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馬公進德堂

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民國62年(1973)歲次癸丑三月十六日,蘇遠智於其自宅開設又新社樂心堂。蘇遠智的先祖蘇清景為一新社的鸞生,又有一新社前來協助扶鸞,故而在鸞書頁末標明為一新社樂善堂之分堂。歲次丁巳年(1977)菊秋,又新社樂心堂著造《樂心寶鑑》,共分四卷,戊午年(1978)仲秋書成。同年12月,在馬公德成印刷廠出版。《樂心寶鑑》〈卷三〉有馬公進德堂觀音佛祖秦降筆:
-
可嘉淑女發誠心繼往開來大道尋
-
度化先天崇佛教來朝樂土盼佳音
-
吾炉下歐淑女知之,自爾祖母於同治甲子年(1864)在本澎開設進德堂以來,歴經一百十二年之久。由爾父繼承第二代,再由爾執掌第三代,為吾佛度化,相承至今。爾朝夕虔誠禮佛誦經,余心甚喜。他日定有好處也。但願香草能繼第四代,素娥能繼第五代,始一脈相傳不斷是幸。令示爾妹淑霞之事(略)。
-
從觀音佛祖的降筆「度化先天崇佛教」,可知進德堂為先天派的齋堂,創立於同治甲子年(1864),創立人為歐淑女之祖母,傳至歐淑女已是第三代,家族人士尚有「香草」與「素娥」。
-
媽宮地區第一座於史有徵的齋堂,多咸信為澄源堂。其次,才是有一牆之隔的太和堂。從澄源堂的碑記得知:倡建澄源堂者,乃鷺江薛詔光。献其地者,為左鄰之黃別駕烈候,也就是黃步梯澄源堂光緒己卯(1879)冬起、迨庚辰(1880)夏完工。澄源堂創建後,齋友日益增加,也造成男女混雜的情事。依據余光弘的研究,黃烈侯有一個經年持齋拜佛,矢志不嫁的女兒,她認為澄源堂是男子進出的地方,婦女不適合經常進入,於是將其緊鄰澄源堂東側之地捐出來,於光緒28年(1902)左右建立太和堂,以供婦女拜佛場所。故澄源堂稱為男堂,太和堂則稱為女堂。
-
然而,大正14年(1925)《臺灣日日新報》卻有截然不同的報導:「西瀛黃公步梯,前清張顯貴總兵之師爺,彰化縣儒學正堂黃濟時之父。為人慷慨好施,遠近和睦,澎島中之傑士也。同治十三年,妻女決心修身持齋,公於臨右建一齋堂曰太和堂,前奉觀音。後以齋友眾多,公繼再獻地於西臨,建一堂約澄源堂,使男齋友別奉觀音,舉正元師為主持。後師西歸,繼接主持辛修氏,待修卒後,眾齋友選蔡梗為管理人。
-
上引文:黃步梯確實曾任張顯貴之幕佐,然張顯貴為澎湖水師副將而非澎湖總兵。其次,太和堂係創建於同治13年(1874),創建的原因為黃步梯之妻女皆決心修身持齋,而非只有女兒。爾後,因為齋友眾多,為了避免瓜田李下之嫌,黃步梯再獻地於西臨,建堂澄源堂
-
從《樂心寶鑑》〈卷三〉的記載,媽宮地區的齋堂依序為進德堂創建於同治3年(1864),次者為同治13年(1874)太和堂,第三才是光緒5年(1879)澄源堂。從日治初期鸞書的記載,紅木埕附近也有名為三品堂的先天派齋堂,最遲於二十世紀初期年已經存在。
-
大正8年(1919)台南開元寺舉辦的授戒法會中,參與法會的澎湖籍戒子,優婆塞有7人、優婆姨有47人,他們來自於澎湖各村里,分別隸屬於開蠻寺、三品堂、進德堂的信徒。例如:「淨修字仙姑澎湖廳西溪鄉陳氏女拾七歲,投進德堂皈依禮善述為引進現年五十一歲」;又,「淨念字慧香澎湖廳西溪鄉陳氏女二十一歲,投進德堂皈依禮善述為引進現年五十五歲」。依據曾景來的估計,日治中期澎湖地區屬於台南開元寺派下的信徒有四千人左右,齋教與佛教在澎湖的發展,其勢力已不可小覷。
-
進德堂的位置與歷史雖然仍有待進一步研究,然而從現有史料可知進德堂為媽宮附近第一座齋堂。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22-07-10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