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光華里

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本地於清領初期稱為「案山」,其後由於聚落之發展,清領後期又分為「大案山」及「小案山」兩部分,本地稱為「小案山」。日治時期改名為「測天島」,為日本海軍用地;戰後初期未劃入一般行政區域管轄的範圍內,稱為「海軍特別里」;之後實施地方自治時,才正式成立為「光華里」迄今。命名原則採佳言吉字類型,已難看出與舊地名的沿革關係。
-
清領時期稱為案山社。乾隆中期「案山」正式建社,由紀略之附圖,知其範圍已由小島擴大包括半島在內。地理概念上「大案山」即一直指案山半島,「小案山」則指隔岸小島。日治時期收買小案山,更名為「測天島」,做為海軍用地,建為「馬公要港部」。戰後由國軍接收,未劃入一般行政區管轄。民國38年(1949)軍人眷屬增加,由於無一般行政區域管轄,眷屬甚感不便,乃申請組織「海軍特別里」。由於實施地方自治的需要,正式成立一里命為「光華里」迄今,加入一般行政區域內。民國79年(1990)本里居民遷移至石泉里自勉新城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從明末移民開始,即有「案山」之名。由康熙中期府志之附圖、乾隆初期志略之附圖中, 可知是指隔岸不遠的小島。乾隆中期「案山」正式建社,由當時紀略之附圖,知其範圍已由小島擴大包括包括半島在內。道光年間,半島與隔岸小島開始區分為「案山」、「小案山」兩部份,前者指半島,後者指隔岸小島。
-
日治時代第二年收買小案山,更名「測天島」,做為海軍用地,建為「馬公要港部」。民國卅四年(1945)台灣光復後,由國軍接收,未劃入一般行政區域管轄。民國卅八年大陸淪陷政府撤退後,由國軍接收,無一般行政管轄甚感不便,乃由海軍病院胡院長申請組成「海軍特別里」,由胡院長兼任里長。民國四十年實施地方自治,正式成立為「光華里」,並加入為一般行政區域迄今。
-
光華里地名演變為:案山小案山測天島馬公要港部)→海軍特別里→光華里。今址之光華里介於石泉里菜園里之間,4 號縣道兩側,中正國中監理站自勉新城菊苑、公路局第三區工程處第六公務段、信舟汽車教練場等均設置於內。
-
資訊引用|台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
-
人口變遷
-
光華里在民國40年(1951)剛成立時位在海軍軍區內,有居民1,270人;翌年人口增加為1,341人,在民國49年之前光華里的人口除了民國45年(只有1,285人)之外,都在1,300人以上。民國50年光華里的人口增加為1,517人時,海軍軍區原有的眷舍都已爆滿,因此在外東門東側增建了「自勉新村」(共有42戶)來容納新增的人口。51年光華里的人口再激增為1,854人,翌年更增加到1,954人;54年在自勉新村的東北方興建的「海光五村」完成之後(劃歸案山里)才減少為1,783人,57年再減少為1,693人。民國58年國防部將無眷的退除役官兵納入國防共同事業戶之後,光華里的人口才創下了2,031人的最高紀錄。
-
翌年由於眷戶及住民不斷的外移,光華里的人口開始減少(當年有1,873人);此後連續3年幾乎每年都減少100人左右,到民國62年(1973)只剩下1,570人。民國64年光華里的人口又因為部分住戶遷到馬公市區的「自立新村」,而減少為1,422人;65年更大幅下降為971人;此後的7年又持續的減少,到民國72年只剩下632人。民國73年市公所將海光五村(24鄰至28鄰)由案山里劃歸光華里,光華里的人口又回升到852人;但是翌年起又逐漸減少,民國75年只有804人;76年更因為自勉新村被韋恩颱風摧毁而減少到715人;78年再減少為658人。
-
民國79年(1990)光華里遷到今址(自勉新城),原來屬於菜園里的國防共同事業戶及部分居民也併入光華里,光華里的人口又回升為730人,翌年更增加到747人。20此後光華里的人口就持續減少,民國83年有679人,88年只剩下599人。民國89年起由於中正國中(屬於光華里的行政區)附近陸續推出新建的連棟住宅,吸引了不少的新住民,光華里的人口才又增加為672人,92年已增加到936人,94年則有941人。
-
文字引用|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
知識建檔|2017-02-21。知識更新|2021-11-24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資訊

東西澳:小案山社(陸路六里)


小案山:在大山嶼東西澳案山社西,距廳治四里,一帶平巒若幾案,為書院朝山........東南出廳東門,五里至小案山社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