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興仁張姓
-
雙頭掛社始祖張尾涼,係銀同(同安)張氏始祖張天觷23世裔孫。
-
張姓開基祖牌內文載:「始祖張尾涼,生卒年不詳,長女張勸,生於
永曆17年(1663)。」推判張尾涼約生於
崇禎11年(1638),永曆初期自南安石井移澎。
-
雙頭掛10世張添丁《張氏族譜》載:「張天觷生於唐末,官拜龍圖閣大學士,承命參謀,隨王緒入閩;後不仕於梁,遂卜居于燈檠山之陽,後人以其所居,而名之曰垢賢,葬於銀同之塘北尾山。
-
張天觷18世裔孫張玄黃始由銀同分支南安石井,玄黃乃張氏石井東厝始祖。
雙頭掛始祖張尾即玄黃6世孫。
-
按張尾傳一子張在雲(起欽),張在雲傳汝魁、汝華、汝明、汝進、汝才、汝顏,即今
雙頭掛張氏六房。」
-
裔孫口傳,張姓先祖初居
雙港仔(今
鐵線尾海軍彈藥庫),
蔡姓先祖初居
前寮(今
興仁海巡署附近);張姓因與
鐵線尾王姓不睦,乃與
蔡姓相約遷入今
興仁聚落。
-
昭和時期張姓有三合院29間,聚居
東寮,即今
興仁里101-129號。
-
楊緖賢《台灣區姓氏堂號考.一百大姓考略.張姓》載:「張氏姓源,出自姬姓。《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華姓氏淵源》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名揮,為弓正,始製弓矢,子孫賜姓張氏。周宣王時卿士張仲,其後裔仕晉為大夫,至三家分晉,張開地相韓,其孫子房為漢留文成侯,裔孫魏太山太守張岱,自河內徙清河,其族最盛。張氏南遷分佈,據譜載漢初張良封留,居陳留,其孫典漢文帝時為清河太守,遂家於清河仁里鄉節孝坊,族人以清河為郡號。」
-
按澎島各聚落張氏,原籍不一:其中
北山嶼大赤嵌社始祖
張隱,
崇禎10年(1637)自漳州漳浦灶山埭頭頂遷澎;
中墩嶼社始祖
張寧,永曆晚期自金門來澎;
港仔社始祖張金,康熙中期徙澎(原籍不詳);
通樑社始祖
張百祿、張千祥,乾隆中期遷澎(原籍不詳);
吉貝社始祖張公,
乾隆年間遷入(名諱、原籍皆不詳)。
-
另有
大山嶼雙頭掛社始祖張尾涼,永曆初期自泉州南安石井鎮遷澎;
東石社始祖
張勇省,康熙中期自同安新店新園徙澎;
龍門港社始祖張漢,
雍正年間遷澎(原籍不詳);
上鼎灣社始祖張秋,永曆初期來澎;
豬母水社始祖張志,康熙中期遷澎(原籍不詳);
煙墩山社始祖張福、張孝,乾隆初期徙澎(原籍不詳);
媽宮社南甲始祖張順,乾隆初期自金門徙澎;
媽宮社南甲海頭始祖張公,清領晚期遷澎(名諱、原籍皆不詳)。尚有
花宅社始祖張公(名諱不詳),康熙中期自金門來澎;
水垵社始祖張亨、張公(名諱不詳),乾隆初期亦自金門遷澎。
-
文章來源、作者|蔡光庭老師
-
雙頭掛社的張姓始祖為張尾凉,為張姓石井東厝內派的第二十三世裔孫。依據
興仁里張氏家廟所藏《張氏族譜》紀錄,
雙頭掛張姓祖先可追溯到唐末跟隨軍閥「光壽軍」王緒一路進入福建南安的張天觷〔ㄒㄩㄝˊ〕。節錄如下:
-
「天觷公先世不可考,但據前譜所傳:官拜龍圖閣大學仕,承命參謀隨王緒入閩,為南劍刺史,知閩將亂,欲
送王駕而歸,後聞光州大亂,民陷溺,時遷於閩,乃以源清寧靖,棄官埋名隱性於泉南燈檠山之陽,今仙洞山是也……課教男僕、安耕生讀,匾其堂曰『
玩思堂』……葬於銀同縣桐柏山號曰仙人肚臍,即今塘北尾山是也。」
-
引文中的龍圖閣、南劍州、光州,皆為宋制而非唐制,可見為張姓後人於宋代纂修族譜的美化筆法。唐末軍閥交戰頻繁,王緒先被蔡州節度使秦宗權封為光州刺史,但之後雙方決裂,王緒率眾由北向南發展,攻陷汀州,自命為汀州刺史,不久後又被部屬王潮殺害奪權。張天觷可能是光壽軍起義初期加入的文人,於內鬨時逃離避禍,遷居於福建泉州南安的仙洞山南麓,躬耕課教,以「
玩思堂」為堂號,遠離閩國的統治,死後葬於銀同縣〔按:今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的桐柏山/塘北尾山。此後朝代興替,張氏子孫繁衍到第十八世後裔張玄黃,與大房分家後,再由銀同分家遷徙到石井〔按:今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石井鎮前坂村,與鄭芝龍的故鄉石井鎮同鎮不同村〕,稱為東厝內派。
-
張姓東厝內派支系流傳到第二十二世張期相(張應調)時,已經是明末清初。張期相(張應調)生於明朝
萬曆3年(
1575年),卒於清朝康熙元年(
1662年),與元配曾氏、繼室陳氏合葬於麥埕灣。張期相生有兩子,其中的張尾凉確切生卒年不詳,為第二十三世裔孫,娶妻林悉,生有一子兩女,《張氏族譜》稱「記憶我廿三世開澎始祖諱尾凉,在順治初年受兵燹亂,不得已而渡澎立基」、「因不堪受兵燹亂,過海渡江避禍,徙居澎湖,謂之開澎始祖」、「葬
鐵線尾社東南」。以清世祖順治在位期間(
1638-
1661)對照張期相的墓地,可合理推論張尾凉在連年戰禍下選擇逃離石井,而上一代的張期相並未同行。之後張尾凉渡海抵達澎湖
雙頭掛〔按:今澎湖縣
馬公市興仁里〕,成為當地張姓的始祖。
-
第二十三世的張尾凉與林悉生有一子兩女,分別為:長女張勸,生於清
康熙2年/南明
永曆17年(
1663年),卒於清
康熙19年/南明
永曆34年(
1680年),十八歲時因為小弟張寅(張在雲/張起欽)「有滅身之禍」,選擇自盡換取小弟生還,只是事件詳情不可考。獨子張寅,生於清
康熙4年/南明
永曆19年(
1665年),卒於清
康熙57年(
1718年),「生平剛直抱打不平,膽力過人,屢遭奇禍而卒能全其身」,孔武有力好打抱不平,或許是爭議性人物。次女則無姓名與生卒年記載,僅知嫁給
雙頭掛的
蔡姓人家。
-
第二十四世的張寅(張在雲、張起欽),娶妻
蔡氏,生有七子三女,次子么亡,其餘六子由長到幼依序為:張琦(張汝魁/張聲梧)、張英(張汝華/張聲六)、張哲(張汝明/張聲熙)、張愈(張汝進/張聲輝)、張兼(張汝才/張聲弁)、張天從(張汝顏/張聲九),成為後世
雙頭掛張氏的六個支系。張寅與
蔡氏的三名女兒皆無姓名記載,僅知長女嫁
大城北、次女嫁
湖東許姓、三女嫁
雙頭掛洪姓;另有一名義女,姓名不詳,嫁予
鎖管港吳姓。
雙頭掛張姓自第二十五世起,人口開始穩定成長。
-
根據林文鎮等
(2006)轉引江柏煒
(1994)的碩士論文指出:最早進入
雙頭掛社開墾的移民為盧姓與黃姓,但不久後就遷出。大約明
崇禎17年(1644),金門的蔡鳴震(蔡士長)率領瓊林
蔡氏新倉二房及新倉三房族人渡海,到原稱「窩裡」〔按:今
興仁水庫南端一帶〕的「
前寮下」搭寮捕魚,漸漸由暑來寒返改為在此定居,大約同一時期,張尾涼〔按:引文如此,應作凉,非涼〕也從石井遷到「
雙港仔」〔按:今
興仁水庫西南側海邊,鄰近
鐵線東北方〕開墾。後來
蔡氏因為不堪海盜侵擾,而內遷到今
澎22號道路以西,俗稱為「
破厝桶」一帶,張姓則遷到現在的
興仁聚落東側居住。《張氏族譜》的墓地記載,也與江柏煒
(1994)吻合:張姓族人最後一筆葬於「
雙港仔」的紀錄,為張寅的第六子張兼(張汝才/張聲弁),年代為清
乾隆43年(
1778年),但在一年之前,即清
乾隆42年(
1777年)張寅的第七子張天從(張汝顏/張聲九)過世時,墓地已選在聚落東側的
大正山。清
乾隆50年(
1785年),張尾凉長孫—即第二十五世的張耀(張懋炳)過世時,墓地則選在大崎。
-
綜合前述可知,石井東厝內派張姓第二十三、二十四世,實際開墾範圍是
鐵線東北、
雙頭掛西南之間的
雙港仔,當時與
雙頭掛蔡姓聯姻,之後逐漸由西南向東北、由沿岸往內陸開墾,終於在第二十五世完成定居
雙頭掛。蔡光庭
(2017)訪談張姓後裔得知,張姓族裔與
鐵線尾王姓族裔〔按:開澎祖王振業,原籍南安水頭華逢鄉,即今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石井鎮下房鄉〕不睦,於是族裔向
雙頭掛移動。到了
日治時期昭和年間,
雙頭掛張姓已聚居
東寮,有三合院29間,即現今
興仁里的101到129號(蔡光庭,2017)。
-
目前
興仁里有
張氏家廟一座,草創年代不詳,僅知於
日治時期昭和12年(
1937年)南瀛佛教會出版的《南瀛佛教會報》〈寺廟祭神一覽(十)〉中,已提及
張氏家廟位於「
馬公市雙頭掛四二七」,主祀「張天角」。此處張天角即為張天觷。
1970年代,張氏後裔決議重建家廟,於
1973年(
民國62年)冬季重修落成。如今
張氏家廟可見門匾上書「
玩思堂」,呼應張天觷在唐朝末年遷居於南安的住宅名號,以示不忘祖宗遺風。
-
參考資料
-
1.江柏煒
(1994)《宗族移民聚落空間變遷的社會歷史分析:金門瓊林與澎湖
興仁的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
2.林文鎮等
(2007)《
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九輯.
馬公興仁里、
烏崁里》(澎湖:
馬公市公所)。
-
3.張添丁,《張氏族譜》(澎湖:張氏宗祠手抄影印本),未出版。澎湖縣文化局數位典藏。
-
4.南瀛佛教會(
1937年4月)《南瀛佛教會報》第十五卷第四號〈寺廟祭神一覽(十)。
-
5.蔡光庭老師踏查記錄。
-
作者|吳令丞
知識建檔|2017-10-20。知識更新|2025-07-12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