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站首頁
關於平台
知識搜索
澎湖文獻資料庫
聯絡我們
馬公市|880
西嶼鄉|881
望安鄉|882
七美鄉|883
白沙鄉|884
湖西鄉|885
史前時代
宋朝
元朝
明朝
荷治時期
鄭氏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01|文化
工藝
習俗
飲食
藝文
故事
族譜
諺語
教育
褒歌
02|宗教
寺廟
祭祀
法師乩童
厭勝物
03|歷史
建築
文物
事件
開拓
人物
04|地理
島嶼
聚落
地名
環境
05|交通
海上交通
空中交通
陸上交通
06|衛生
醫療院所
疾病防治
07|產業
農業
漁業
畜牧
08|商業
商店
09|生態
動物
植物
查詢
2020馬公國小紀錄|
拍攝日期:2020-10-27(星期二)
文化
教育
學校
馬公市
光明里
光明里教育
───
馬公國小
馬公市
光明里
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聯絡資訊|
隱藏資訊
電話|069272165
地址|
880馬公市光明里明遠路2號
同義詞彙|旭國民學校、馬公國民學校、馬公國民小學、馬小
-
馬公市
馬公
國民小學是澎湖縣歷史最悠久的小學,創校至今已有百多年歷史,原名「旭國民學校」,戰後改制為「澎湖縣
馬公鎮
馬公
國民學校」。該校早年是全縣規模最大的1所小學,然而在幾經重劃學區,相繼創立新校以分散就學人數之後,如今在規模上已被
中正國民小學
和
中興國民小學
所取代了。
-
戰後初期,澎湖縣學齡兒童就學率一度驟降到52%,
民國34年
(1945)
,該校有班級數27班,男女學生952人和601人,計1,553人。
民國39年
(1950)
時,全縣就學率已呈回升,因此
馬公
國民學校於
民國41年
(1952)
、45年
(1956)
增建教室6間來因應,到
民國46年
(1957)
已增加到48班。
民國47年
(1958)
,該校在原學區中,劃出郊區的
西衛里
、
重光里
、
光榮里
等四里成立「
中興國民學校
」,編制12班;可是
馬公
國校必須收容龐大的就學人數的壓力卻仍然沒有明顯的疏解。
-
民國55學年度
(1966)
該校編制與學童人數達最高峰,共有65個班級,男女學生數各2,003人及1,829人,計3,832人。翌年(
民國56年
),再撥出的
啟明里
、
中央里
、
復興里
、
長安里
、
新復里
等學區,成立「
中正國民學校
」;此後,
馬公
國校的班級及學生數才逐年遞減;
民國57年
(1968)
,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澎湖縣
馬公鎮
馬公
國民小學」。
-
馬公
國民小學屬於一般類型學校。截至92學年度止,計有學生數721人(包含特教班),共32班(包含特教班),教師49人,職員5人(包括幹事、護士、工友);普通班及特教班平均每班學生有22.53人。另外還設有啟智班3班、學生15人、教師6人,分散式資源班1班、學生8人、教師2人,啟聰班1班、學生4人、教師2人,學前班1班、學生5人、教師2人,在家班1班、學生8人、教師2人,以及音樂班4班、學生58人、教師8人。學生多來自
陽明里
、
光明里
、
中興里
、
光榮里
與
光復里
。不過
光復里
的29個鄰之中,有13個鄰屬於
中正國小
學區;
中興里
的19個鄰之中,也有11個鄰屬於
中正國小
學區;
光榮里
的30鄰之中,則有11個鄰劃入
中興國小
學區。
-
文字來源|續修澎湖縣志(教育志)
-
旭國民學校位於今
馬公市
明遠路,其前身是「澎湖島國(日)語傳習所」,是專為澎湖子弟所設立的第一所學校。
明治32年
(1899)
11月26日,奉准將「澎湖島
國語傳習所
」改設為「
媽宮
公學校」,並派前
國語傳習所
教諭齋藤典治負責籌備招生事宜,翌年1月8日正式開學。起初仍然以媽祖宮為校舍,同年4月
馬公街
馬公
一二七番地
程朱祠
旁(今城隍廟東北邊)新建教室落成後,才遷地上課。「
媽宮
公學校」創校後,就學兒童逐漸增多,
大正7年
(1918)
4月,在
雞母塢
開設「
雞母塢分教場
」(今
五德國民小學
)。
大正9年
(1920)
4月,改名為「
馬公
公學校」,並且在
文石書院
設置
文澳
分離教室,之後又在
安宅
與
石泉
分別設立了2所分離教室。
大正12年
(1923)
4月,
文澳
、
安宅
與
石泉
的分離教室合併為「
石泉分教場
」,
雞母塢分教場
升格獨立;「
馬公
公學校」則易名為「
馬公
第一公學校」,並且在
大正13年
(1924)
4月,根據新的「臺灣公學規則」(
1922年
公佈)開辦二年制高等科。當時澎湖沒有中等學校,高等科就成了澎湖人公學校畢業後,無力赴臺灣本島就者唯一的升學管道。
昭和7年
4月,原隸屬「
馬公
第二公學校」(今
五德國小
)的「
風櫃尾分教場
」改隸屬「
馬公
第一公學校」,同時在
虎井
設立「
虎井
特設國(日)語補習所」,而「
石泉分教場
」則升格獨立為「
馬公
第二公學校」。
昭和15年
(1940)
4月,「
虎井
國(日)語補習所」改制為「
虎井分教場
」(今
虎井國小
),翌年12月,城外
馬公街
火燒坪
一○九番地(即
馬公
國民小學現址)新建的校舍落成後,「
馬公
第一公學」遷入新址上課,
昭和16年
(1941)
4月,改名為「旭國民學校」。
-
文字來源|續修澎湖縣志(教育志)
知識錯誤回報
完整閱讀
知識相簿|
隱藏連結
馬公國小黑白影像
21
張
2019馬公國小記錄
48
張
2020馬公國小記錄
6
張
2021馬公國小記錄
21
張
顯示更多相簿
......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金泉泰造船廠
|
竹灣村
|
建築
共合造船廠
|
竹灣村
|
建築
竹灣養殖漁業
|
竹灣村
|
漁業
浮塭燈塔
|
風櫃里
|
建築
福德廟
|
大池村
|
寺廟
日式店屋
|
中央里
|
建築
軍方的電影
|
建築
望安發電廠
|
東安村
|
建築
虎井發電廠
|
虎井里
|
建築
三十欄、百一欄
|
許家村
|
地名
蔡府張府大王廟
|
東安村
|
寺廟
仙史宮
|
東安村
|
寺廟
中央嶼
|
西衛里
|
島嶼
塔尖
|
西衛里
|
厭勝物
金瓜仔礁
|
將軍村
|
島嶼
船帆嶼塭
|
將軍村
|
島嶼
大塭
|
將軍村
|
島嶼
狗沙仔
|
將軍村
|
島嶼
福庇生民匾
|
將軍村
|
文物
通斯有感匾
|
將軍村
|
文物
知識平台|資訊總數
7,087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