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吉貝村記錄

影像分類:村里地標  2018吉貝村記錄|拍攝日期:2018-12-02(星期日)

吉貝村

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澎湖廳志》如此形容吉貝:….其北則吉貝嶼之北礁,一名北磽,藏沙一條,微分三片;中為大磽,東為東磽,西惟西磽仔。惟西蹺淺水間,小舟或可出入;餘皆半沉半浮,隱躍水面,形式曲折如吉字。
-
然而我們無論從古代地圖或當今的衛星影像都很難想像其形狀曲折如吉字。又有人以為澎湖的赤崁和吉貝是平埔族遺留的地名,因為荷蘭時代台南的希拉雅族的赤崁社寫成Saccam。台南縣東山鄉東河村,當地人叫做「吉貝耍」,這是平埔族語。而平埔族人從台南來澎湖是十分方便的,來往的過程中把地名也搬過來。然澎湖的赤崁乃源自於該聚落紅色崖壁無疑;而吉貝在台南高屏一帶過去的平埔族西拉雅人稱「木棉」叫「吉貝」,殆無疑義。有問題的是澎湖島上根本無木綿樹,歷代誌書對澎湖的自然植被的記載皆是有草無木,17世紀荷蘭人所見的澎湖亦是如此,蓋因澎湖東北季風強盛影響了樹木的生長,縱使澎湖有以林投菓葉等植物為命名的聚落,然這些植物皆屬濱海的矮灌植物,從《澎湖紀略》《澎湖續編》以迄《澎湖廳志》皆無木棉之記載,1895年日籍植物學家田代安定在澎湖所做的調查亦無木棉該種植物。該文認為「澎湖島上也常見木綿」,因此推測「吉貝嶼」也許是因島上有木棉樹而延伸出此地名而來,實屬無稽之談。而從考古的角度而言,四、五千年前來往澎湖台灣等地的新石器住民,彼此之間確實有交易往來,但是皆與今日澎湖人的祖先無關,因為漢人拓殖澎湖最早也不超過一千年的歷史,中間尚有空白的三千年。吳培基教授從鄭和航海圖中的綿花嶼吉貝嶼,或是中國史籍中吉貝,平埔族的吉貝耍等,均指向地名中的吉貝意即棉花,而航海人以棉花形容島嶼的白色沙洲或沙灘的看法更具說服力,
-
作者|許玉河老師
-
吉貝名稱之由來,據《澎湖紀略》記載:「吉貝之北礁藏沙一片,形勢屈折如吉字,遇有風潮不順,誤入其中,百無一全者矣。」可知自古以來此處行舟兇險,古人或以此處兇險之地形景觀名之。
-
清領初期原隸屬鎮海澳雍正5年(1727)鎮海澳析出,獨立為吉貝澳,下有吉貝社。由於吉貝所處位置特殊,澎湖水師右營在此設有吉貝汛,後改歸北山汛分防,設兵15名。本村先民有自金門遷入,有部分則為清代駐防的士兵,所留下的後裔,為白沙鄉15村中,姓氏最為複雜的一村。日治時期稱為吉貝澳吉貝鄉,隸屬頂山澳務署管轄,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日治時期居民紛紛往臺灣謀求生活。戰後稱白沙鄉吉貝村迄今。初期由於政府的積極獎勵及輔導,改善農作物品種,配給肥料,放領漁船,改善漁撈技術,建築漁港碼頭等,農、漁業均有長足的發展,使戰後居民生活富裕,一時有「小美國」之稱。本島為白沙鄉4個有人島嶼中最大者亦為澎湖群島最北端的有人島嶼,島上地勢平坦,能夠從事農業耕作。本島西南海基地形組成美麗的沙灘及沙嘴,成為最大的地形特色,已成為澎湖北海最著名的觀光據點,每年觀光季即有不少遊客到此觀光。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知識建檔|2017-02-27。知識更新|2025-04-26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資訊

吉貝澳附鎮海澳...


又各嶼之中各澳在焉【澳者,就可泊船之處而言】...一曰吉貝澳【此澳附於鎮海】...

臺灣志略 / 尹士俍|中卷(山川景物)|


吉貝澳:在廳治北水程六十五里。此澳附於鎮海。

續修臺灣府志《余志》 / 余文儀|


吉貝澳:吉貝社(舊有炮台一座,相傳紅毛所築,今址亦廢。距廳治水程八十里)......吉貝汛:系外洋次衝要口。營房五間。煙墩一座。屬北山汛管轄。按季派撥外委千把總一員、戰船一隻,配兵五十名協防。東至藍笨嶼,西至目嶼,南至險礁諸嶼,北則一片汪洋大海,渺無涯際。

由於吉貝所處位置特殊,澎湖水師右營在此設有吉貝汛


吉貝澳:吉貝社(距廳治水程八十里,舊有炮台,相傳前代所築,今址亦無存)。右吉貝一澳,孤嶼也。為大山嶼極北地,北山各澳在其南。嶼北海中藏沙線一片甚長,最稱險隘。雍正五年,從鎮海分設,另為一澳。


西勢井:在吉貝嶼,味極甘冽。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