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官殿本來也是一座官廟,前身稱為「
嘉蔭亭」。
清領時期初期,將治民的官衙(巡檢司,後來改為通判署)設在
文澳,但是渡口卻遠在五里外的
媽宮;清
乾隆4年(1739),澎湖通判
胡格有鑑於從
文澳到
媽宮之間,路旁沒有樹木,炎日下行人往來苦無休息處所,於是在半途建亭,周圍遍植樹木,已備行人休憩,命名為「
嘉蔭亭」,又稱為「
五里亭」。
-
亭內本來中祀三官神,左奉文武二帝,右配祀龍王神,到
胡建偉擔任澎湖通判時,才改以文武二帝為主神。
乾隆29年(1764),附近住民鳩資重建,由通判
胡建偉題為「古
嘉蔭亭」。
嘉慶年間先後又修建過兩次,
道光3年(1823),通判
蔣鏞又在廟外建亭,前築照牆來抵禦強風,並且下令由使用廟西官有地的
民國88年(1999)重建的三官殿店業按月提供租金作為祀神的香油之資。
-
在
昭和12年(1937),由
紅木埕(紅毛城)居民倡捐重修,拆除廟前的拜亭,擴大廟宇,奉三官大帝為鎮殿主神,廟名也正式改為「三官殿」。三官殿位於紅毛城聚落南側海濱,雖然名列闔澎公廟,但是因為距離
馬公市區有一段距離,所以廟務也委託
紅木埕負責。
民國58年(1969)三官大帝曾在
東甲宮的善堂降壇指定士紳黃科範出面組織善堂(稱為自新社三善堂),三善堂開始濟世後,據說曾經治癒不少疑難雜症,每晚參拜人數都超過一百人,求問者眾多經常要到午夜時分才能結束,但是情況維持不了多久就逐漸衰微。不過當年曾獲得三官大帝特別庇護的善堂核心分子,仍然熱心的支持各項廟會活動,每逢神誕神廟會仍然有相當的人氣;最近一次重建,在
民國88年(1999)竣工。
-
資訊來源|
馬公市各里叢書(寺廟篇)
-
馬公三官殿二三事
-
馬公三官殿,舊名
嘉蔭亭或
五里亭。《
澎湖紀略》云:
嘉蔭亭(俗名
五里亭) 亭在廳治西二里許,前廳
胡格於
乾隆四年建。因澎湖道旁不長樹木,行人無所休息,故建此以備往來偶憩之所;如樾之有蔭,因以名其亭焉。亭內,中祀三官神、左祀文武二帝、右祀龍王神;余改祀文武二帝居中、三官神居左、龍王神居右焉。亭久漸圮,
乾隆二十九年里人重修。余(
胡建偉)揭其額曰「古
嘉蔭亭」云。
-
自
乾隆四年(1739),
胡格創建
嘉蔭亭,
乾隆二十九年(1764)里人重修,原來以三官大帝居中的祭祀,
胡建偉調整為文武二帝居中、三官神居左、龍王神居右。《
澎湖廳志》又載:
道光6年(1826)通判
蔣鏞會同協鎮
孫得發、左右營遊擊黃步青、林廷福倡捐,擇
觀音亭東邊舊廂屋四間拆建,創建龍王祠。澎湖龍王神的信仰始於
嘉蔭亭,
道光6年(1826) 蔣鏞又創建龍王祠於
觀音亭畔。今日三官殿,仍以三官大帝為主神,文武二帝依舊存焉,然而已無龍王神之祭祀。三官殿龍神信仰消失,龍王神究竟何去何從?
-
民國56年(1967)2月22日位於
紅木埕的陸軍彈藥庫發生大爆炸,三官殿亦遭受爆風之侵襲受損。三官殿乃於同年將後殿屋蓋掀起修建,再加粉刷油漆,歴時六個月告竣。重修後之三官殿,於歲次己酉年
(1969)梅月,朱添仁等組織自新社三善堂。庚戌年
(1970) 1970三官殿自新社三善堂著造《三善寶律》,共分四卷。
吳克文編撰之「澎湖三官殿沿革」收錄於〈卷一〉,並提出一個說法:「
道光六年丙戌,通判
蔣鏞會同協鎮
孫得發等捐資,將本廟原有之四海龍王金身移至
觀音亭東側,新建龍王廟奉祀」。此說雖然缺乏文獻的佐證,卻頗為合理的解釋今日三官殿無龍神信仰的現況。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
風神廟在日治出期被拆毀,風神被視為上界神明,雖然廟毀,神像先後移祀城隍廟與天后宮,並未被遺棄。
吳克文的說法頗合乎情理。
-
其次,三官殿於
民國88年(1999)再次改建完峻,三川殿入口門聯「三元澤四方奚只霑濡本嶋,官位居南靣尤能保障萬邦」係沿用舊聯。龍邊與虎邊的對聯分別為「五風兼十雨四時八節民安樂,里詠又途謌化日光天世泰平」,「嘉祥呈萬竈歲歲同沾豐稔日,蔭惠利群生人人共沐太平年」上述兩副對聯實脫胎自三官殿清代舊聯「五風兼十雨,里詠又途歌」與「嘉祥呈萬竈,蔭惠利群生」。
吳克文在上述碑記中指出本澎仕紳紀秉修,曾在廟外題寫一聯云:「五風兼十雨,里詠又途歌」,並點評「其義甚妙,筆畫亦佳」,顯然當時此副對聯尚存,才有
吳克文「筆畫亦佳」的說法。然而,
吳克文並未提及「嘉祥呈萬竈,蔭惠利群生」之聯。「嘉祥呈萬竈,蔭惠利群生」極可能為陳鼎盛所謂「近年,廟左民居改建大樓,出土的石碑聯」。
民國88年(1999)「澎湖三官殿重建沿革」碑記,誤寫成「嘉祥呈萬龜,蔭惠利群生」,以致平仄不協。
-
民國88年(1999)改建後之三官殿,舊有文物多數捐贈於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少數供桌仍保留使用。例如,
馬公城隍廟誘善堂於
昭和12年(1937)敬献之供桌,然年款被塗改為
民國26年(1937),註生娘娘與觀音菩薩神龕前的供桌也是此時期的產物,下款為「公廟澎湖三官殿眾蟻子敬獻」。三官殿以澎湖宮廟自居,故於
民國88年(1999)改建後之三官殿言及:
昭和12年改建後,以三官殿乃澎湖公廟,乃交由
媽宮三甲管理。
紅木埕一帶屬於
馬公東甲,三官殿乃歸屬
馬公東甲管理,當時管理人為王桂霖。王桂霖之後,有蘇根、高清石接任。
-
茲將
吳克文編撰之「澎湖三官殿沿革」抄錄於後:
-
查三官殿原名為「
嘉蔭亭」。據澎湖廳誌及各史籍記載,昔在廳治之東二里許,於
乾隆四年己未,前通判
胡格因念澎湖道旁不長樹木,每日自鄉村至城鎮來往行人無所休息,故在此郊外建立一亭,備偶憩之所。如樾之有蔭,故號「
嘉蔭亭」。週圍遍植樹木、四季長青,迄今一帶樹木仍存。由此而來也。時又欲為奠安地脉及護國佑民計,即在亭内安置神壇,中祀文武二帝牌位,左奉三官大帝,右奉四海龍王。官民均來崇拜,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惟神赫濯,靈應異常。
-
乾隆廿九年甲申,此亭因年久漸圮,附近住民乃鳩資重修,竣後通判
胡建偉為之題號「古
嘉蔭亭」。至嘉慶元年丙辰,通判蔣曾年捐俸重修一次,可見歷任官員皆重視於此也明矣。
-
嘉慶廿四年己卯,通判陞寶亦捐俸改修一次。同時因以三官大帝為上界至尊之神,年來奉祀在左側,有失尊嚴,乃將壇中之文武帝牌位,分別移至文廟與武廟歸宗合祀。從兹三官大帝尊奉中央,為鎮殿主神,並將古
嘉蔭亭」改稱為「三官殿」,正式成為廟宇,神光普照,氣象一新良有以也。
-
道光三年癸未,通判
蔣鏞於廟外另建四垂亭,前築照牆以禦風颱,並建西廂一間,另將廟地一處租人建屋,逐月收租金作廟内油香之需。而里民為紀念此亭,復以自遠方來此行程約有五里,乃稱社名為「
五里亭」焉。斯時本澎士紳紀秉修,曾在廟外題寫一聯云:「五風兼十雨,里詠又途歌」,其義甚妙,筆畫亦佳(現
五里亭與
紅木埕合稱為
朝陽里)
-
道光六年丙戌,通判
蔣鏞會同協鎮
孫得發等捐資,將本廟原有之四海龍王金身移至
觀音亭東側,新建龍王廟奉祀(現龍王已合祀在
觀音亭之西廂)。
-
道光廿五年乙巳,通判鄧元重修廟宇一次,並有生員林炳垣等董理其事,中奉三官大帝以外,東邊再配祀觀音佛祖,西邊新配祀註生娘々,前壇即增祀福德正神。迨至
光緒十九年癸巳,歴遭兵燹之後,破壞不堪,地方人乃捐資重修一次。至
民國廿五年丙子,又重建一次,殿貌輝煌壯麗,聿觀厥成,為闔澎最高尊之廟宇,遐邇蒙庥焉。
-
曾幾何時,又因年久失修、經風雨飄摇、白蟻蝕毁,以
民國五十六年間,曾受附近爆風波及,致棟桷損壞,漏雨不堪。有心人目擊心傷,乃由信士朱添仁、陳順義等發起重修之舉。幸賴各方善信熱心襄助,慷慨樂捐,遂於
民國五十六年丁未五月,庇材興工,將後殿屋蓋掀起修建,再加粉刷油漆,歴時六個月告竣,焕然一新。且喜神居永奠、共薦馨香,復於
民國五十八年己酉梅月初十日,在殿内新開設「自新社三善堂」,夜々堂生畢集,心誠感格,仰荷群神下降,列聖光臨,藉乩盤而濟世,著寶律以勸人,蓋社號「自新」,乃欲勸人猛省改過自新,以符上界有好生之生德意,又有容人自新之路也。堂名三善,即取太上感應篇云: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人能遵奉而行之,三年天必降其福誠哉是言也。
-
恭維三官大帝者,乃天官、地官、水官三尊之合也。天官即堯帝是也,専司人間錫福,正月十五聖誕日,為
上元節,與人求福甚驗;地官即舜帝是也,主掌人間功過,又為冥府廣開大赦之途,七月十五聖誕日,為
中元節故,此日拔薦幽魂與普施陰光最宜;水官即禹帝是也,専為治水與解厄消災,十月 五聖誕日為下元節,此日叨恩垂佑,祈求消災感應至捷。三帝同是有德高尊,位居三界,惠澤人寰,故虔誠拜奉,亦足以崇德報功也。
-
惟願人人誠意正心,遵奉聖訓及早修身行善,正己化人,自然神庥廣被,福履綏和,年年風調雨順,處處物阜民安,誠為大幸也。謹陳本殿來歷,以垂永遠紀念云。
-
民國五十九年歲次庚戍陽春之月 沐恩信士
吳藻卿謹撰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17-03-13。知識更新|2023-10-25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