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寮村地名由來,為先民初來本地時,於山後海邊搭寮定居,形成聚落後即以後寮稱之。除
後寮村的聚落外,還包括東
長岸與西
長岸兩聚落。
-
本村先民許世朝、許世聘兄弟二人於崇禎末年由金門遷入定居;另顏昌等叔侄三人亦於
永曆15年(1660)由金門後浦遷至本村定居。
清領時期本村分為兩個聚落群,分別為長岸社及
後寮社。據《
澎湖紀略》記載可知,即本村於清領初期屬
瓦硐澳,
雍正5年(1727)由於人口增加,由
瓦硐澳析出
通梁澳,故至清領中期時,本村分別為
瓦硐澳及
通梁澳所管轄,兩個聚落分別以
後寮社及長岸社名之。至清領晚期,
長岸廢社,僅存
後寮社名。
日治時期將
長岸併入後寮,成為本鄉最大的村落。稱為
瓦硐澳後寮鄉,隸屬頂山澳務署管轄,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戰後延續
日治時期合併
長岸,稱為
白沙鄉後寮村迄今。
民國59年(1970)實施社區建設,使坎坷的道路修整為寬闊平坦。本村居民大部分半農半漁,由於人口逐漸增加,及農漁業不振,為謀求生活,均紛紛遷出,往臺灣本島尋求發展。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後寮社由葉、方、盧、洪、顏、宋、許、陳、柯、黃、王、蔡、康、鄭、莊、林、吳諸姓組成,以葉、方、盧、 洪、顏、宋、許、陳、柯諸繁衍較多,為主姓;黃、王、蔡、康、莊、鄭、林、吳,係由他社入贅或徙入者所傳。
-
社內區分為路南、路北、尖山仔三個區域。其中,葉、方、盧、洪、顏、宋、許、陳、柯、莊諸幸分居(路南)、(路北) ;黃、王、蔡、康、鄭諸姓居(路南) ;林、吳二姓居(路北) ; (尖山仔)僅洪氏三戶。
-
日本時代、昭和時期,全社有三合院217間。其中,許氏68間,方氏37 間,宋氏26間,洪氏20間,顏氏17間,陳氏、葉氏各13間,柯氏7間,盧氏6 間、王、莊、鄭各2間,蔡(康)、黃、林、吳各1間。
-
按
後寮社諸姓除柯姓由同安、古浪嶼徙來,其餘葉、方、盧、洪、顏、宋、許、陳諸姓皆由浯江徙來。
-
作者|蔡光庭老師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