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馬公國小紀錄

2024馬公國小紀錄|拍攝日期:2024-01-13(星期六)

馬公國小

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隱藏資訊

同義詞彙|旭國民學校、馬公國民學校、馬公國民小學、馬小
-
馬公市馬公國民小學是澎湖縣歷史最悠久的小學,創校至今已有百多年歷史,原名「旭國民學校」,戰後改制為「澎湖縣馬公鎮馬公國民學校」。該校早年是全縣規模最大的1所小學,然而在幾經重劃學區,相繼創立新校以分散就學人數之後,如今在規模上已被中正國民小學中興國民小學所取代了。
-
戰後初期,澎湖縣學齡兒童就學率一度驟降到52%,民國34年(1945),該校有班級數27班,男女學生952人和601人,計1,553人。民國39年(1950)時,全縣就學率已呈回升,因此馬公國民學校於民國41年(1952)、45年(1956)增建教室6間來因應,到民國46年(1957)已增加到48班。民國47年(1958),該校在原學區中,劃出郊區的西衛里重光里光榮里等四里成立「中興國民學校」,編制12班;可是馬公國校必須收容龐大的就學人數的壓力卻仍然沒有明顯的疏解。
-
民國55學年度(1966)該校編制與學童人數達最高峰,共有65個班級,男女學生數各2,003人及1,829人,計3,832人。翌年(民國56年),再撥出的啟明里中央里復興里長安里新復里等學區,成立「中正國民學校」;此後,馬公國校的班級及學生數才逐年遞減;民國57年(1968),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澎湖縣馬公鎮馬公國民小學」。
-
馬公國民小學屬於一般類型學校。截至92學年度止,計有學生數721人(包含特教班),共32班(包含特教班),教師49人,職員5人(包括幹事、護士、工友);普通班及特教班平均每班學生有22.53人。另外還設有啟智班3班、學生15人、教師6人,分散式資源班1班、學生8人、教師2人,啟聰班1班、學生4人、教師2人,學前班1班、學生5人、教師2人,在家班1班、學生8人、教師2人,以及音樂班4班、學生58人、教師8人。學生多來自陽明里光明里中興里光榮里光復里。不過光復里的29個鄰之中,有13個鄰屬於中正國小學區;中興里的19個鄰之中,也有11個鄰屬於中正國小學區;光榮里的30鄰之中,則有11個鄰劃入中興國小學區。
-
文字來源|續修澎湖縣志(教育志)
-
旭國民學校位於今馬公市明遠路,其前身是「澎湖島國(日)語傳習所」,是專為澎湖子弟所設立的第一所學校。明治32年(1899)11月26日,奉准將「澎湖島國語傳習所」改設為「媽宮公學校」,並派前國語傳習所教諭齋藤典治負責籌備招生事宜,翌年1月8日正式開學。起初仍然以媽祖宮為校舍,同年4月馬公街馬公一二七番地程朱祠旁(今城隍廟東北邊)新建教室落成後,才遷地上課。「媽宮公學校」創校後,就學兒童逐漸增多,大正7年(1918)4月,在雞母塢開設「雞母塢分教場」(今五德國民小學)。大正9年(1920)4月,改名為「馬公公學校」,並且在文石書院設置文澳分離教室,之後又在安宅石泉分別設立了2所分離教室。大正12年(1923)4月,文澳安宅石泉的分離教室合併為「石泉分教場」,雞母塢分教場升格獨立;「馬公公學校」則易名為「馬公第一公學校」,並且在大正13年(1924)4月,根據新的「臺灣公學規則」(1922年公佈)開辦二年制高等科。當時澎湖沒有中等學校,高等科就成了澎湖人公學校畢業後,無力赴臺灣本島就者唯一的升學管道。昭和7年4月,原隸屬「馬公第二公學校」(今五德國小)的「風櫃尾分教場」改隸屬「馬公第一公學校」,同時在虎井設立「虎井特設國(日)語補習所」,而「石泉分教場」則升格獨立為「馬公第二公學校」。昭和15年(1940)4月,「虎井國(日)語補習所」改制為「虎井分教場」(今虎井國小),翌年12月,城外馬公街火燒坪一○九番地(即馬公國民小學現址)新建的校舍落成後,「馬公第一公學」遷入新址上課,昭和16年(1941)4月,改名為「旭國民學校」。
-
文字來源|續修澎湖縣志(教育志)
-
備註:新復里今日已併入復興里
知識建檔|2019-09-13。知識更新|2024-01-26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