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
連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出版日期|
掃描頁面|
操作提醒|
點按圖片,跳至下一頁
引用來源|
關閉|Close
網站首頁
關於平台
知識搜索
澎湖文獻資料庫
聯絡我們
馬公市|880
西嶼鄉|881
望安鄉|882
七美鄉|883
白沙鄉|884
湖西鄉|885
史前時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荷治時期
明鄭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01|文化
技藝
習俗
飲食
藝文
故事
族譜
諺語
教育
褒歌
02|宗教
寺廟
祭祀
法師乩童
厭勝物
03|歷史
建築
文物
事件
開拓
人物
04|地理
島礁
聚落
地名
環境
05|交通
海運
空運
陸運
06|衛生
醫療院所
公衛醫療
07|產業
農業
漁業
畜牧
製造業
工業
商業
08|生態
動物
植物
查詢
影像分類:
古厝
張氏三合院|
赤崁村〇號|
拍攝日期:2018-07-07(星期六)
知識分類|
類:
文化
族譜
張姓
區:
白沙鄉
赤崁村
赤崁村族譜
時:
明代
崇禎
崇禎族譜
───
大赤崁張姓
複製連結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其一:張隱(
1608
-
1666
),明
崇禎10年
(1637)
自漳州、漳浦徙澎。
-
《
瓦硐張氏
祖譜.澎島肇基始祖張隱公派沿革》載:
大赤嵌社
張氏始祖,諱隱,號引治,字華庵,係漳州、漳浦張氏9世祖;生於
萬曆36年
(1608)
,
崇禎10年
(1637)
自漳浦、灶山、頂埭頭,東渡澎湖,卜居
大赤嵌社
。隱公傳五子:長楚英、次遠英、三三英、四四英、五伴英。其中,次子遠英,生二子,長諱同,官章啟俸,投筆從戎,初任千總,
康熙60年
(1721)
,平台朱一貴叛亂有功,誥封特授「懷遠將軍」,從三品武官;後仕宦
銅山
(今東山島),遷居鼓浪嶼,卒葬鼓浪嶼。次諱阮,官章啟璋,即
瓦硐港社張氏
始遷祖。
-
瓦硐港社張氏
9世張兆麒《
瓦硐張氏
族譜.澎島肇基始祖張隱公派沿革》載:啟璋公,生於
康熙12年
(1673)
,學修國子監太學生,階授修職郎(正八品)。生八子:長曰武,為歲進士;次曰瑤,為都司;三曰郎,為邑庠生;四曰耀,為州司馬;五曰善,六曰興;七曰得;八曰意。後家屬綿衍,是以擇地於
瓦硐港社
,建造八落厝(佔地七百多坪),穴屬八馬拖車。時於
雍正元年
(1723)
落地,遂由
大赤崁社
,遷徙
瓦硐港
新居,從別派別為八房頭;同時興建祠堂,張氏家廟;廟成,雍正皇帝御賜「誥封懷遠將軍牌匾」,今存家廟內。
-
日本時代
、
昭和時期
,張氏居有三合院11間,皆在(頂社)。
-
按張隱首創巨型帆船,航行閩南、台灣,通商交易;續向鹿港、淡水,擴大海運貿易;繼向彰化,大甲,開拓廣大田園,富甲台澎,時人稱為「
張百萬
」,造成一代傳奇人物。
-
其二:張公派。開基祖牌存放
赤崁村
24號張泰純宅內,因祖牌不對外公開,故始祖名諱、原籍皆不詳。惟推判應與(張隱)派張氏,同自漳州、漳浦徙來;遷徙時間,應同在崇禎年間。
-
日本時代
、
昭和時期
(張公派)張氏有三合院14間,分居(廟北11間)、(嵌仔後2間)、(
嵌仔頂
1間)。曾任本縣
馬公國中
校長張明和係此派張氏裔孫。
-
文章來源、作者|蔡光庭老師
知識建檔|2017-10-20。知識更新|2024-05-04
修正建議回報
完整閱讀
延伸知識|
▲隱藏連結
赤崁張家與紫菜採集
|
赤崁村
|
漁業
瓦硐張姓
|
雍正
|
瓦硐村
|
族譜
知識相簿|
赤崁張氏古宅〇號
14
張影像
赤崁張氏古宅〇號
34
張影像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湖西村「博愛路」碑
|
戒嚴期
|
湖西村
|
文物
乞一隻龜、射一道謎:鎖港后窩土地公廟元宵節活動
|
戰後初期
|
鎖港里
|
藝文
日治時代澎湖廳〈飼犬取締規則〉
|
日治時期
|
公衛醫療
竹灣村880號三等三角點
|
明治
|
竹灣村
|
文物
1907年澎湖廳種痘時程與竹篙灣大義宮正名
|
明治
|
公衛醫療
陸軍省澎湖島要塞第二地帶標第二四號石
|
大正
|
龍門村
|
文物
荷蘭時代台灣史中的澎湖
|
荷治時期
|
開拓
講美村「保安林界」碑
|
戒嚴期
|
講美村
|
文物
外垵村內補331號三等三角點
|
戒嚴期
|
外垵村
|
文物
颶風鼓浪,海水噴沫,漫空潑野:澎湖的鹹水煙
|
環境
鎖港日春八音樂團
|
解嚴後
|
鎖港里
|
藝文
大案山金鐘鑼鼓隊
|
案山里
|
藝文
郭健秋
|
咸豐
|
啟明里
|
人物
東衛國小
|
戒嚴期
|
東衛里
|
教育
中興國小
|
戒嚴期
|
朝陽里
|
教育
馬公國小
|
日治時期
|
光明里
|
教育
湖西國小
|
日治時期
|
湖西村
|
教育
草籠仔池
|
池東村
|
地名
竹篙灣「獸類死体埋却場」石碑
|
昭和
|
竹灣村
|
文物
家畜疾病防治所
|
戒嚴期
|
西文里
|
醫療院所
平台知識總數
7,341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