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名、別名|雙頭跨、雙頭掛
-
本地舊地名稱為「
雙頭跨」或「
雙頭掛」,清代文獻資料對
雙頭掛地名並未有任何解釋。今人謂橫跨在二山、二區或二丘之間,如「
雙頭掛蔡氏開澎祖於明
崇禎17年(1644)由金門遷澎時,擇
拱北山與
獅山中間之低窪地耕作,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不但地理上占優勢,兩邊都有山跨,就將社命名為
雙頭跨。」故初期命名的原則與自然環境的地形有密切關係。戰後本地改稱為「
興仁里」,仍有紀念
蔡進士「
興仁」之意。可將其歸為佳言吉字的命名類型,然已看不出原來地名的原意。
-
本地
蔡姓先祖蔡鳴震於明崇禎年間由福建金門遷徙至本地開墾,其後裔繁衍後分別往
東文里、
案山里、
井仔垵、
湖西村、
鼎灣村、
西嶼鄉赤馬村等地發展,稱為
雙頭掛蔡氏。另
張姓先祖張尾涼於永曆年間由廈門遷入本地開墾。另外,據《
澎湖紀略》記載與《
澎湖廳志》則記載為「
雙頭掛」社可知,皆為
林投澳的管轄範圍。
日治時期稱為
林投澳雙頭掛鄉,隸屬大山澳辦務署管轄,屬現在湖西部分的行政區,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戰後本里改名為「
興仁里」迄今,本里部分地方被規劃為
興仁水庫,部分地方被規劃為軍事用地。由於聚落用地大量被徵收,使得居民靠山無法生活,興建水庫後又無海可專靠,外出謀生者居多,人口外流嚴重。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興仁里東接
烏崁里,西臨
菜園里,南接
鐵線里,面積為2.6720平方公里,現有人囗709人,總計195戶。在清康熙年間稱為「
雙頭跨社」,與
烏崁同屬
林投澳所管轄。日據初期歸「大山澳務署」,後改屬「
隘門辦務署」,直到
民國九年,才劃歸為「
馬公街」。
-
取名「
雙頭跨社」,根據
馬公市志所載是因為「明崇禎十七年,
蔡氏開澎祖由金門遷居澎湖時,擇
拱北山與
獅山中間的低窪地耕作,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不但地理上佔優勢,兩邊又有山跨,則將社命名『
雙頭跨』。」現在的當地居民則說:「咱社本在二山之間,北邊是「城頂」(
拱北山),南邊是「山頂屋」(已被剷平),南北都懸著一座山,也就是跨雙頭山」。「地呈奎壁拱雙山之麗,太極含二氣之華」。光緒年間改為「
雙頭掛社」,
日據時期,由於
拱北山、
獅山都是軍事要地,南邊為海軍用地,北邊為陸軍用地,居民才遷移到現在的里址。目前四周的山麓,因為軍事用地及興建水庫而遭剷平或破壞,已無山可跨,
民國三十七年,本地漢文老師一蔡元榮先生,將社名改為「
興仁里」,
興仁也就是興人的意思。
-
興仁里為一盆地地形,日據以前,聚落的西南及東南臨海,通往澎南的四號縣道的西側為農地,但光復後陸續興建了水庫及火藥庫,土地均歸國有,目前僅有少數居民在自家的宅內田耕種蔬菜自食。全村唯一靠海處已在十幾年前規劃為水庫,山麓也成為軍用地,是澎南區唯一不臨海的聚落。沒有山海之利,討生活極為不便,村民外流情況較為嚴重。
-
文字來源|澎南區文化資源集錦
知識錯誤回報雙頭跨澳:媽宮對面有山,名曰案山,後有港,入到盡處即是此澳,潮退時,盡是爛泥。凡遇颶風,官、商船皆收入此澳避風。
一曰雙頭跨澳在暗澳之東。中可泊船,以避北風。潮退時,皆污泥。
一曰雙頭跨澳在暗澳之東。中可泊船,以避北風。潮退時,皆污泥。
澎湖在臺灣西,阻隔海洋,非舟莫達。舊六十二澳,曰南天嶼、草嶼、西嶼坪、貓嶼、布袋嶼、.....、雙頭挂
又各嶼之中各澳在焉【澳者,就可泊船之處而言】。...,一曰雙頭掛澳【亦名「雙頭跨」,可避北風】...
雙頭跨澳〈在新城澳東南,即「北澳」。潮退時皆泥淖。凡遇颶風,官、商船入避於此。〉
雙頭挂澳:在廳治東十三里。亦名雙頭跨。可避北風。
林投澳:⋯雙頭跨社(距廳治陸路十一里)....染布鋪(東衛社一家、港底社一家、雙頭跨社一家)
可知當時隸屬林投澳的管轄範圍。
東出廳治大東門,十里至雙頭掛社,一里至烏嵌社,即界大海。林投澳:...雙頭掛社(陸路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