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報紙─建國日報

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民國86年(1997)3月1日正式停刊的《建國日報》,創刊於民國38年(1949)11月22日,是《澎湖時報》創刊前澎湖唯一的地方報,該報屬澎湖防衛司令部所有,雖是軍方的報紙,卻兼具軍報與地方報雙重特性。在長達近48年的發行史中,《建國日報》見證了澎湖地區的發展,舉凡政治、文化、社會、經濟的變遷,都曾一一反映在《建國日報》的版面上,可說是澎湖發展的縮影。1《建國日報》雖走入歷史,其在澎湖過往文化傳播事業發展的角色與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
民國38年(1949)底中華民國政府在內戰失敗後播遷來臺,是時大量軍民擁入澎湖,由於臺澎間交通不便,臺灣的報紙無法及時抵澎。基於軍民對報紙的需求,而政府在政局危殆之際,也需媒體傳遞正確的訊息,於是駐軍各部隊先後創辦了三份小型的油印報紙,即澎湖防部司令部之《每日新聞》、馬公要塞司令部之《軍聞報導》,及要塞守備團之《勵志日報》,其中除《每日新聞》有刊載少量的地方消息,三小報均以報導國內外活動及部隊活動為主,內容貧乏,澎防部副司令官武泉遠將軍,乃主張以《每日新聞》為基礎將三報合併,擴大內容,《建國日報》乃告成立,首任發行人為武泉遠將軍,由澎防部政治部主任尹殿甲兼任社長,副社長兼總編輯孫寶琛主持實際社務。
-
在物質缺乏年代中誕生的《建國日報》,於設備簡陋的斗室中,開始油印四開的小報,每日發行四百多份,屬贈閱性質,民眾只需拿白報紙就可至報社換一份報紙回去,算是工本費。民國41年(1952)改為鉛字印刷,民國51年(1962)於民生路興建的報社大樓落成,第二年擴版成為對開一大張,爾後隨著社會的進步與民眾的需求,報紙版面由單色印刷到彩色印刷,內容增為兩大張,民國78年(1989)起進入電腦打字平版時代。
-
由於對外交通受天候影響甚巨,訂閱臺灣報紙的訂戶有時無法取得及時的訊息,何況臺灣發行的報紙有關澎湖的消息不多;而1960年代電視雖然出現,但不普及;加上軍公教單位的支持,作為在地的唯一一份報紙,《建國日報》如其在創刊時所揭櫫的四大宗旨:1.宣揚政府政令,促進地方建設;2.發揚民族文化,鼓舞戰鬥士氣;3.融洽軍民情感,鞏固軍民團結;4.啟迪民智,培養民德,改善民俗。6不僅提供新聞,在地方服務上也善盡媒體經營者的角色。
-
至於《建國日報》的組織,發行人之下設社長、副社長各1人,內有編輯、經理兩大部門,隨著經營的擴大又增加工廠部門,分司新聞政策、言論、編輯、行政、廣告、發行、營業、印刷等,另有社論委員會及員工福利委員會,負責撰寫社論及員工福利事宜。除報紙的發行外,日報社也承印書刊及對讀者服務等各項業務。
-
事實上從報紙版面的內容可看到《建國日報》隨著社會變遷所作的轉變,在一張四開報紙的時期,其內容是一版國內外要聞,一版地區新聞,一版副刊,和半版綜合性的專文、珍聞,及半版的專刊,包括婦女週刊、兒童週刊、青年週刊、社會服務、鐵幕漏聞、大眾醫學,及一週大事分析。爾後隨著時代的腳步,其編輯也有所調整,以民國59年(1970)底為例,一方面增加地方新聞的容量,副刊之外,專刊七種,計有「風島青年」、「綜藝」、「新生活」、「新文藝」、「學友」、「漁業」及「文教」專刊。而報禁解除後,政府取消報紙張數的限制,每日出對開紙二大張八版,內容包括:臺灣重大政治、社會、軍事、經濟新聞與澎湖地區地方軍政、社會、建設新聞。
-
對唯一在澎湖出刊的《建國日報》而言,其對地方的影響不言而喻,以文學風氣的提倡而言,從創刊之始到停刊,副刊一直是報紙重要的版面,提供澎湖地區有志文學創作的人士一發表的園地,尤其在平面媒體不發達的澎湖地區,《建國日報》曾於副刊專設「海風版」及「詩歌版」,定期出刊,對於文藝創作的鼓勵倡導功不可沒。
-
1980年代前後臺灣經濟逐漸起飛,民間力量較前活躍,民營報紙逐漸取代公營報紙,1987年政府解除戒嚴,之後開放黨禁、報禁,公營報紙受到的挑戰更大,作為澎湖在地的報紙,《建國日報》也調整經營的腳步,從更新機器、增張、彩色印刷、加強版面,到兼設黎明文化服務中心,承辦印刷業務,積極參與地方事務,以企業化的經營來面對媒體市場開放所帶來的衝擊。《建國日報》雖積極調整經營方針以順應時代潮流,因應報禁開放後各民營報紙的競爭,但報紙發行人由澎防部政治作戰部主任兼任,各部門負責人亦多由軍方人士出任,仍不脫軍方主導的色彩。尤其政治解嚴,黨禁解除後,政治情勢丕變,執政的國民黨失去「唯一正當」的政治地位,軍系報紙的報導常被指責是軍人干政和打擊異己。尤其在選舉期間,對意識形態與政治行動力與國民黨差異甚大的民進黨,《建國日報》的報導,常招致民進黨人士質疑其黨政軍不分,無法持平客觀的報導與民進黨相關的新聞,這些來自民進黨的批判,反映軍系報紙在多元開放時代所面臨的困境。
-
民國82年(1993)的縣長補選為例,民進黨立委洪奇昌、蘇煥智、方來進、廖永來、戴振耀、林濁水、盧修一等,在立法院提出書面質詢。其內容指出,《建國日報》使用國家預算卻在澎湖縣長補選中為國民黨強力輔選,形成黨政不分及軍人干政等行為,要求行政院撤查國防部有無違背「行政中立」的原則,並限期一個月內向立法院提出最近十年《建國日報》的盈虧紀錄,及重新評估在臺灣各大報紙皆已在澎湖發行無阻的情況下,《建國日報》有無存在之必要性。
-
針對民進黨立委的質詢,事後行政院函送國防部的查覆如下:《建國日報》在此次縣長補選期間曾數度報導高植澎的競選活動之新聞,已顧及平衡報導,《建國日報》成立的目的是報導國家政策、提供軍民資訊服務、滿足當地民眾知的權利;臺灣發行的報紙,常因天候交通影響,無法當日送達,更何況有關澎湖當地的報導相當有限,為服務官兵及照顧當地的居民,以及提供精神食糧與資訊,該報確有繼續發行的必要;該報編制內有軍官6名、士兵3名,其薪餉由國防部支付外,其餘經費來自廣告及發行收入,該報自民國77年起自82年2月止已計盈餘九百餘萬元。
-
檢視此次縣長補選《建國日報》的相關報導,以2月份為例,其刊載主要以國民黨籍候選人鄭永發的競選活動為主,較少報導民進黨候選人高植澎的新聞。面對高植澎率眾至報社抗議其報導不公,《建國日報》在隔日的版面力陳報社並無來自中央及省的補助,並未支領澎湖縣政府的政令宣傳費補助,對高植澎的指控有所反駁。《建國日報》以往被澎湖縣政府指定為村里長報,不過隨著澎湖縣長易手,政黨輪替後,縣府取消指定訂閱,訂戶遽減,使報社的經營更形艱難,不過發行量仍維持在三千份左右。
-
政黨政治的落實、媒體開放的衝擊、軍隊國家化的聲浪,使這份草創於風雨飄搖年代,全臺第一份經新聞局登記發行的報紙,在1990年代以降,面臨創刊以來最大的危機,創刊46週年之際,軍方即傳出停刊的消息。民國86年(1997)2月28日《建國日報》最後一天出刊,這份陪伴不少澎湖人成長的報紙,在軍方聲稱完成階段性任務,國軍回歸體制的規定下,於3月1日正式劃下休止符,走入歷史。
-
文章來源|續修澎湖縣志(文化志)
-
民國38年(1949)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大量軍民擁入澎湖,由於臺澎間交通不便,臺灣的報紙經常無法及時送抵澎湖,於是各駐軍部隊先後創辦了三份小型的油印報紙,包括澎湖防衛司令部的《每日新聞》、馬公要塞司令部的《軍聞報導》,及要塞守備團的《勵志日報》。其中除了《每日新聞》有刊載少量的地方消息之外,都以報導國內外新聞及部隊活動為主,因此澎防部副司令官武泉遠主張以《每日新聞》為基礎將三報合併,成立《建國日報》,由1也自任發行人,澎防部政治部主任尹殿甲兼任社長,由副社長兼總編輯孫賓琛實際主持社務(楊麗祝2005:18)。
-
建國日報創立於民國38年(1949)11月22日,設址在正義街(今民族路南段),是一份兼具軍報和拖方報兩種屬性的報紙,也是全臺灣第一份經新聞局登記發行的報紙。剛開始時是油印的四開小報,每日發行400多份,屬於贈閲性質,民眾可以拿白報紙做為工本費去報社換-份赧紙。民國41年(1952)改為鉛字印刷,民國51年(1962)在民生路(軍中廣播電台右前方)興建報社大樓;翌年擴版成為對開一大張,並被澎湖縣政府指定為村里長報。後來隨箸社會的進步與民眾的需求,報紙版面由單色又改為彩色印刷,內容也擴增為兩大張,陸續更新機器、加強版面,兼設黎明文化服務中心,承辦印刷業務(上引書2005:17)。
-
民國76年(1987),雖然被縣府取消指定訂閱,但是發行量還維持在3,000份左右,因此軍方仍然努力繼續經營,還在民國78年(1989)起採用電腦打字平版印刷,後來由於政府解嚴的影響,公營報紙受到很大的衝擊,才決定停刊。民國86年(1997)2月28日《建國日報》最後一次出刊後,這份陪伴不少澎湖人成長的報紙,在軍方聲稱完成階段性任務,回歸體制的規定下,於同年3月1日正式停刊,目前原址已改為國防部南部述方法院澎湖審判庭及檢察官辦公室。
-
資訊引用|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3輯|2006年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