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虎井國小紀錄

2021虎井國小紀錄|拍攝日期:2021-08-12(星期四)

虎井國小

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隱藏資訊

同義詞彙|虎井國民小學、虎井國民學校、虎井分校
-
虎井國小在日治時期是旭國民學校的虎井分校,民國35年(1946)2月奉准獨立為「澎湖縣馬公鎮虎井國民學校」。民國37學年度,該校學生只有男生11人,民國38年(1949)卻在另一個離島桶盤嶼設立分班,分班成立不久又升格為分校,並於民國46年(1957)獨立為桶盤國民學校虎井國小一直到民國42學年度,才有女生11人入學,男生則有52人,共63人,民國57年(1968)改名為「澎湖縣馬公鎮虎井國民小學」。該校屬於偏遠地區學校,是單一社區型的學校,學生都來自虎井里。92學年度學校編制6班,學生數僅12人,平均每班2人,有教師8人。
-
文字來源|續修澎湖縣志(教育志)
-
虎井國小創建於大正11年(1922),稱為「馬公第一公學校虎井分教場」,不久因故停辦;昭和7年(1932)才又成立「馬公第一公學校附設虎井國語(日語)特設講習所」,昭和15年(1940)再改為「虎井分教場」。民國35年(1946)獨立為「馬公鎮虎井國民學校」,民國57年(1968)改制為「馬公鎮虎井國民小學」。民國70年(1981)又改名為「馬公市虎井國民小學」迄今(詳見本輯第三章第一節)。
-
文字來源|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16)
-
根據鄭紹裘的說法,虎井國民小學的前身是設立於昭和7年(1932)的「虎井國語特設講習所」,但是日治時期虎井官辦教育機構的沿革卻仍然若干疑點有待進一步的查證。15
-
日治時期以前虎井只有傳統的「書房」,大正6年(1917)經澎湖廳認可的虎井書房稱為「究問軒」,當時澎湖許多書房都已從傳統的只教授漢文,逐漸增加日語、算術等學科,但是究問軒仍然只有傳統的漢文教育。
-
根據翁安雄的研究,大正9年(1920)馬公第一公學校教諭中古坂惠曾奉派到虎井,準備展開公學校教育。翌年「馬公第一公學校虎井分教場」正式成立,但是當中谷在大正11年(1922)4月離開虎井之後,分教場似乎也宣告結束;17一直到昭和7年(1932)澎湖廳仍然將虎井桶盤列為馬公第一公學校的通學區域(翁安雄 2003:197)。
-
昭和3年(1926)澎湖廳為了普及教育,曾特別對無法設置公學校的離島包括虎井將軍澳東吉鳥嶼大倉員貝等6地提供「改良書房補助金」,補助書房的教師教授「國語」的薪資,虎井的書房(教師是鮑國棟)因此在每週30節的教學中排進14節「國語」,受教的學生只有19名(上引書:198)。
-
昭和10年(1935)澎湖廳又派一名「公學校訓導」(白沙後寮人顏希騶)到今虎井里1-1號(陳順生宅)西側成立「國語特設講習所」,以推動日語教育。到昭和18年(1943)澎湖廳才派「訓導」徐麗崑(台南將軍人)在今虎井國小現址成立「旭國民學校虎井分教場」,成為今虎井國小的前身。民國35年(1946)虎井分教場獨立為「馬公鎮虎井國民學校」,徐麗崑也成為首任校長(上引書:197)。
-
虎井國民學校剛成立時只有學生30多人,編制6班;民國37年(1948)更減少為11人(全部都是男生),卻在翌年增設桶盤分班(只有1個班級)。民國38年(1949)以後虎井國民學校曾被駐軍佔用,學生分別被安排到「東崎」附近的陳生來家(今虎井里91號東側的鐵皮屋處)和陳連生家(今虎井里98號)上課,每天在「十二客官」廟前面的空地舉行升旗典禮。到民國42年(1953)西山上的營房完工,軍隊撤出校舍之後,全校的師生才回到現址上課(當年有11位女生入學)。
-
此後虎井國校的學生人數逐漸增加,到民國45年(1956)本校和分校(桶盤分班升格)合計共有9班,學生150多人;翌年因為桶盤分校獨立而減少了84個學生,編制恢復為6班,後來又一度增加到7班,到民國57年(1968)易名為「虎井國民小學」(照片3-2)。民國75年(1986)以後由於島上居民加速外移,虎井國小的學生也跟著大幅的流失,到民國94年(2005)全校只剩下11個學生,編制5班(沒有2年級)。
-
文字來源|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16)
知識建檔|2019-09-13。知識更新|2023-09-07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