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桶盤島
-
桶盤嶼位在
馬公港西南方約7公里的海上,面積0.3439平方公里,也是一個標準的方山小島;地勢南高北低,東、西、南三面都是柱狀
玄武岩海崖,南岸海拔約26公尺,北岸有一處凹入的海灣(林長興1992:127)。聚落就位在海灣的東、西兩端,外圍的高地都是種植花生、地瓜、高粱等作物的旱田(照片2-3)。
-
桶盤嶼雖然不大,民居卻分為
東勢、
南勢、海沙墘、
頂寮、
下寮及寮仔口6個小群落,以位在海沙墘的
福海宮為信仰中心。海沙墘附近大約在昭和年間開始出現一些
魚灶,到
1960年以後才逐漸廢棄;
民國38年(1949)所設的
虎井國民學校桶盤分班就建在
福海宮的東側,到
民國60年(1971)才因為要擴建
福海宮而遷建到聚落南側的丘地上。海沙墘岸邊(廟的北邊)本來是一片沙灘,早年居民都在這片沙質海域從事
地曳網漁作;西端則砌有一條抛石砌的小碼頭,漲潮時漁船可以停在小碼頭邊,退潮時漁船就彎靠在沙灘上。
民國39年(1950)由縣政府自籌經費興建東、西兩個碼頭,到
民國43年(1954)以後才陸續完成,
民國71年(1982)又繼續擴建成現在的規模。
-
由
桶盤聚落到南岸的「
南崁」有東、西兩條小路,
東邊的一條叫做「
船仔路」,後來因為少人出入,逐漸被
仙人掌包圍,現在已經無法通行;西邊那條稱為「
山仔地」,在
民國70年(1981)左右因為觀光業的發展,已修建成階梯式的水泥路面,同時由西碼頭修造一條沿著西岸的濱海道路,以方便遊客到
南崁參觀「觀音窟」的火山口地形。
民國60年桶盤國民學校遷建之後,原來的校地分別在
民國62年(1973)及
民國68年(1979)改建為社區的發電機房及活動中心。
民國75年(1986)和
民國83年(1994)政府又先後在「
下寮」(漁港南岸)興建漁網整補場及漁港安檢所,在西碼頭設置海水淡化廠。
-
文字來源|
馬公市村里叢書(16輯)
-
桶盤嶼位於
馬公港西南方6海浬處,因形似
桶盤而得名。全島是巨大的
玄武岩柱狀節理,有「澎湖黃石公園」之稱。島西南方的環狀海蝕平台,當退潮時,可見著名的蓮花座景觀。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文化志》
-
桶盤嶼是澎湖群島中
玄武岩柱體最大且最具規模的島,
玄武岩因風化差異侵蝕的作用,形成蜂巢狀的孔洞,當地人稱為「貓公石」,曾為雅石愛好者的最愛,現已明令禁採。
桶盤全由
玄武岩紋理分明的石柱羅列環抱而成,柱狀節理之盛,尤居澎湖之最。
玄武岩石柱形成的陡峭海崖。但因颱風肆虐,
玄武岩石柱有幾處已坍方。每一岩柱高約20公尺,寬約1.5公尺,顏色因氧化變成淺棕色,頂部則風化成球狀構造,所以有海上黃石公園的美譽,台灣也正積極的向聯合國申請將
桶盤玄武岩列為世界遺產。澎湖
桶盤地質公園成立於
2008年1月3日。
-
文字來源|維基百科
-
桶盤嶼為一典型
玄武岩方山地貌,四周有柱狀節理十分發達且排列整齊的
玄武岩環抱,由於石景極其秀麗,向有澎湖的黃石公園美譽,可沿環島水泥步道盡情瀏覽。
桶盤嶼西南海岸海蝕平臺上,由
玄武岩熔漿湧出所形成的同心圓孔洞,人稱「蓮花臺」,為火山口遺跡。而俗稱「貓公石」的蜂巢狀
玄武岩也為海岸賞景增色不少。臨碼頭的
福海宮,主要供奉溫府王爺,廟貌堂皇,是澎湖各離島中香火鼎盛者之一。此外,附近海底有偌大瑰麗的片狀珊瑚礁林,是潛水樂園。
-
文字來源|交通部觀光局
知識錯誤回報十八日,進取虎井、桶盤嶼。十九日,臣坐小趕繒船往澎湖內外塹、時內,細觀形勢。
嶼上一石大三丈餘,周圍皆圓如桶盤,故名。
桶盤嶼:嶼上一石大三丈餘,周圍皆圓如桶盤,故名。
為桶盤嶼(形如托物之盤)
澎湖在臺灣西,阻隔海洋,非舟莫達。舊六十二澳,曰南天嶼....、船帆嶼、岑雞嶼、豬母落水、桶盤嶼...
其羅列於大山嶼之前者,曰虎井嶼、...、桶盤嶼【與北淡水二嶼同名】
桶盤嶼〈在雞籠嶼東南。水程四里。〉
桶盤嶼:在廳治南水程十二里。
桶盤嶼(二嶼東西平分。距廳治水程四十五里)
澎湖府學教授謝家樹(歸化人):又見人間大洞庭,羅羅七十二山青。桶盤妥貼憑誰挈(嶼與桶盤似禽似獸,形狀不一),虎豹猙獰喚欲醒。怪石鮫紋添禹貢,花螺貝錦注葩經(嶼出文石、花螺)。黃昏點點歸漁艇,嘔啞一聲月滿汀。
大山嶼之南:虎井嶼(距廳治水程四十里,有民居)、桶盤嶼(四十餘里。二嶼東西平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