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堂

太和堂|拍攝日期:2020-06-11(星期四)

太和堂

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隱藏資訊

媽宮第一座齋堂|太和堂
-
媽宮地區第一座於史有徵的齋堂,多咸信為澄源堂。其次,才是有一牆之隔的太和堂。從澄源堂的碑記得知:倡建澄源堂者,乃鷺江薛詔光。献其地者,為左鄰之黃別駕烈候,也就是黃步梯澄源堂光緒己卯(1879)冬起、迨庚辰(1880)夏正完工,工事之勞役者由辛君正中、黃君悟修負責。爾後,林君長青鴆集捐金,就鎮轅以前蓋一小店,以充香燭之資者。迨至光緒15年(1889),由辛修忠承掌澄源堂,並擴大其規模,光緒16年許棼乃為澄源堂撰寫碑記。然而,從1880年興建至1889年期間,澄源堂由誰負責並不清楚。
-
澄源堂創建後,齋友日益增加,也造成男女混雜的情事。依據余光弘的研究,黃烈侯有一個經年持齋拜佛,矢志不嫁的女兒,她認為澄源堂是男子進出的地方,婦女不適合經常進入,於是將其緊鄰澄源堂東側之地捐出來,於光緒28年(1902)左右建立太和堂,以供婦女拜佛場所。故澄源堂稱為男堂,太和堂則稱為女堂。
-
然而,大正14年(1925)《臺灣日日新報》卻有截然不同的報導:「西瀛黃公步梯,前清張顯貴總兵之師爺,彰化縣儒學正堂黃濟時之父。為人慷慨好施,遠近和睦,澎島中之傑士也。同治十三年,妻女決心修身持齋,公於臨右建一齋堂曰太和堂,前奉觀音。後以齋友眾多,公繼再獻地於西臨,建一堂約澄源堂,使男齋友別奉觀音,舉正元師為主持。後師西歸,繼接主持辛修氏,待修卒後,眾齋友選蔡梗為管理人。未幾蔡梗以生意失敗,家眷搬入堂中居住,遂至男女混雜。…….」
-
上引文:黃步梯確實曾任張顯貴之幕佐,然張顯貴為澎湖水師副將而非澎湖總兵。其次,太和堂係創建於同治13年(1874),創建的原因為黃步梯之妻女皆決心修身持齋,而非只有女兒。爾後,因為齋友眾多,為了避免瓜田李下之嫌,黃步梯再獻地於西臨,建堂澄源堂。因此,媽宮地區先有太和堂創建於1874年,爾後才有澄源堂1879年繼其後。1880年1889年期間,由正元師為主持。正元師西歸後,也才有1889年光緒十五年春,齋人辛修忠「承掌」澄源堂」之記載。《臺灣日日新報》的記載也翻轉了我們過去所認識的太和堂與澄源堂的歷史。
-
從日治初期鸞書的記載,媽宮城外尚有進德堂紅木埕附近也有三品堂等先天派齋堂,這些齋堂最遲於二十氏記初期年已經存在。湖西鄉方面,紅羅人洪國亨於1883年光緒九年)創立南清宮。爾後,尖山人洪次(法號:悉淨)由台南開元寺受戒傳臨濟宗佛教正派,南清宮也因此改名為開蠻寺西嶼鄉方面,則有成立於1905年西岩寺澄源堂曾經為一新社扶鸞之場所;洪國亨則於1902年開蠻寺內成立養性堂。這是齋堂佛寺與鸞堂的結合。赤馬移新社啟善堂於1925年著造《渡世木鐸》時,以西岩寺扶鸞之所;馬公化民社明善堂於1934年也以太和堂為扶鸞場所並造有《明化金篇》一書。日治時期,以太和堂、澄源堂等齋堂為主的在家佛教與鸞堂的結合,其信眾已有相當的規模。
-
作者|許玉河老師
-
太和堂主祀觀音佛祖。清光緒6年(1880)媽宮一些略知齋教教理的官紳合力興建澄源堂以後,也有很多婦女加入吃素禮佛的行列。其中捐獻土地興建澄源堂的黃烈坤儀堂今貌侯有一個經年持齋拜佛,發誓終身不嫁的女兒,她認為澄源堂是男子進出的地方,婦女不適合經常進入,於是將她鄰接澄源堂東側的地捐出來,在光緒28年(1902)左右建立太和堂,供做婦女拜佛的場所。所以澄源堂被稱為男堂,太和堂則稱為女堂,兩堂之間僅僅只有一牆之隔。
-
太和堂的原住持是黃昌惠(真名已經無法查知,昌惠是她的法名),鄰居都以「二姑娘」稱呼她,在她年老後則改稱「二姑婆」。二姑婆去世之後,接手管理太和堂的是黃市,媽宮居民都稱她為「市姑仔」。1950年代是太和堂的全盛時期,每晚都有許多婦女結伴前往拜佛,受太和堂影響持齋吃素的人也不在少數。「市姑仔」去世後,太和堂的信徒隨即星散,曾經一度成為「東鳳宮」蘇府大神的駐駕之所,後來又被租用做為國術館,要穿越國術館進入太和堂,會受到仔細的查問,因此很少有香客信徒再去祭拜參拜。
-
資訊來源|馬公市各里叢書(寺廟篇)
知識建檔|2017-03-08。知識更新|2020-06-11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