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里

光明里|拍攝日期:2020-11-17(星期二)

光明里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同義詞彙|火燒坪、火燒棚
-
本里於清領時期地名稱為「火燒坪」,並與澳仔底合稱為「火燒坪社」。至於名稱的由來,據《馬公市志》記載:「古代本里未成聚落以前,大陸漁民多在此住宿捕魚。當時海水進到現在之里活動中心,北邊高平地,係搭建臨時草寮,以便臨時來此捕魚者之宿處。後來這些漁民為生根久住,即將草寮燒平,另搭建硓𥑮石厝幾家成為一部落,即以『火燒坪』為社名。」戰後初期稱為「光復里」,民國40年(1951)由「光復里」獨立後改稱為「光明里」,命名由來一說與原來之火燒坪有一點關係,然由字面看來,當為政府以佳言吉字作為命名的形式。
-
火燒坪形成聚落的時間甚晚,大約是在清領中晚期時才有聚落名稱的出現。據《澎湖廳志》的記載:「東西澳:⋯、火燒棚社(陸路一里半)、⋯。」又觀同書前之地圖,可發現已有聚落名稱為「火燒坪」者。故在清領中晚期,本里乃屬於東西澳的管轄下,以火燒坪(棚)為社名。另有一聚落稱為「澳仔底」,由於居民不多,因此合稱為「火燒坪」。日治時期稱為東西澳火燒坪鄉,隸屬隘門辦務署管轄,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化。雖然延續清領時期火燒坪」的稱謂,但一般又改稱「澳仔底」為下社,「火燒坪」為頂社。戰後與城外的埔仔尾合併為光復里。後辦理地方自治,將火燒坪澳仔底光復里劃出,命名為「光明里」。民國63年(1974)另外設立「光榮里」,本里仍稱光明里。隨著都市的發展,馬公市的人口由南向北遷徙激增,本里在頂社增建公教軍眷住宅、下社建築縣府員工宿舍,人口的遷入隨即使本地成為新興發展的主要社區之一。現今馬公國小文光國民中學位在本里內,使本里成為馬公市文教及住宅的主要區域之一。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光明里位於馬公市之正西方,即明遠路之北,東界光復路,北至陽明路,西瀕海域。清代時稱為「火燒坪」,與澳仔底合稱為「火燒坪社」。日治時代稱為「頂社」或「農場」,與城外之埔仔尾合併為光復里民國四十年(1951)辦理地方自治,將火燒坪澳仔底光復里劃出,命名為「光明里」。六十三年又將靈光殿火燒坪宮)以北之地劃出,成立「光榮里」,靈光殿以南仍稱光明里。事實上從清朝至台灣光復後,習慣上還是把光明里稱為「火燒坪」較通俗,而且家喻戶曉,更具有鄉土的親切感。
-
文字來源|臺灣地名辭書(澎湖縣)
知識建檔|2017-02-20。知識更新|2021-09-01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資訊

東西澳:火燒棚社(陸路一里半)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