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鎮海港
-
鎮海村,原名
鎮海港。位於
講美村的北方,村的東方有一條南北巷的港道可直通北海。明、清時代曾有軍隊駐防鎮守海港,因而得名。
-
本村居民均由福建泉州、漳州、金門等地遷入定居。據《
澎湖紀略》記載可知,即本村在
清領時期屬鎮海澳管轄,稱為鎮海社。
日治時期稱為鎮海澳鎮海鄉,隸屬
頂山澳務署管轄,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戰後初期與
港子村合併,
民國35年(1946)脫離
港子村與
城前村合併稱為鎮城村,實施地方自治後,乃獨立設村。
民國58年(1969)實施社區建設,政府及該村旅外人士共同出資建設,村容煥然一新。本村由於地理環境較差,耕地範圍有限,除一部份住民從事農業外,大部分均向外發展。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鎮海社(鎮海村)由
陳姓、
翁姓、
許姓、
丁姓、
趙姓、涂姓、張姓、莊姓、
謝姓、
王姓、蕭姓、呂姓、鄭姓、林姓諸姓組成,以
陳姓為主姓。其中,
陳姓有四位開基始祖;
丁姓有三位開基始祖;
趙姓、
翁姓各有一位開基始祖,係分別由海澄和浯江徙入。故鎮海社自古即有「四陳、三丁、一趙、一翁」之說。許 氏,則有「大許」、「小許」之分;「大許」始遷祖,由
大山嶼、
烏崁社許氏分支徙入;「小許」始遷祖,原居
大山嶼、
鼎灣頭社(今
中西村中寮)
入贅陳氏。另有蕭、呂、林,皆係由鄰社
港仔社徙入;張姓,由
通梁社徙入。其餘涂、莊、謝、王、鄭,亦係外社
入贅者所傳。
-
社內區分為
頂面、
半頂下、
下面三個區域。
日本時代、昭和時期,全社共有三合院57間;其中,
陳氏34間、
丁氏10間、
翁氏2間,其餘(大許)(小許)、趙、涂、張、莊、謝、王、(蕭呂)、林、鄭諸姓各1間。
-
作者|蔡光庭老師
知識錯誤回報北山鎮海嶼:明金門防守海寇,官兵常哨探鎮駐於此,故名為北山鎮海。...鎮海港澳:在城仔澳北,有潭,名曰萬丈潭。凡官、商船遇颶風,皆收入此處避風。
北則鎮海嶼(明時設兵防守海寇於此,後因以名嶼)
一曰鎮海澳在鎮海嶼之北。可泊船十餘艘。有潭名萬丈潭;上有土城,今圯。
一曰鎮海澳在鎮海嶼之北。可泊船十餘艘。有潭名萬丈潭。上有土城,今圯。
鎮海澳至媽宮旱路二十里、水程三十里
又各嶼之中各澳在焉【澳者,就可泊船之處而言】...一曰鎮海澳【在鎮海嶼】
鎮海港〈在赤嵌東南五里。明天啟間,築城於此,今圮。有澳名「萬丈潭」,可避颶風。〉
鎮海嶼:在廳治北六十里。...鎮海澳:在廳治北六十里。
鎮海澳:鎮海社(距廳治陸路二十二里)⋯十三澳詩:屹立洪濤鎮海門,星分棋布壯聲援。雷鳴百里風雲會,豹變重溟雨露屯。港仔(社名)行春車駕犢,旗頭(社名)擊楫浪騰鯤。蒼茫極目浮天水,縹渺蓬壺粒米痕。
即本村在清領時期屬鎮海澳管轄,稱為鎮海社。
鎮海澳:鎮海社(距廳治陸路二十二里)、港仔社(陸路二十四里)、小赤嵌社(陸路二十五里)、岐頭社(陸路二十八里)。
鎮海澳西寮井:水亦清甘,無咸鹵之氣。北出廳治北門........三里至鎮海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