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里

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本里於清領時期屬於媽宮社範圍之一,即俗稱的「南甲」。戰後行政區劃分時,本里改稱為復興里,里名係屬新創,與舊有沿革之地名不同,取名之由來屬佳言吉字類型。
-
本里於清領時期位於媽宮城之西南,故稱為「南甲」。向來以「南甲好櫓尾」為稱。早期澎湖尚未興建碼頭,大船只能停靠在海口,仰賴舢舨接駁運送上岸。本區居民瀕靠海邊靠搖櫓舢舨吃飯的人非常多,大部分的居民也從事漁船捕魚等粗活工作,因此有「南甲好櫓尾」之稱,又有「海上計程車」之稱。
-
日治時期承襲清代的澳社舊制,本里位於隘門辨務署下。明治42年(1909)歸屬於媽宮媽宮街管轄;本里在日治時期早期又有「南六町」、「板下町」之俗稱,後期則統稱為「南町二區」。戰後結合日治時期的陸軍眷區,稱為復興里。民國35年(1946)依村里設置的規定,村以150戶為原則,里以200戶為原則,劃出軍眷村與西城外住戶合成新復里(今日新復里再次併入復興里)。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復興里位於媽宮馬公市)城內之西南,東以民族路與中央里相接,西毗鄰新復里,北界仁愛路,南抵馬公港海域。清領時期是屬於媽宮社範圍之一,即俗稱為「南甲」,日治時代是屬於媽宮街,早期則稱為「南六町」、「板下町」,後期稱為「南町二區」。台灣光復初年和日治之陸軍眷區(今新復里)為「復興里」。
-
文字來源|臺灣地名辭書(澎湖縣)
-
備註:新復里今日已併入復興里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