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分類:村里地標  

案山里

閱讀時間 ── 約 14 分鐘

同義詞彙|案山仔、安山仔、案山仔澳、案山頭
-
案山一名出現甚早,始見於明天啟《皇明世法錄》,曰「案山」。有清一代除沿用此稱外,也偶稱為案山仔、安山仔、案山仔澳等等。至於案山名稱由來,《堪輿漫興》云:「面前有案值千金,遠喜齊眉近應心。案若不來為曠蕩,中房破敗禍相侵。」此說明村落前有朝案山,便不會曠蕩無關攔。而澎湖的地理師或居民在談到朝案山時,便多強調案山為財庫,有案才有財富,否則會漏財。從明末有移民以來,本里即被視為媽宮港的案山而命名。案山對澎湖人而言,除代表財富外,又含有功名的意涵。
-
乾隆中期澎湖建為13澳,案山始有聚落名稱出現,稱為「案山社」,為東西衛澳7社之一。道光年間分為「案山」、「小案山」兩部分,前者指半島,後者指隔岸小島,小案山有居民在此從事農作。同治年間明確區分大小,為兩個聚落群,分別稱為大案山社及小案山社,屬東西衛澳管轄。由清各志書所附之繪圖看來,二者之間常畫有虛線,可知二者漲潮時分開,退潮時相連。村中以北極殿為角頭廟,相傳建於乾隆年間小案山日治時期遷至大案山現址。日治時期稱為東西澳大案山鄉,隸屬隘門辦務署管轄,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另外小案山建為海軍要港部,後擴至大案山,將居民遷居到東北方現址,稱「大案山」。戰後本里則改稱為案山里迄今,日本的海軍要港部延續為國軍的海軍基地。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內東南側有一較小海灣,稱為馬公灣,馬公灣中有一島突出,即案山島(包括一個半島和隔島不遠的小島)。案山一名出現甚早,史見於明天啟《皇明世法錄》,曰「案山」、「安山仔」、「案山仔澳」、「案仔嶼」「案山頭」(詳各志書)。乾隆中期澎湖見為十三澳七十五社,案山始稱為「案山社」,為東西衛澳七社之一,道光年間區分為「案山」「小案山」兩部份,前者指半島,後者指隔岸的小島。同治年間明確區分大小。半島稱「大案山」、隔岸小島稱「小案山」。由清各志書所附之繪圖看來,二者之間常畫有虛線,可知二者掌朝時分開,退潮時相連。
-
依吳培暉的說法應是案山最初命名的最佳詮釋。即從明末有移民以來,本里即被視為馬公港的案山而命名。例如由案山北望許家村海岸的牛母件嶼(又名虎頭山),似狀葫蘆,及墓之案山,風水極佳,將來會賺大錢及出功名(有子孫會當官或讀到碩士、博士)。可見案山對澎湖人而言,除代表財富外,有含有功名的意涵。(台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清朝時「大案山」指案山半島「小案山」指對面隔海的小島。日治第二年(1896)小案山建為海軍要港部,以後擴至大案山,而將二社區遷到東北方現址(今經國路以南),稱「大案山」「小案山」改稱測天島。光復後,大案山「案山里」(目前社區範圍已從經國路延伸向北拓至勞工育樂中心一帶,海軍要港部延續為國軍的海軍基地。
-
資訊引用|台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
-
案山里
-
案山本來是指馬公灣東岸,一個突出於馬公南灣和北灣之間的小半島,聚落就位在半島的南岸(今海軍軍區外東門東南側),稱為「案山仔」,居民主要是蔡氏(住在當時的北極殿廟後及廟東)及歐氏(住在今陸軍油庫的位置),北極殿的西邊則有鄭、莊、薛、高、陳等姓氏。可能是因為聚落西方離岸不遠有一個無人小島(今海軍軍區),由媽宮文澳(今西文里)往南眺望,剛好和堪輿家所謂近有案山(即小案山嶼),遠有朝山(即嵵裡里紗帽山)的風水格局相符而得名(林豪1893:18);在清朝初期稱為「案山社」,屬於東西(衛)澳(胡建偉 1771:33)。對岸的小案山嶼本來並沒有居民,在明朝天啟4年(1624)驅逐荷蘭人之後建有一座銃城(清末改為露天的小砲團);10可能在清朝同治、光緒年間也形成了一個稱為「小案山社」的小聚落,因而把案山社改稱為「大案山社」(林豪 1893:79)。
-
根據田中綱常的〈澎湖列島行政廳開署始末〉的記載,明治28年(1895)日本佔領澎湖時案山聚落(包括小案山)共有113戶、362人;大多住在今海軍第二造船廠東側一帶的大案山社,小案山社則沒有資料可查。不久日本人就將小案山劃為陸海軍用地(設置有火藥庫),改稱為測天島,並且開始研擬撤遷居民的方案,後來決定將原來的居民遷到大案山安置。11明治31年(1898)日本海軍和陸軍協商,遷走火藥庫,改設水雷布設隊(原來設在金龜頭),明治34年(1901)8月2日正式成立「澎湖島媽宮要港部」(楊仁江 2005:127),專掌要港防禦、海岸及海面警備等任務。12明治35年(1902)總督府將測天島指定為海軍用地,並著手收買島上的私人土地把居民遷到大案山;13大正6年(1917)到8年(1919)為了擴建要港部,澎湖廳又購買今北極殿以北、經國路以南的文澳段土地,來安置大案山的居民(分2批遷移),仍然稱為「大案山鄉」,歸文澳派出所管轄。
-
大案山在民國34年(1945)改設為案山里,民居多分佈在今205號縣道西北側,只有少部分住在縣道的東南側,以北極殿為信仰中心;居民分為4個甲頭,輪流負責公廟的年中祭祀。北極殿以北稱為東甲(又稱為「向西」),居民以蔡、郭兩姓為主;東甲西側一帶稱為西甲(又稱「向南」),居民以莊姓和鄭姓居多;南甲位在北極殿南側,居民多姓薛或姓林;東甲、西甲北側到今經國路以南稱為北甲,居民大多姓歐。民國80年(1991)左右案山里的民宅開始向北擴展,在今經國路北側,到勞工育樂中心之間形成了一個俗稱為案山新社區的群落。民國94年(2005)3月1日行政區域調整時,又將文安路、大賢街交叉路口以西到新營路一帶(本來屬於東文澳),調整為案山里,同時將東文澳97之27號及東文澳97號的二樓、三樓、四樓、五樓整編為案山里大賢街156號,目前全里的面積約有2.0998平方公里。
-
人口變遷
-
民國35年(1946)案山里(含測天島的中正三村)有居民1,499人,當年秋天由於霍亂流行的影響,居民紛紛外遷避難,翌年人口減少為1,382人。18民國38年大陸撤守後因為有大批的海軍眷屬擁入測天島(已改稱海軍特別里),案山里的人口才驟增為2,273人;民國40年測天島的眷舍獨立設為光華里時,案山里的人口又減少為1,520人。此後案山里的人口都在自然成長中持續增加,到民國42年增加為1,657人;民國46年起人口成長的幅度更大(每年幾乎都在70人以上),當年有1,770人,第二年有1,887人,第三年有1,955人,到49年已突破了二千大關(有2,027人)。
-
此後3年案山里的人口除了民國51年,可能是因為「自勉新村」落成啟用的影響(有些里民具有退除役官兵的身份,可以配住到眷宿),而減為1,981人之外,都維持在2,000人以上,到53年已增加為2,141人。民國54年中山國小東南側新蓋好的「海光五村」完工之後(劃歸案山里),案山里的人口更有連續3年的大增;當年有2,310人,翌年增加為2,420人,到56年已增加到2,503人。民國57年到61年之間案山里的人口都在2,400人到2,500人之間起伏,而在58年軍人納入戶政管理時,創下了2,568人的最高紀錄。
-
民國62年(1973)以後案山里的人口逐漸減少,在63年減少為2,388人,66年減少為2,260人,67年再減少為2,185人;到69年又減到2,000人左右(2,038人)。民國73年海光五村(原案山里5鄰)劃入光華里之後,案山里的人口更驟減為1,688人;1975年再減少為1,593人;到79年將光華里的國防共同事業戶調整併入案山里之後,案山里的人口才略有增加(有1,561人)。但是民國80年又減少為1,516人,82年更減少到1,520人;到84年才因為馬公市區逐漸向東擴張的影響而回升到1,605人。民國85年案山里的人口再增加為1,708人;86年又減少為1,624人,一直到94年才又增加到1,702人。
-
位置及空間變化
-
現在的案山里本來位在馬公灣東南岸的一個小半島上,稱為大案山,和西岸的小案山(相距約200公尺)把馬公灣分割成南、北兩部分。大案山海岸彎曲,水深港靜,漁船出入相當方便,半數以上的居民都以漁撈維生,是早年東西澳中漁業最興盛的聚落。漁民常在小案山嶼到風櫃尾(今風櫃里)之間的海域從事潮間帶的漁撈活動,入夜之後海上常常有明滅的漁火和天上的繁星相映,因而贏得了「案山漁火」(澎湖八景之一)的美名。大正8年(1919)大案山被日本海軍劃為馬公要港部的一部分而成為禁區,全部的居民被日本人遷到今案山里北極殿到經國路之間安置。目前只知道當時的大案山聚落北、東兩側都有丘陵,西、南兩面臨海,最北約到今205號縣道一帶,東與今前寮里相連,至於內部的空間則已完全無法查考。
-
遷址後的大案山鄉北起「牛頭山」,東到「埔頭山」(今中山國小附近);居民則分為「窟底」(向南)、「向西」和「廟南」等3個小群落居住,人口以向西為最多,窟底次之,廟南最少。當時日本人曾發給每戶100坪土地,規定其中50坪建屋,50坪做為雜項使用(菜宅或空地),因而形成了一個巷道非常整齊的新聚落。聚落北、東兩面都和今東文里地界相連,西側緊鄰海岸,今北極殿就建在岸邊不遠(廟口俗稱為「渡船口」),附近的淺水海域中則散佈著10幾個岩礁,一直向南延伸到「馬公要港部」的外東門附近。昭和12年(1937)日本海軍為了因應未來的戰爭需求,曾動員民工在埔頭山上闢設一個海軍輕航空隊機場,並且開設臺南、馬公之間每週來回3趟的「郵便飛行」21;到昭和14年(1939)以後(日本準備發動太平洋戰爭前)又在「牛頭山」附近興建戰備用的倉庫及發電廠各一座,以分散戰爭空襲的風險。
-
戰後政府重新劃分里界時,把日治時期的海軍輕航空隊機場(原本屬於東文澳地段)劃歸案山里(今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附近則屬於前寮里),後來這一片位在案山里東側的丘陵地都被居民闢為旱田,到民國54年(1965)以後才興建中山國小(今棒球場)及海光五村(棒球場東邊)。聚落西側的海岸則在民國58年(1969)辦理各項社區建設工程之後開始小規模的填海造陸,逐漸把北極殿前的海岸向西推進。
-
民國62年(1973)縣政府公布「擴大暨修訂馬公都市計畫」,把馬公市區的範圍向東延伸到東文里和案山里之間,案山聚落西北側,今馬公第三漁港附近的土地被規劃為住宅區、商業區、機關用地、學校用地及遊憩設施(圖2-2),第三漁港東岸則被劃設為工業用地。民國70年(1981)動工闢建第三漁港時,北極殿前的潮間帶本來要全部填築成海埔新生地,經過案山居民力爭之後才開放防波堤南邊(海二軍區)的潮間帶供居民使用;之後又在海軍外東門西北方約50公尺處修築了一條海岸防波堤。民國72年(1983)辦理第一期馬公市文澳市地重劃時(總面積9.4865公頃),案山里有面積約2.4438公頃的土地被劃為公共設施用地,開始拆除牛頭山的日治倉庫(附近的土石早已被建築商人開採去填海造陸)22。之後又陸續在案山聚落西側潮間帶上進行填海造陸,闢設為工業區,以便安置原來分佈在澎湖監獄南側的造船廠(照片2-2、2-3)。重劃工程在民國73年(1984)5月開工,但是因為軍方碉堡尚未遷移及自來水配管工程延誤等因素的影響一直到翌年6月底,工程才完成90%;23民國76年(1987)縣政府在文澳市地重劃區內興建兒童公園1處(面積1,476平方公尺)。
-
文字引用|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
知識建檔|2017-02-21。知識更新|2024-03-26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資訊

雙頭跨澳:媽宮對面有山,名曰案山,後有港...

臺灣府志《蔣志》 / 蔣毓英、季麒光、楊芳聲|


澎湖在臺灣西,阻隔海洋,非舟莫達。舊六十二澳,曰南天嶼、草嶼、西嶼坪、貓嶼、布袋嶼、.....、案山仔、.....


案山仔至媽宮旱路七里


又各嶼之中各澳在焉【澳者,就可泊船之處而言】...一曰案山仔澳【在文澳之前】

臺灣志略 / 尹士俍|中卷(山川景物)|


案山仔澳〈在雙頭跨之西,距媽宮澳七里。〉

重修台灣縣志 / 魯鼎梅、王必昌|


案山仔澳:在廳治南七里。

續修臺灣府志《余志》 / 余文儀|


東西衛澳(紅毛城址在文澳西:媽宮社協營各官衙署暨廳倉俱在此,內港乃商哨灣泊之所。距廳治陸路五里):案山社(距廳治陸路四里)


案山漁火:罨嶼潮痕上短篷,晚收笭漫泊菰叢。彌漫春水連天碧,次第漁燈隔岸紅。世慮盡捐雲樹外,人家都住畫圖中。菱塘柳陌吾廬在,歸去還思理釣筒。


東西澳:大案山社(陸路五里)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