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名、別名|小池角
-
池東、池西兩村在戰前一直合稱「
小池角」,意「小池塘的角隅」。即「在小池塘角隅的聚落」之意,相對於「
大池角」。《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地名沿革篇》記載:「西嶼鄉治在
池西村為昔日之
小池角,因島嶼西岸近海有一淡水池故得稱。」然現今已不見小池之蹤跡。
-
本村
顏姓及
呂姓先民,據《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地姓氏篇》記載,永曆年間顏福由福建泉州同安前移至本村定居,其裔散布
大池角、
緝馬灣等地,稱為
小池角顏姓。另呂成都攜帶愛娘、三娘、尾娘三子,於清順治年間自金門林兜遷徙至東衛,其族人有西遷至西嶼
小池角、內垵、外垵者。另據《
澎湖紀略》記載可知,即本村於
清領時期屬
西嶼澳管轄,以
小池角為社名。至清領晚期,本社發展已有千餘家,為僅次於馬公三甲的澎湖廳大社。
日治時期稱為
西嶼澳小池角鄉,隸屬
西嶼澳務署管轄,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戰後
小池角分為
池東村、
池西村迄今。本村的
大菓葉背負著西嶼和馬公之間交通往來的重責大任,
大池村以南諸村落對其依賴最深,
民國60年(1971)跨海大橋通行之後,交通地位便被陸上交通工具取代。居民主要從事農業耕作,耕地面積占全村面積的三分之二。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小池角社由陳、顏、鍾、盧、呂、洪、黃、謝、劉、許、薛、李、林、郭、蔡、王16姓組成其中鍾姓、郭姓由漳州、海澄徙來;林姓由漳州、東山徙來;郭、蔡、王三姓原籍不詳;其餘11姓皆由浯江(金門)徙來。
-
最先徙入該社者為陳姓,明崇禎年間徙入;接踵徙入者為顏、鍾、盧、呂四姓,皆在南明、永曆初期;洪、黃二姓則在南明、永曆後期(
鄭氏時期)徙入;清領康熙中期謝姓徙入;乾隆年間薛、李、劉、許、郭、蔡6姓徙入;最晚徙入者為林姓,約在嘉慶晚期。由以上諸姓徙入時間,推知
小池角聚落的形成與發展,距今已380年。
-
社內區域共分:
大菓葉、頂寮、東勢、下寮、坎腳、
竹仔街(以上
池東村)、山仔頭、北井仔、三房、
西井腳、山後頭、西角仔(西寮)、東寮(以上
池西村)13個區域。
-
日本時代、昭和時期全社共有三合院360間,係澎島三合院間數最多的聚落。其中
大菓葉1問、頂寮(頂厝)54間,頂寮(下厝)18間,東勢20間,下寮65間,坎腳6間,
竹仔街23間(以上
池東村);另山仔頭1間、北井仔57間,三房23間,東寮34間,
西井腳13間,山後頭15間,西角仔12間,下寮17間(以上
池西村)。
-
以姓氏別之,則顏氏131間,黃氏48間,盧氏42間,呂氏34間,陳氏25間,鍾氏23間,劉氏11間,洪氏(洪細派9間)(洪老派9間)(
內塹社派1間)(
紅羅罩社派1間),許氏7間,郭氏4間,謝氏4間,李氏3間,林氏3間,蔡氏2間,薛氏2間,王氏1間。
-
作者|蔡光庭老師
知識錯誤回報一曰小池角澳去後灣澳無幾。亦僅可寄泊,非甚穩處也。
一曰小池角澳去後灣澳無幾。亦僅可寄泊,非甚穩處也。
澎湖出洋巡哨,由媽祖宮澳開駕,向西至西嶼頭,經內塹、外塹,復收泊西嶼頭內大果葉登岸......再北經緝馬灣、小裏葉,八里至小池角,西北四里至大池角......
澎湖在臺灣西,阻隔海洋,非舟莫達。舊六十二澳,曰南天嶼、草嶼、西嶼坪、貓嶼、布袋嶼、...、小池角、...
小池角至媽宮水程十六里
又各嶼之中各澳在焉【澳者,就可泊船之處而言】...一曰小池角澳
小池角澳〈由內塹北經緝馬灣,小果葉至此八里。〉
小池角澳:在廳治西水程十六里。
西嶼澳:⋯、小池角社(距廳治水程三十里)。
本村於清領時期屬西嶼澳管轄,以小池角為社名。
酉嶼澳:(在大山嶼之西,出產文石。西嶼落霞,台郡八景之一).....小池角社(水程十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