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馬公國民學校

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同義詞彙|媽宮小學校、媽宮尋常高等小學校、馬公尋常高等小學校
-
澎湖廳馬公國民學校(1898)日治時期,澎湖群島唯一供日籍學生就讀的小學校。當時住在馬公的日籍人士及其子女多數都畢業自該校,因此學校教學設備充實,教師也都由日籍者中擇優派任。該校早期僅收日籍人士的子女,但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也兼收少數配合皇民化運動更改姓名的臺籍官警子弟。二戰結束國府接收後,於1945年10月廢除。
-
必須留意的是,日治時期的「馬公國民學校」並不是今日馬公國小1898年設立,日治時期名稱陸續為:澎湖島國日語傳習所、媽宮公學校馬公公學校、馬公第一公學校、旭國民學校)的前身。至於今日的中正國小,雖然於1967年民國56年)在澎湖廳馬公國民學校原先的校地上創立,但距離1945年該校廢除已有22年的間隔,兩者並沒有實質交接、改編、傳承的關係。
-
澎湖廳馬公國民學校的沿革大致如下:1898年明治31年),「澎湖島國語傳習所」創立時,附設有分離教室,成為日後該校的源頭;1900年明治33年)10月,傳習所的附設分離教室奉准獨立為「媽宮小學校」,從原本充作教室的媽祖宮(天后宮)遷到媽宮城隍廟東鄰新建的兩棟教室上課;首任校長由媽宮公學校校長也是前國語傳習所教諭齋藤典治出任。
-
1902年明治35年)4月,「媽宮小學校」改稱為「媽宮尋常高等小學校」,到了1920年大正9年)9月,再奉令改稱「馬公尋常高等小學校」;1922年大正11年),學校在馬公城馬公街馬公五四番地(今中興里38號,即中正國小現址)購地,新建木造校舍教室兩棟,遷入當地上課。學校1941年昭和16年)4月,又易名為「澎湖廳馬公國民學校」,直到二戰結束為止。
-
昭和19年1944年)10月,因為美、日太平洋戰爭,日本戰事告急,澎湖廳馬公國民學校先將海軍子弟團疏散到臺中石岡,再由時任校長佐佐木文雄帶領全校210名學生遷到新竹州苗栗郡銅鑼鎮,借用銅鑼國民學校部分教室上課。戰後,該校1945年昭和20年民國34年)10月奉令廢校,日籍學生也隨同家長一起被遣送回日本。
-
澎湖廳馬公國民學校廢校後,校舍先借給軍方暫時充做臨時陸軍醫院使用,再交由「臺灣省立馬公女子中學」(1946年改名為「省立馬公中學」)接收,充做臨時教室使用。但是1949年民國38年),省立馬公中學奉令白沙湖西西嶼初中部的學生,人數驟增,不得不在1956年民國45年)在馬公朝陽里增建分部教室,後來分部不斷擴建,學生人數日增,最後演變成校本部在1967年和縣政府交換校地,全校都遷到分部上課,並於1968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時停辦初中部,改名為「臺灣省立馬公高級中學」。而省立馬公中學(1946—1967)校本部所釋出的校地,就由新設的中正國小所承繼使用。
-
儘管中正國小馬公國民學校並沒有實質上的傳承,卻是日生「回娘家」必訪的地點。原來這些日籍師生被遣送回國後,仍持續彼此聯繫,不久就組織了「日本臺灣馬公會」,每年在日本各地巡迴開會,加強會員間的情感聯繫,發行年刊《賀壽滿留》與通訊錄,並且每三年在馬公舉行一次盛大會議,以求「促進日華(臺)間的親善工作」。影響所及,中正國小也儼然成為日籍師生的「母校」了。
-
參考資料:
-
《走過從前—澎湖懷舊照片專輯》
-
《續修澎湖縣志˙卷十一˙教育志》
-
媽宮1604-1945):一個臺灣傳統城鎮空間現代化變遷之研究》
-
[澎湖廳馬公街]馬公街小學校寄宿舍費,小學校講堂兼雨天體操場建築費,公共井戶掘鑿費(指令第二三三一號)(1927年09月12日),〈昭和三年永久保存第三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10546001。
-
作者|吳令丞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