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辭書版本:
-
中央里位於
媽宮城內之中央。在清朝時是屬於
媽宮社範圍之一,與
復興里同屬「
南甲」;
日治時代則屬於
媽宮街之「宮內町」,一部分屬於「南町一區」,光復前大字名屬於「本町」;光復後劃分行政區域,命名為「中央里」。為
媽宮開發最早之地區,也是早期
馬公最繁榮熱鬧的中心。
-
中央里其範圍包括了
頂街與
下街,相傳早期澎湖附近海魚產豐沛,大路一帶之漁民時常到此地捕魚並停留,或是遇到惡劣天氣時上按避風躲雨,久而久之發現此地適合居住,因此便攜家帶眷前往澎湖落腳,並自家鄉
請來媽祖侍奉,以保佑漁民出海捕魚一切平安順利。久而久之隨著定居的人越來越多,也逐漸形成熱鬧的街市聚落。
-
續修澎湖縣志版本:
-
本里在
清領時期位於
媽宮城內之中央,舊有名稱為「
媽宮澳」。由於位於城內的中央位置,於
清領時期為鬧區,人口稠密,有
四眼井、大井存在可資證明。戰後劃分行政區域時則稱「中央里」迄今,命名的原則大致上與其位置有關。
-
媽宮社由於聚落發展甚為發達,商店聚集,因此又分為東、南、北三甲,本里與
復興里同屬「
南甲」。日治初期承襲清代的澳社舊制,本里位於
隘門辨務署下,原有
媽宮澳之
媽宮街城內之三甲,改稱為「東町」、「南町」、「北町」。
明治42年(1909)歸屬於
媽宮區
媽宮街管轄;
大正9年(1920)實施地方自治,由於人口增加,為行政管理方便,改稱為「東町」、「西町」、「北町」、「南町一區」、「南町二區」、「宮內町」等六區,本里屬宮內町,又屬南町一區。戰後劃分行政區域,
馬公街改為
馬公鎮,下設里。本里則改稱「中央里」迄今。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