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馬塚

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馬塚:馬公市的小地名
-
台灣、澎湖民間對於獸類死體的處置,向有「死貓吊樹頭,死狗放水流」的習俗。對於耕牛,有的鄉社則會另外選擇地點安置。日治時期,有鑑於獸類死體影響公共衛生,明治36年(1903)12月7日,澎湖廳《廳報》廳令第九號,澎湖廳長小林三郎頒定牛馬羊犬等〈獸類死体埋却塲約束章程〉。欲埋沒牛馬者,挖掘深度要6尺以上,羊豚犬者須4尺以上。且獸類死体埋却塲的設置,應遠離住家與水井等供水設施180公尺以上。
-
大正、昭和初年,澎湖各地已廣設獸類死体埋却塲。以西嶼庄為例,澎湖廳分別於警察官吏派出所之北、中、南鄰近海岸處各設置一處埋却場,以減少對水源與環境之汙染。昭和初年規定,牛隻死體所需的埋卻空間為8尺四方、馬8尺四方、豬5尺四方、山羊與犬皆為4尺見方。自大正11年(1922)至昭和元年(1926)死亡之獸類,竹篙灣警察官吏派出所統計有牛13頭、豚6頭,合計19頭;小池角警察官吏派出所統計有牛31頭、豚94頭、山羊1頭,合計126頭;外垵警察官吏派出所統計有牛12頭、豚11頭、馬1頭,合計24頭。
-
昭和3年(1928)馬公街的獸類掩埋規定,牛與馬則要12尺見方,豬與羊為6尺見方。馬公街設有兩處獸類死体埋却塲,分別位於東衛(舊地號東衛段1249,新地號文東段0576,今東衛石雕公園一帶)與雙頭掛(舊地號雙頭掛段1265,新地號鐵線段36號)。今篤行十村復國路11號,為日治時代澎湖島要塞馬房的所在地。昭和7年(1932),《澎湖島大觀》一書中,也可以清楚看見日本軍官演習後騎馬閱兵的影像。於理,上述兩地的獸類死体埋却塲應有馬匹掩埋之記錄。然而,兩地只有掩埋豬與牛而無馬匹,可見日軍對戰馬死體的處置,另有其地。
-
民國45年1月12日(1956),澎湖防衛司令部爲徹底整理環境清潔起見,乃由主管單位會同馬公分局員警三名,檢查防衛部四圍之清潔環境,並責成警察局於三日内將防衛部後面沿海,南自順承門迤北至介壽亭一帶之垃圾徹底清除,並以黃土墊平,以求澈底清潔。俟後,嚴禁軍民人等傾倒垃圾。澎防部進而要求將日軍所遺留之三個馬塚,也一併剷平。由上述報導與獸類死體地點的設定,日軍的馬塚應鄰近澎防部以西之海岸附近。依據魏以恩先生提供〈日本陸軍物資接收目錄(澎湖地區)〉的資訊,從《國家檔案資訊網》下載兩千筆影像過濾,馬塚位於馬公段949-1地號(23.567433,119.560686)。由於馬公段土地並未重測,無法透過新舊地籍轉換系統得知確實位置,經由澎湖縣地政事務所提供資料與地籍圖的協助,馬公段949-1地號為今日2660-1地號,位於觀音亭西南方的小山丘,亦鄰近日治時代的馬房。
-
張詠捷小姐曾訪問岐頭郭有福先生,郭有福先生表示在「小時候,有一次在花矸仔尾死三隻馬,還有很多日本兵,馬匹後來埋在深滬角,還立了很高的柴碑。日本兵則埋葬在赤崁灣附近」。由上推測,馬公觀音亭旁的馬塚,應該也有立碑做為標示。
-
馬公段修測前地籍圖觀察,949-1地號、949-2與949-7均為墓地。爾後,轉為通信營用地。946地號編目為為「祠」,即為觀音亭所在地。馬塚雖然已經消失,僅存在檔案資料中,但是馬房仍在。民國35年2月25日(1946),潑刺部隊的「奉還馬匹引繼目錄」中有四匹馬,分別為「工信、厚浜、永興、紅沼」,此四匹馬當時應栓養在今日馬房中的木柱上。
-
#感謝魏以恩先生提供日本陸軍物資接收目錄檔案訊息
-
#感謝吳鷗翔先生提供建國日報簡報
-
#感謝蔡松齡先生提供澎湖縣眷村文化潛力普查期末報告
-
#感謝澎湖縣地政事務所的協助
-
#參考資料
-
張詠捷,《船家寶》,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10年,頁205。
-
《澎湖縣眷村文化潛力普查期末報告》,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07年
-
《國家檔案資訊網》,〈日本陸軍物資接收目錄(澎湖地區)〉,檔號B5018230601/0034/701.1/6010.2,民國34年01月01日_民國34年12月31日
-
井原伊三太郎,《澎湖島大觀》,1932年
-
建國日報》,〈防衛部即日起實施剷除日本軍閥遺跡澈底清潔環境〉,1956年1月13日,第2版。
-
「官有地無料貸下許可ノ件(馬公街)」(1928-01-01),〈昭和三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十五年保存第三卷內務〉,《臺灣總督府檔案.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7368022。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25-10-29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