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城前社
-
城前村位於
講美村的南方。荷蘭人據澎時曾在附近築有一座城池,村莊就在城池的前方,因而得名。據《
澎湖紀略》記載:「城前社(舊有紅毛銃城,今基址亦廢。⋯)」附近仍存有許多相關的小地名如城頂、城後、城後底等。
-
本村居民都由福建漳州、泉州等地遷徙而來,至今已有300餘年的歷史。據《
澎湖紀略》記載可知,即本村在
清領時期屬
瓦硐澳,稱為城前社。在
中屯兩橋未建造前,
白沙鄉的居民欲往返
馬公,即經由本村搭乘渡船至
西衛(今
西衛里)或
後窟潭。
日治時期稱為
瓦硐澳城前鄉,隸屬
頂山澳務署管轄,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戰後與
講美村合併,不久即脫離
講美村,與
鎮海村合併為鎮城村,後由於行政推動諸多不便,再加上臺灣省實施地方自治後,行政基層日趨重要,乃獨立設村,稱作
白沙鄉城前村迄今。
民國60年(1971)實施社區建設,由政府及該村旅外人士共同出資建設,當地居民通力合作,使村容煥然一新。由於村中臨海,耕地範圍不大,住民大多半農半漁。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城前社由
蕭姓、
林姓、
劉姓、洪姓、
余姓、
許姓、歐姓諸姓組成,以
蕭姓、
林姓為主姓。其中
蕭姓由浯江徙來;林、劉、余三姓由閩地徙入;洪、許、歐諸姓係由外社分別
入贅城前劉、林二姓所傳裔孫。
-
聚落區分為頂厝、下厝、西邊三個區域;蕭、林分居三個區域;
許氏居(頂厝);歐氏居(下厝);劉、洪、余居(西邊)。
日本時代、昭和時期城前共有三合院27間,其中,
蕭氏14間;
林氏8間;劉(洪)氏1間、
余氏1間、
許氏2間、歐氏1間。
-
作者|蔡光庭老師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