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公齋堂─坤儀堂
-
依據《
馬公市各里人文叢書》的簡介,
馬公坤儀堂「主祀觀音佛祖,副神有地母菩薩,五府千歲、土地公。由持齋人黃葉青於
民國36年(1947)創建,設有文壇濟世,勸化向善,解除信徒疑難困苦。」
-
坤儀堂屬於先天派齋堂,先天派齋堂主祀觀世音菩薩,一般在長桌正中置一盞燈火,稱為老母火;桌上置放盛清水之淨瓶於燈火之下,表示火在上,而水在下;另有燭臺一對,香爐一個。坤儀堂正中間的淨瓶瓶口上放置碗一個,兩側淨瓶放置小茶壺,書寫「大悲水」字樣。
-
(一)坤儀堂的神明
-
坤儀堂不僅是一座齋堂,也是
鸞堂,故而信徒稱觀音大士為正主席。觀音大士右手持拂塵、左手持大悲咒;兩側分別為代表佛教與道教的三官。主席地母元尊,手持笏板。其左右兩側的神明,為媽祖與城隍爺。城隍爺左右有文判與武判;城隍爺前則為閻君,閻君左右為牛頭、馬面。此外,尚有兩位護法金剛、韋馱菩薩等。有一尊銅製觀音佛祖,是一位退伍的外省籍軍官所奉獻。駐堂的代天巡狩,為代天府第三路五府千歲,五府千歲為紙糊神像,分別為白施柳方柴。神龕聯:「坤中瑞氣等盤銘 儀容端正儼霜雪」,乃神明降乩所書。神龕上方懸掛「代天博施」匾,上款:「太歲乙丑年
(1985)梅月吉旦」,下款:「坤儀堂眾善信一仝敬謝」。
-
神龕龍邊,奉祀的神明有兩種說法:其一,為延平郡王;其二,為註生娘娘。然神明兩側的隨從為男性裝扮,並非婆姐的造型,神明的形象也接近男性,註生娘娘的可能性較低。甚至於此神明極可能為
日治時期德善堂所奉祀的副主席,廣澤尊王朱。龍邊尚有一塊坤儀堂創堂時的祿位牌:「玉敕 建造坤儀堂諸善信者同心勤勉贊勷本勳 樂善好施功播齋堂特賜祿位為後世紀念」。虎邊奉祀土地公,後方則為「坤儀堂歷任堂主暨住持牌位」。正殿左右兩側設置鹽燈,可去除邪穢,兩側座椅則為迎接客神蒞堂之用。坤儀堂因原自城隍廟的德善堂,天后宮也曾借乩於德善堂,故今坤儀堂亦供奉城隍廟與天后宮的香火袋。下桌的正面本為彩繪,甲申年
(2004)做更換,彩繪的桌面則收藏於堂中。
-
(二)
扶鸞活動
-
坤儀堂的前身,原為城隍廟內的德善堂。
昭和6年(1931) 城隍廟改建,從現存寄附者芳名碑中有德善堂、誘善堂與慈善堂,黃葉青即為德善堂寄附者之一。國家文化記憶庫〈德善堂諸善信寄附金碑記拓本〉,則將城隍廟德善堂誤認為
安宅周王廟德善堂,兩者實為不同的
鸞堂。
馬公三官殿於
昭和12年(1937)改建完成,德善堂與誘善堂也各敬献供桌一塊。依據坤儀堂黃先生表示,德善堂、誘善堂與慈愛堂原本都在城隍廟內
扶鸞。
昭和5年(1930)歲次庚午,德善堂以靈應侯康為正主席,著有《挽回真經》一部。然而,有鑑於城隍廟內
鸞堂林立,為避免彼此之間的困擾,德善堂的鸞生乃出走以民宅為
扶鸞之所,地點據聞是在今日日立飯店之現址。
-
從《澎湖縣鸞書》資料庫查詢,歲次辛未年(
昭和6年,1931),黄協恭、陳飛來、許臥雲等人於黃協恭之宅學鸞,迨至菊秋廿二日玉詔准予開堂著書。十月起正式開堂著書,堂號為敬字社德善堂,書名《樂岸玉真》。副主席廣澤尊王降筆:「歲逢辛未、序屬小陽,適有黃家數子自請學鸞……遂設立
鸞堂於黃家朝夕頂禮誦經……天心大悅,准開期濟世著造善文,敕諭玉虛掌任天師按期堂臨鑒察,頒賜其堂曰德善、社曰敬字,額是書曰樂岸玉真……。《樂岸玉真》歷時二年有餘,共分八卷,今只餘七卷,缺〈卷八〉。其次,《樂岸玉真》內堂與外堂的信女高達150人以上,顯見
鸞堂逐漸地對婦女敞開大門。
-
德善堂神明中有代天巡狩,大千歳白、二千歲施、三千歳柳、四千歳方、五千歳柴。此五府千歲姓氏與今日坤儀堂的五府千歲姓氏,完全一致,這也是坤儀堂源自德善堂的證據之一。此時,
鸞堂正主席靈應侯已非康姓而是姓趙、副主席仍為廣澤尊者朱、正督造乃大千歳白。堂中執事,正堂主兼正鸞生黄協恭、副堂主兼副鸞生陳飛來、專務正鸞生許卧雲、專務唱鸞生黄仁和、專務錄鸞生謝註安、副鸞生兼助唱錄生郭澄清、正督理兼迎送生髙永平等人。内堂効勞信女姓名有江氏治、葉氏青、丁氏腰、張氏富、郭莊氏好、葉氏真等人。其中,葉氏青即為黃葉青,也是坤儀堂的創立者之一。至於坤儀堂以觀音佛祖為主神,應是二次戰後之事。
-
德善堂為求長遠發展,黃寅、黃葉青夫婦與許瑞添等鸞生,眾議捐資興建寺廟作為
扶鸞之所。然而,時遇第二次大戰,物料缺乏,加以人謀不臧,導致資金匱乏。黃寅、黃葉青夫婦乃再出巨資,補其不足之數,
民國36年(1947)寺廟完竣,定名為坤儀堂,也因黃寅、黃葉青夫婦出力最多,遂以黃葉青為首任住持。坤儀堂創堂後,先後有黃寅、王天賜為正
鸞手,爾後黃顯平先生訓乩成功,自
民國78年(1989)擔任正
鸞手至今。二次戰後的坤儀堂,
扶鸞時以敬字社坤儀堂為號,曾於
1975年著造《明心寶鏡》,然今僅殘存〈卷二〉與〈卷六〉,難以一窺當時
鸞堂人員與神明之全貌。
-
(三)其他祭儀
-
五府千歲自
昭和6年(1931)駐鎮德善堂(坤儀堂前身)以來,因神蹟顯赫,屢屢解決信眾疑難雜症。五府千歲代天巡狩為任期制,本應返回天庭繳旨。信眾有感於千歲之威靈慈愛,一再挽留。遲至
民國88年後
(1999),坤儀堂信眾才舉行
送王儀式。
民國92年(2003)歲次癸未,坤儀堂再次秉請玉帝准予第三路五府千歲再次駐鎮坤儀堂,御旨同意後並賜「令旗」與「劍令」,「御史台」牌匾可狩善巡惡、陽解陰判、功賞過懲;「巡狩行臺」牌匾,可持把災劫、統領巡狩。此次五府千歲代天巡狩,准予駐鎮坤儀堂二支年(24年) ,期間應完成善書一部,以留後世。然而,坤儀堂限於人力不足,著書困難,遂改以六年三祭(春、夏、秋)抵替著書之工作。
-
坤儀堂每年於
除夕當日安
五營,當天依五府千歲降乩所示時間,分別前往五方-
龍門(東)、
風櫃(南)、
西嶼(西)、北(
沙港)、
觀音亭(中),以令符化於當地海岸後,將事先準備的空瓶盛取海水帶回坤儀堂,並以五道令符安置於寺廟五個方位。再以令符封在五個碗上,連同取回的海水放置於神龕之下,完成安
五營之儀式。每逢初一十五也舉行
犒軍,由堂生輪值準備牲禮祭祀。近年來,亦提供信徒點光明燈與安太歲之服務。
-
昔日坤儀堂規模頗為寬敞,然因附近道路擴寬,部分廟地被徵收,現今規模不及過去的二分之一。陰曆10月20日為坤儀堂開堂紀念日,現任
鸞堂堂主為藍輝雄老師。
-
#感謝黃顯平先生
-
#感謝許如偉先生
-
#感謝張武福先生
-
#感謝張鈞凱老師
-
#感謝坤儀堂諸善信
-
作者|許玉河老師
-
坤儀堂的
犒軍-
坤儀堂是齋堂,也是
鸞堂,每逢初一十五也舉行
犒軍,由堂生輪值準備牲禮祭祀。此因
日治時期迎請五府千歲,所沿襲的傳統。從
日治時期的鸞書,當時已有類似為王爺的兵馬送菜的祭儀。坤儀堂並沒有小法的組織,因此與一般寺廟
犒軍的儀式有著很大的不同。
犒軍前,先撤除廟門前的黑令旗,輪值之堂生出資五佰元,不足之數由堂費公出。以胜禮一副,四果、數道菜餚與菜湯飯犒賞
五營兵馬,主要的祭品以熟食為主。同時,也祭拜壇下的虎爺燒,供奉給虎爺的祭品生雞蛋、生豬肉與小管,祭品則為生食。祭祀時間約一小時,在化金紙與神兵神將後結束。
-
作者|許玉河老師
-
坤儀堂主祀觀音佛祖,副神有地母菩薩,五府千歲、土地公。由持齋人黃葉青(已歿)於
民國36年(1947)創建,設有文壇濟世,勸化向善,解除信徒疑難困苦。
-
資訊來源|
馬公市各里叢書(寺廟篇)
-
馬公坤儀堂之前有固定時間於7月23日
普渡,近年來改為最後—週星期日!因為信徒大多有工作,星期日比較方便來幫忙及
普渡。
知識建檔|2017-03-08。知識更新|2023-10-27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