新台幣一千元做為永久奉祀之費,並負擔當日聘請齋友誦經拔荐、安位、做供及果菜費。從《功德堂登記簿》所登記之名錄,自1959年1992年止共有78位往生者進祿位於此,包括清代及日治初期澎湖名人蔡汝璧太和堂之菜姑黃市等,而其中絕大多數為新善堂與福善堂之堂生。
-
1955年曾為吳克文祖父吳萬益逝世主壇做功德的齋友-李潔淨師父於紅羅開蠻寺出家。李潔淨原名李清河,安宅人、1897年生。李清河在出家之前已皈依長齋,經常到觀音亭朝拜禮佛,其對鸞堂著書勸世的活動也十分虔誠。安宅歸正社登善堂於1922年著造《新民寶篇》時,李清河已參加鸞堂並擔任走使生一職。日治末期皇民化運動壓抑台灣社會傳統的宗教活動,許多鸞堂的活動也因而被迫停止。此時安宅鸞堂在李清河的主持下依然持續著,扶鸞的地點由謝家的祖厝轉移到李清河家中。戰後李清河糾合里人成立靜性堂,自任堂主並著有《金鐘醒世》一書。1955年李清河在開蠻寺出家,法號釋潔淨。從1955年起至1977年潔淨師涅盤為止,至少有48位福善堂的鸞生在堂內皈依禮潔淨為師。1960年12月西溪西泉寺落成,1962年釋潔淨由開蠻寺轉往西溪西泉寺任住持。1969年10月,潔淨師有鑒於日治初期成立於開蠻寺內的養性堂鸞堂活動已停止多時,於是將昔日扶鸞所奉祀的文衡聖帝、慈濟真君諸神祇共六尊贈予吳克文,奉祀於福善堂及吳氏住宅。釋潔淨師父,也先後為福善堂逝世的信眾、吳家的祖先誦經薦拔多次、也為福善堂堂慶及各項祭典主壇。由此可以看出吳克文、福善堂信眾與潔淨師之間交從甚密。
-
其次福善堂經過十年的經營,憑藉著吳克文個人的熱誠與學養,逐漸的打開知名度,許多台灣的宗教團體也慕名前來參拜、交陪。1956年台中般若庵尼姑來福善堂結緣並捐金120圓。1957年10月福善堂捐金200圓予高雄草衙率性堂;1958年8月高雄文武聖殿勵善社七人蒞臨福善堂宣講兩天;1960年11月吳克文聘請草衙率性堂齋友在本堂做醮三天,結壇獻供;1961年7月高雄文武聖殿勵善社宣講生再度蒞堂宣講,為期兩天;1963年5月為慶祝福善堂前落落成以及為孚佑帝祖祝壽,聘請草衙率性堂齋友張進興主壇做清醮,高雄宸威宮也寄附八仙桌一張、以示慶祝;1967年11月鳳山啟善堂陳振芳及堂生蒞堂參拜;1969年,1月五甲心德堂贈與福善堂感謝狀一張。1971年草衙率性堂張進興受聘前往屏東祈安佛堂主持堂務,福善堂與祈安佛堂往來變得頻繁。1988年祈安佛堂堂主張進興等13人來福善堂,為吳克文母親逝世「做三年」並誦經拔荐。1992年1993年1994年祈安佛堂均派齋友來堂排壇,吳克文也於1993年為祈安佛堂重建落成撰寫碑記。這些與福善堂交陪的廟寺、鸞堂均位處南部,高雄文武聖殿勵善社、鳳山啟善堂為鸞堂,高雄宸威宮為旅高的西衛人所創建的廟宇,五甲心德堂、草衙率性堂、屏東祈安佛堂為先天派齋教的齋堂。從福善堂提供信眾能在堂內皈依禮佛,又與五甲心德堂、草衙率性堂、屏東祈安佛堂往來密切,福善堂也因而帶有一些齋堂的色彩。
-
福善堂多元的活動,也表現在關切澎湖民生的重大問題上。澎湖是一個多風少雨的地方,年雨量約1000公厘,是台灣地區雨量最少的地方,然蒸發量卻高達1800公厘以上,地表只能生長耐旱的植物。經濟活動以漁業為主,農業生產不振,「所種者不外地瓜花生」。然而只要「雨水愆期或風颱輒作」,經常造成全澎湖的大饑荒。依據曹永和的統計澎湖在清代的天然災害有大雨一次、大風雨二十次、大風十三次,總共三十四次,旱災也十分頻繁。道光十一年(1831)澎湖大旱、又逢風災,造成全澎湖的大饑荒、民生困苦。通判蔣鏞雖籌捐義倉錢三千餘串,賑濟貧民,又借碾兵米減價平糴仍,仍不足以解決嚴重的糧荒問題。翌年春天,兵備道平慶委鳳山縣知縣徐必觀、巡檢沈長棻、施模勘災。2月19日興泉永道周凱抵澎撫恤,當時澎湖的廩生蔡廷蘭寫了一首<請急賑歌>給周凱,請其解澎湖燃眉之急。周凱再賑銀7586兩,該年秋天朝廷也下詔緩徵。清代,澎湖居民在旱災、鹹雨、風災等天然災害的威脅下,生活十分困苦。
-
明治35年(1902)澎湖罹災,禾稼欠收,極度貧困者高達44212人,災民流移台灣各地謀食,澎湖廳及總督府先後辦理七次救助工作,直到明治36年6月底才結束。昭和3年澎湖因旱災農作物減收七成三,川村竹志總督隔年特地到澎湖視察災情。清代、日治時期如此,戰後初期的糧荒情況更為嚴重。1946至1955年的十年之間,澎湖幾乎年年因風災、旱災造成糧荒,災情甚至嚴重到貧民吃草充飢的慘境。1956年澎湖久旱不雨,首期農作高粱歉收,產量僅達往年之三、四成、花生受損90﹪,甘藷收穫僅兩成、飲用水缺乏,災情十分慘重。縣議會由議長莊東與議員分成兩組,自7月15日起四天前往各鄉鎮勘查災情,省議會也派人來澎勘災撥款救濟。面對澎湖居民貧困危苦的處境,福善堂自7月11日置雨壇,由吳克文執筆撰寫疏文,祈求上蒼早降甘霖:
-
具疏稟南贍部洲福建台灣省澎湖縣馬公鎮西衛里妙新社福善堂眾蟻子等,誠惶誠恐,敢具疏文一道跪叩:
-
本堂正主席孚佑帝祖、本殿主席真武大帝,壇前惟願 慈悲轉呈
-
玉皇大帝玄穹高上帝金闕御前,為叩懇早沛甘霖,以救民命事。竊聞陰陽雖有龜戾之時,而天地則長存好生之德。惟吾澎自光復後,年年每多雨水不順、五穀欠收,尤其本年自春及夏,未沾河潤,各種梁黍、地瓜、菜蔬雖然下土,大都苗而不能秀,秀而不能實,勢將枯萎。且地氣炎熱,人多疾病,野無青草,牛羊待斃。呱呱蟻子,行見饑饉之慘。腹枵骨立,必遍鄉村;鵠形菜色,復現今朝。慘澹哀嚎之聲,無異殷湯之時矣!甚至水井乾涸,止渴末由;海菜斷絕,充飢何有?比比呼援,處處堪憐。嗚呼!遭此浩劫,胡為乎來哉?當知人心不古,習俗逞兇。善無一二,惡有萬千, 天顏震怒,有以致之也!然而善惡當分,薰蕕宜判。善善惡惡,不可不使之分明;茫茫糊糊,胡能不冤譴責。嗚呼!蠕蠕蟻子,何罪而並受荼毒耶?敢懇玄穹高上帝欽恩寬展,恕彼自新之路。頑惡者別圖懲譴,俾善良者免受株連,誠為大幸!觀見旱魑已久,未見雨師稅駕。現在慘狀如斯,將來何堪設想?為此,本福善堂眾蟻子等涓今吉旦特在堂外設壇哀求:
-
上蒼大發慈悲,俯念澎民長楚困苦之鄉,赦除饑饉之劫。敕令五湖四海:東海廣德宮、南海廣利宮、北海廣澤宮、西海廣潤宮、中海廣淵宮行雨大龍王速沛甘霖,以救下方龜裂牛喘之苦;普施惠澤,亟拯赤子燃眉之哀。庶幾民生有賴,而民理可期也!無任沾恩之至,民等為此涕泣虔誠肅抒疏意百拜 上聞。
-
天運民國丙申年荔月初四福善堂眾蟻子具疏頓首百拜
-
吳克文的看法,天災除了是陰陽之氣失和之外,最大的因素在於「人心不古,習俗逞兇。善無一二,惡有萬千,天顏震怒,有以致之也!」也因此吳克文一生致力於以「神道設教」勸化人心,提振世人之道德。在吳克文的率領下,福善堂諸善信朝夕誦經,祈求上天早降甘霖。8月19日福善堂始謝雨收壇。1960年1月底開春至3月初又是滴雨未下,福善堂置雨壇誦經求雨。同年7月又逢乾旱,地瓜花生枯萎,福善堂再置雨壇。1961年春雨久久未下,春耕遭遇苦旱。吳克文西瀛吟社每月的徵詩活動中作「春耕待雨」兩首,祈求上蒼早降甘霖:
-
叱犢春郊外 及時應插苗 商羊偏不舞 旦暮望雲霄。
-
春耕農事急 未種心各焦 朝夕望雲霓 焚香禱九霄。
-
1962年5月乾旱再起,福善堂依舊遵循以往模式立壇祁雨。6月西瀛吟社以「望雨」為主題徵詩,吳克文於詩中再度表達了他對乾旱發生的看法以及他悲天憫人的胸懷:
-
世道澆漓降災星 吁嗟苦旱此情形 幾同齊婦含冤日 民望甘霖刻不停。
-
1963年5月再立壇祈雨。從1956年1963年間,福善堂前後五次立壇祈雨吳克文也透過西瀛吟社表達了他個人的關懷與民眾祈求甘霖早降的心情。福善堂的祈雨活動與吳克文的詩文關懷,除了展現富善堂與吳克文個人的活動力之外,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澎湖在50、60年代對傳統的花生番薯農作,仍然依賴甚深。
-
1971年5月吳克文作七言絕句「待雨」一首,1988年7月福善堂向天壇祈求平安雨早降甘雨, 1994年6月福善堂信眾與吳克文也參加了由縣長在觀音亭主持的祈雨活動。然而這些活動似乎已成為點綴性質,其意義已不如50、60年代那麼重要。
-
福善堂的沒落
-
福善堂1945年開堂至1966年為止的21年間,是福善堂的黃金時期,共著有《濟渡新鐘》、《寶鑑銘新》、《渡渡仙舟》、《金龍寶鑑》、《金龍寶卷》等五部鸞書,《覺世妙化真經》、《玉敕福緣感應消災經》兩部經書,以及《孚佑帝祖靈籤》、《仙祖藥籤》等濟世用書籍。吳克文在這段期間也為澎湖其他的鸞堂著造或校正14部的善書。1966年吳克文在福善堂完成《金龍寶卷》後,雖然福善堂濟世的活動依然持續不墜,然而福善堂就不再有新的鸞書產生,吳克文從事鸞堂活動的重心逐漸的轉往一新社發展。表5-2:福善堂1945年除新創堂的鸞生有24人,1950年突破100人,1960年已達206人,1966年人數增加到327人,1991年人數更高達651人。從圖5-1:更可以看出1945年1991年福善堂鸞生的人數一直呈現穩定資家的趨勢。吳克文1960年代中期以後轉往一新社發展,福善堂的人數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福善堂與吳克文前期奠下的基礎,爾後以福善堂早期的鸞生幾乎將其家族成員都納入福善堂之鸞下,許多搬遷到台北、高雄等地的人,也繼續繳交堂費名列其中。雖然大多數的人並未參與福善堂的活動,名義上加入鸞堂也是一種善舉,自能獲得神明的保佑,藉以增福納壽。
-
1995年吳克文逝世後,失去吳克文的領導,許多人逐漸的退出福善堂堂生的行列,福善堂堂生最引以為傲的濟世的活動也隨之停止。目前福善堂只有每逢陰曆3、6、9夜晚,二、三十位年事已高的婦女在此虔誠的誦經,男性鸞生在失去吳克文作為正鸞手的情形下,可說已完全退出福善堂的活動。而這群虔誠的婦女,對昔日福善堂「帝祖」的靈驗感懷不已。她們中心期待有朝一日能有新鸞手的加入,振興福善堂。
-
作者|許玉河老師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