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馬公第三漁港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馬公第三漁港規劃於民國69年(1980),港址在馬公半島之北灣,緊鄰馬公第二漁港北堤,面積廣闊,交通便捷,計畫闢建泊地面積約30公頃,容納100噸級以下漁船2,000艘。從民國70年(1981)動工,前後經過12年的工程,到民國82年(1993)才全部完工,投資經費8.03億元,浚挖泊地面積33.9公頃,興建碼頭設施3,600公尺(水深3.5至6.0公尺)、魚貨拍賣場及辦公室1,310坪,港區道路、給水、照明等設施一應俱全(胡興華2003:22),逐漸成了馬公和各離島交通的中心。
-
民國77年(1988)馬公第三漁港第二期工程開始進行,翌年航行於澎湖南海海域望安七美的交通船(原停泊於馬公商港九號碼頭),就移泊第三漁港碼頭西側。縣政府又從民國79年(1990)起分為3年貸款進行第三漁港海埔新生地(60餘公頃)的開發,包括填土、道路、排水、照明、公園綠地、廣場兼停車場、污水處理等工程,總經費共243,467,000元。
-
民國83年(1994)澎管處租用第三漁港西岸的縣政府土地(永專冷凍廠後面),興建一座南海旅客服務中心,使第三漁港成為名副其實的南海交通船及遊樂船的中心港。民國90年(2001)改在原址北側的撥用土拖新建一棟二樓的服務中心,舊有建物則由縣政府移撥給縣農會做為農產品展示中心之用;而公共車船管理處也在岸邊興建了一座活動式的候船售票亭(劉丁乾2005:269)。
-
文字引用|馬公市村里叢書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