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宮風神廟
-
法國BnF Gallica.法國國家圖書館網站刊載
1885年清法戰爭澎湖之役的數張澎湖風土照,其中:圖號F. 7. Pagode à Maknny (Pescadores)─澎湖
馬公的寺廟。該張照片寺廟兩側緊鄰民宅,廟前有五位法國人與一位澎湖在地居民。廟的正面上堵,左右分別題有「解愠」、「阜財」。陳英豪先生以為此典源自先秦之<南風歌>:「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後人遂以「阜財解慍」代指民安物阜,天下大治。廟之中庭尚有「時若」二字,其相對者應為「雨暘」。《書.洪範》:「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暘若」,指晴雨適時,氣候調和。
-
從廟之碑文可知,為歌詠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之語。廟正面梁柱上有對聯一副,從對聯冠首左右第一個字放大後觀察,依稀可以辨識「風」與「神」二字,正可與「解愠」、「阜財」之語相呼應。廟匾似乎也可以看出風神二字。此廟當為
媽宮的風神廟。
-
《
澎湖廳志》:「風神廟在
媽宮澳城隍廟東。
乾隆五十五年十一月,前廳王慶奎、澎協黃象新、遊擊聶世俊、雷鳴揚捐建。
嘉慶四年,前廳韓蜚聲添買民房一間拆建。
光緒七年,都司郁文勝倡捐重建,監生葉國樑董其事;八年四月落成。費一千二百八十餘緡。除鳩捐六百餘千文外,不敷者皆文勝先行墊給。」
-
由上引文,
媽宮風神廟初建於
乾隆55年(1790),其後歷經
嘉慶4年(1799)與
光緒7年(1881)重修。
光緒11年(1885)年3月29至31日,爆發
清法戰爭澎湖之役,爾後法軍占領澎湖幾近半年之久。此張照片當為此時所照,故廟體距離
光緒7年(1881)重修後不久,頗為新穎雅緻,超出我們對於風神廟概屬小祠的想像。其次,風神廟左邊也有尖尖的燕尾,若非寺廟即是官署,或許即為
媽宮澳城隍廟,而能與
澎湖廳志之記載「風神廟在
媽宮澳城隍廟東」相符。
明治31年(1898)風神廟充當
媽宮辨務署官舍,爾後因
馬公小學校興建,寺廟拆毀。
大正12年(1923)天后宮改建完成後,風神爺則改祀奉於
澎湖天后宮中。
-
此張風神廟照片,網站圖名標示為F. 7. Pagode à Maknny (Pescadores),對照原圖原文應為Pagode à Makung (Pescadores),Makung─
媽宮之意。此張風神廟影像極其珍貴,也為19世紀末澎湖寺廟建築留下精彩之一頁。
-
照片尋找|陳英豪先生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