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公北甲北辰宮「惠澤神功」楹聯,「惠澤巍峨千歲仰神功浩蕩百年興」,上款「太歲庚子仲冬新建落成」;下款「董事劉思義敬酬」,其下有兩方印款,一方為「劉思義印」、一方為「琢如」,「琢如」可能為劉思義的字號。
北辰宮前身為清末22家組成的神明會,年年過家越宅輪流祭祀。迨至
明治32年(1899)歲次己亥,北甲居民、
媽宮郊商、船戶等合力捐輸,於清代
總鎮署西側卜地建廟,
明治33年(1900)落成。同年
(1900)8月20日,
北辰宮也獲得澎湖廳長高津慎的〈廟宇建設許可報告〉。創廟時董事劉思義所敬献的楹聯「惠澤巍峨千歲仰神功浩蕩百年興」,落款於庚子年
(1900),亦可得證。
-
《續修澎湖縣志.人物志》提及:
劉玉卿(
1873-
1947),字日中,
媽宮人。曾祖父劉聯捷乃清
道光5年(1825)派駐澎湖水師協,曾護理兩次、署理一次右營中軍守備,
道光12年(1832)逝世於澎湖任上,諡皇清武德郎。祖父劉世芳從商,傳至其父劉思義,創立「興發號」,為清朝當時澎湖「
臺廈郊」郊商之首,人稱「君子頭仔」。由此可知,劉思義於當時富有名望與經濟實力,故能擔任
北辰宮創廟的董事之一。
馬公北甲化民社明善堂於
昭和9年(1934)著造《明化金篇》,
劉玉卿擔任校正生,顯見其漢學學養。
-
清末
臺廈郊因
清法戰爭影響,各項業務中斷。
明治33年(1900),
媽宮郊商再次整頓
臺廈郊,奉天上聖母為主神,「每年輪當爐主二名,分上下期辦理。上期三月二十三日辦至九月止,下期十月初十日辦至本年三月一日止」。參與的郊商合計17家,順序如下:安興一鬮;鼎順二鬮;長順三鬮;裕記四鬮;怡發五鬮;同成六鬮;合發七鬮;豐順八鬮;振吉九鬮;錦成十鬮;益成十一鬮;源茂十二鬮;順美十三鬮;通發十四鬮;源合十五鬮;豐德十六鬮;合源十七鬮。以當時
媽宮街的商業規模,不可能只有17家商號。興發號應是參與另外的神明會,故未出現在天上聖母神明會輪值的名單之中。
-
昭和4年(1929),
馬公水仙宮改建,〈謹將
水仙宮改築寄附金芳名及醵出會員序次如左〉木匾中,興發號名列其中。
民國45年(1956),
臺廈郊會員名冊中,興發號登錄為「永興發」。
-
北辰宮創廟已逾兩甲子,創廟時董事劉思義敬献的楹聯、創廟碑記與官方許可文件,均有跡可循。
-
#感謝周宏松老師指導
-
#參考資料
-
許雪姬總纂,《續修澎湖縣志人物志》,
澎湖縣政府,
2005年。
-
澎湖縣政府,《澎湖
臺廈郊會館之研究與修復計畫》,
1991年。
-
作者|許玉河老師
-
「惠澤神功」楹聯的複製與再生:劉思義家族與
北辰宮-
馬公北甲北辰宮在
民國70年代重建落成後,二樓梁柱有副對聯,上聯:「惠澤巍峨千歲仰沐宏恩開覺路」,下聯:「神功浩蕩百年興行善道莫縱橫」。上款:「原太歲庚子仲冬新建落成継於歲次乙丑
民國七十四年仲秋擴大重建」;下款:「原董事劉思義管理
劉玉卿暨後裔永耀永裕作霖混元作舟作揖光羲宏泉敬獻」。此對聯源自
明治33年(1900),
北辰宮創廟董事劉思議所獻之楹聯,故上款提及「原太歲庚子仲冬新建落成」,
民國74年(1985)北辰宮重建落成,劉思義的後裔在舊聯的基礎上增加文字而成。下款以「原董事劉思義」為起始,「管理
劉玉卿」代表劉思義之子
劉玉卿也曾任
北辰宮管理人,
劉玉卿之事蹟《續修澎湖縣志.人物志》有載,不再贅述。
-
第三代為劉永耀與劉永裕。依據
昭和18年(1943)《臺灣人士鑑》記載:劉永耀,生於
明治36年12月6日
(1903),曾就讀台中一中與台北高等商業學校,先後任職日本醬油株式會社、日星商事株式會社、澎湖共通信用組合、台灣新民報等、
昭和14年(1939)於東邦プライニウム株式會社擔任取締役業務課長。劉永耀當時居住於台北州新莊郡,育有一女二子。
日治時代劉永耀一脈應留在台灣發展。
-
劉永裕為
劉玉卿四子,劉永耀之弟,《續修澎湖縣志.人物志》言及:劉永裕日本普通文官考試及格,後被誣為重慶份子,下獄囚於日本憲兵隊,至二次戰後始釋。然而,
民國36年(1947)6月17日,
馬公要塞司令部以〈為電轉澎湖縣
二二八事件暴亂份子處理情形〉,並檢附〈澎湖縣參加
二二八事件附和盲從份子處理情形簡明表〉,表中呈現二二八事變期間,澎湖本地有「青年自治同盟會」與「二二八處理委員會澎湖分會」等組織。該份名單包括許龍棋、王財情、陳文龍、陳大欣、翁六合、趙文邦、張智翼、
許整景、
呂安德、
蕭有泉、
高順賢、
郭石頭、
吳雙獅、陳伯寮、陳雲、
李長流、劉永裕、黃秀良、
蔡獎、周玉印、陳大鈞、蔡保情、林泮、曾
啟明共24位。上述人士自5月9日被傳訊拘押,至5月27日取保釋放後,尚有被限制住居三個月至六個月不等。
馬公要塞司令部以上述人員雖有組織,但能自動解散而未予嚴懲,令其悔悟自新。劉永裕雖曾因
二二八事件被牽連,
民國37年(1948),劉永裕也曾任澎湖縣參議會事務員。
-
第四代,有劉作霖、劉混元、劉作舟、劉作揖、劉光羲,第五代為劉宏泉。
民國38年(1949),
北辰宮增築四垂亭與油漆,劉作舟捐二百萬台幣、劉混元捐一百萬台幣。
馬公北甲北辰宮化民社明善堂,於歲次壬辰年
(1952)11月,請玉旨著書《銘新寶鑑》,請鸞生有劉作舟與劉混元。《銘新寶鑑》刊行時,劉作舟捐印二部、劉混元一部。
民國54年(1965),
北辰宮化民社明善堂著造第三集鸞書《銘新寶鑑續集》,劉作舟與劉混元仍參與明善堂
鸞堂活動。劉作揖,從《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查詢,劉作揖於
民國63年(1974)1月16日任
澎湖縣政府專員,
民國68年(1979)9月27日轉任台南縣政府督學。劉作霖,則於二次戰後初期,曾任
省立澎湖醫院人事管理員。
-
民國76年(1987)〈
北辰宮重建落成碑記〉捐款芳名錄,劉作舟捐金貳萬貳仟元、劉作霖貳萬元、劉混元捐壹萬元、劉宏泉捐壹萬元。
北辰宮「惠澤神功」楹聯新舊並存的做法,不僅是劉思義後裔緬懷先人的德澤,更是其家族參與
北辰宮百年歷史的見證,更讓
馬公北甲北辰宮有了繼往開來的光明象徵。
-
#參考資料
-
《臺灣人士鑑》,興南新聞社,
1943年,頁442。
-
澎湖知識服務平台,https://penghu.info/a/06164
-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https://gpost.lib.nccu.edu.tw/index.
-
「
省立澎湖醫院劉作霖暨胡忠恒任免案」(1950-10-12),〈澎湖醫、衛院人員任免(0039/032.31/30/2)〉,《臺灣省級機關》,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原件: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典藏號:0040323109246011。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25-09-12。知識更新|2025-09-29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