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國小

〈 層級:第3層分類 〉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同義詞彙|國民小學、小學
-
臺灣近代化的國民教育始於日治時期,澎湖廳(臺灣總督府)藉由在本縣各地陸續設立的公學校,來進行民族思想的同化,與語言翻譯人才的培育。本縣最早設置之公學校為媽宮公學校,而本鄉最早則是與小池角同時設立之湖西公學校,該校於明治35年(1902)籌備、設校,隔年元月正式上課。之後,伴隨區域發展與普及教育之需求,陸續在明治44年(1911)大正9年(1920),分別設置隘門鼎灣兩處分校,並於大正7年(1918)昭和2年(1927),各自獨立為隘門公學校湖西第二公學校。大正10年(1921),伴隨臺灣教育制度的改變,而將湖西隘門公學校改為湖西第一與湖西第二公學校,昭和2年又因為學童招收情形,而把隘門的第二公學校與鼎灣的分教場對調,變成隘門改為分教場,而鼎灣變成湖西第二公學校。昭和16年(1941),因應皇民化教育的演變,各地公學校分別改制為國民學校,湖西第一與湖西第二公學校於該年改為湖西沙港國民學校隘門分教場則於隔年改制為隘門國民學校
-
戰後初期,國民政府將各國民學校從「澎湖廳立」改制為「澎湖縣立」。之後,隨著各村幼童的快數增加,因此產生鄰近幾村就設置分班,乃至分校的現象,湖西國校因而陸續出現龍門西溪分班與龍門西溪南寮菓葉等分校,來招收鄰近低年級的學童,使其不需遠行而能就近上學。各分校在達到設校標準後,乃陸續獨立建校,因此本鄉的龍門西溪菓葉三分校,分別於民國45年(1956)、47年(1958)、52年(1963)湖西國校獨立,而港底(成功)也於民國53年(1964)沙港國校獨立。民國57年(1968),因應九年國教政策,各校均改制為國民小學,港底國小也在民國63年(1974),因應行政區域改名而改稱成功國小
-
目前本鄉境內共有湖西隘門沙港龍門西溪菓葉、成功等7所國民小學,本章將依各校設立之先後順序,分為7節逐一介紹。大致上,每校均分為兩大部分,一為各校之校史沿革,對各校設立之目的、組織編制、經過,以及校名、校址、校舍、學區等演變過程,配合照片逐一敘述;又因湖西隘門沙港等校,為日治時期既已創設之學校,因此又細分為日治與戰後兩項。二為各校概況與特色,主要針對各校的發展概況,做一簡略的敘述,包含歷年之班級數、學生數、畢業生數,以及特有之校徽、校歌、校樹、校花與發展過程,並以民國97學年度止末,呈現該校目前之概況;其次,則是各校的家長會與獎助學金說明,並針對各校特有之項目也單獨述說。
-
文字引用|湖西鄉
知識建檔|2019-09-13。知識更新|2025-02-02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
知識條目共54則(分為3頁) ,您目前在第1頁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平台知識總數
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