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雁淨嶼、雁崢嶼、黿龍嶼、顏靖嶼、目鏡嶼
-
雁情嶼,
中西村民皆稱(黿龍嶼),潮退時嶼之西有一狹長如背脊之岩脈黑石,村人稱之為龍尾,觀之,東像黿(鰲魚),西像龍,故名。今人以目鏡嶼、雁情嶼稱之,皆屬穿鑿附會。黿龍嶼地近
中西、遠
中屯,昔時
中西村民王當貴家族曾於嶼上插種蕃藷;
中西(
坪仔滬)東西向滬手遠在該嶼北方約二、三公尺處,足證此嶼應屬
湖西鄉。
日本時代二戰末期,日人曾於南麓深挖地道,以防美軍登陸;七十、八十年國軍駐防一班哨,附幾架機槍,後因
班兵送飯,不諳潮汐溺斃水中,遂撤哨。
-
作者、版權所屬|蔡光庭老師
-
中正橋東邊的小島,以往退潮時,部份居民會牽牛上去種
地瓜,村童也常前去抓蟋蟀。島上有碉堡遺跡和兩個深洞,可能皆
日治時代工事;二洞深不可測,裡面還有淡水坑。
-
資訊引用|《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
-
雁情嶼位於
中正橋東側,面積0.0069平方公里、海岸線0.331公里,最高高度14公尺。島嶼北面
玄武岩下層有紅色火山角礫岩。島嶼南面在上述兩岩層之間有一紅色
土壤層。距離雁情嶼最盡力地為
湖西鄉中西村,因此,
日治時代及二次戰後初期,
中西村居民會牽牛上去種
地瓜。
-
雁情嶼在
日治時代隸屬於
湖西庄,二次戰後則劃入
白沙鄉行政區域。
2005年澎湖島嶼清查計畫則又列入
湖西鄉範圍。有關雁情與隸屬澎湖縣
白沙鄉或
湖西鄉,內政部及
澎湖縣政府目前尚在研議之中。茲將歷年地圖或文獻書籍上有關雁情嶼歸屬者整理如下:
-
劃屬
白沙鄉者包括:<澎湖縣行政區域圖>、<
湖西鄉行政區域圖>、內政部<人文地圖集>、農林航測所<相片基本圖>、聯勤<地形圖>、1960《澎湖縣志 卷一 疆域 》、
2005年《續修澎湖縣志 地理志》等。
-
劃屬
湖西鄉者包括:70年版<中華民國台灣區地圖集>、《澎湖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七十年暨澎湖設置七百年》<澎湖74年都市計畫及建築管理市鄉界圖>、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台灣省51年來統計提要>等。
-
文字來源|
湖西鄉志
-
雁情嶼位於
中西村西碼頭前(北)方約二百公尺處,形似一副眼鏡,今外地人觀光客望見而稱「目鏡嶼」,而自古以來村人皆稱「黿龍嶼」(音同,不知是否為此義),並無「雁情」二字之音,且北雁南飛至衡陽而後又北返,未曾有鴻雁之蹤跡。嶼高十餘公尺,南北麓各有一陡坡可步行而止,因視野開闊,可憑高遠眺海隔翱翔之情,故騷人墨客賦予「雁情」之雅稱。而今人有以為「雁情」實「眼前」之諧音,此島近在
中西之眼前,原名應是「眼前嶼」為正,其實亦屬穿鑿附會之說。當退潮時雁情嶼西邊有一狹長如背脊之黑石露出水面,村人稱之為龍尾,故雁情嶼原名應是釀龍嶼(退潮後東像龜,西像龍,黿乃大龜也)。今澎湖縣地圖將雁情嶼劃歸
白沙郷,以為過
中正橋即屬
白沙鄉,實大錯特錯也。考雁情嶼之地理位置離
中西近而離
中屯遠,
中西村人王當貴家族亦曾牽牛攀登而上,種植番蔣,只欠未向有關單位登記所有權。而附近海域之使用權仍屬
中西人,
中西「
坪仔滬」
石滬之東西向滬手遠在雁情嶼北方約二、三百公尺處,將其圍住,足證此島應歸屬
湖西鄉。六O年代前島之南麓尚可見一坑洞,應是
日治時代防禦工事,今已埋沒不可復見,七、八O年代時兩岸情勢緊張,島上挖一坑道,駐有一
班兵,有數個機槍射口,因檢查哨送飯之
班兵涉水溺斃而廢棄不用。蔣毓英《臺灣府志.澎湖§第四章.地名巴苯與奮義三十六嶼》:「顏靖嶼,無居民」(頁60)。
-
文字來源|
湖西鄉志(上冊|2010出版)
-
雁情嶼及
雞籠嶼的傳說:此則故事與
望安鄉的傳說有關係,都與八仙裡的呂洞賓有關。
沙港村的西方及西北方有二座小島,一座叫雁情嶼,一座叫
雞籠嶼。相傳兩座島嶼本來是連在一起的,是一對恩愛情侶的死後化身。但因為呂洞賓下凡出巡,經過澎湖
天台山時,不小心掉落身上之「斬仙劍」,而將二座島嶼分開後,並在
天台山上留下仙腳印。兩座島嶼被分開發,隔著大海相望,為解相思之苦,因此時常利用晚上的時間見面。所以只要一到晚上,便可以看到兩座島嶼連在一起,一副很恩愛樣子。
-
資訊來源|
湖西鄉志
-
雁情嶼位於
中正橋東側,面積0.0069平方公里、海岸線0.331公里,最高高度14公尺。島嶼北面
玄武岩下層有紅色火山角礫岩。島嶼南面在上述兩岩層之間有一紅色
土壤層。距離雁情嶼最盡力地為
湖西鄉中西村,因此,
日治時代及二次戰後初期,
中西村居民會牽牛上去種
地瓜。
-
雁情嶼在
日治時代隸屬於
湖西庄,二次戰後則劃入
白沙鄉行政區域。
2005年澎湖島嶼清查計畫則又列入
湖西鄉範圍。有關雁情與隸屬澎湖縣
白沙鄉或
湖西鄉,內政部及
澎湖縣政府目前尚在研議之中。
-
資訊來源|
湖西鄉志
-
近在眼前:雁情嶼地名釋義
-
雁情嶼位於
中正橋東側,面積0.0069平方公里、海岸線0.331公里,最高點14公尺。島嶼北面
玄武岩下層有紅色火山角礫岩。島嶼南面在上述兩岩層之間有一紅色
土壤層。距離雁情嶼最近的村落為
湖西鄉中西村,因此,
日治時代及二次戰後初期,有
中西村居民會牽牛上去種
地瓜。島上有一條地道,有數個機槍射擊口,並留有木製床架、儲水缸及石碑。「發揚大膽精神」的石碑,留有「
民國57年10月31日」的字樣。「發揚大膽精神」,應指
1950年7月發生於金門大二擔戰役,駐守該島的國軍擊退來犯的共軍而名噪一時。此島的設施與石碑有免立當時駐守該島的國軍效法此戰役,堅守陣地克敵制勝。
-
雁情嶼在
日治時代隸屬於
湖西庄,二次戰後則劃入
白沙鄉行政區域。
2005年澎湖島嶼清查計畫則又列入
湖西鄉範圍。有關雁情的隸屬歷代各有不同,地名的由來也眾說紛紜。
-
有關雁晴嶼的記載,清代蔣毓英編纂的《臺灣府志》有:「顏靖嶼:無居民」,此顏靖嶼,即為後來《
澎湖志略》、《
澎湖紀略》等書所提及的雁淨嶼、雁晴嶼或雁靖嶼。《
澎湖續編》范學洙所著<澎湖三十六島歌> :「臺灣水道千餘里,澎湖島嶼峙其中。島嶼瀠洄三十六,其間強半人居叢。中最高廣稱大山,縱橫三十餘里間。其東一嶼形如鼎,名曰香爐不可攀。西遍雁淨山對峙,向無居人水潺潺。….」雁情嶼與
香爐嶼成為東西遙遙相對的地理指標。
-
雁情嶼臨近
湖西鄉中西村與
沙港村,
中西村民稱雁情嶼為黿龍嶼,以其潮退時嶼之西有一狹長如背脊之岩脈,村人稱之為龍尾,島型從東觀之像黿(鰲魚),由西而視如龍,故名。這段地名的描述顯然是定居於此的村民,歷經長時間的觀察所衍生的說法。近代更因觀光旅遊的發展,遊客以其外形像眼鏡,而命名為眼鏡島或目鏡嶼。
-
不論是顏靖、雁淨、雁晴或雁靖,都是澎湖早期地名以音借字的典型,與天上的大雁無涉。雁晴一語最接近的台語發音為「眼前」,以此島嶼十分接近聚落,近在眼前之故。
陳文石(1898~1953),
日治時代名震一時的碩儒,為
湖西鄉沙港人,
陳氏振遙公派下第二十世,為西瀛碩儒
陳梅峰之得意門生,也曾任第一屆臺灣省參議會議員。
陳文石的遺著《漱齋詩草》,其中<
沙港雜詠>的五言詩中便有一首「眼前嶼」:「一拳成屹立,長自鎖澄淵。風月竿頭滿,何須問眼前」。
陳文石脫離文人的窠臼,以「眼前」二字入詩,而未附庸風雅使用「雁情」二字,足見眼前嶼三字是
沙港當地居民普遍的說法與認知。
-
中西村民所認知的黿龍嶼,
沙港村民熟悉的眼前嶼,是當地居民與自然環境互動的生活脈絡中所建構的地名。而顏靖、雁淨、雁晴或雁靖則是附庸風雅的方志記載,無法體現真實的常民文化與自然環境。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17-03-02。知識更新|2023-09-11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