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已將連結複製到剪貼簿
✕
連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出版日期|
掃描頁面|
操作提醒|
點按圖片,跳至下一頁
引用來源|
關閉|Close
網站首頁
關於平台
知識搜索
澎湖文獻資料庫
聯絡我們
馬公市|880
西嶼鄉|881
望安鄉|882
七美鄉|883
白沙鄉|884
湖西鄉|885
史前時代
宋朝
元朝
明朝
荷治時期
鄭氏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01|文化
工藝
習俗
飲食
藝文
故事
族譜
諺語
教育
褒歌
02|宗教
寺廟
祭祀
法師乩童
厭勝物
03|歷史
建築
文物
事件
開拓
人物
04|地理
島嶼
聚落
地名
環境
05|交通
海上交通
空中交通
陸上交通
06|衛生
醫療院所
疾病防治
07|產業
農業
漁業
畜牧
商業
08|生態
動物
植物
查詢
影像分類:
村里地標
類:
地理
聚落
村里聚落
區:
首頁
白沙鄉
白沙鄉聚落
───
大倉村
複製連結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同義詞彙|大礵
-
大倉村位於
白沙島
、
漁翁島
、
澎湖本島
中間。古人稱「大倉」緣由已不可考,現代人指稱是船的大漁倉。清代稱大倉仔社,隸屬
通梁澳
,日治初期稱
通梁澳
大倉鄉,隸屬頂山出張所(澳於
大正2年
改為區),轄區也調整為
瓦硐區
通梁澳
大倉鄉。光復前稱
白沙庄
大倉,光復後稱
白沙鄉
大倉村。居民以
陳姓
與
鄭姓
為主,早期
通梁
居民到島上捕魚、撿螺絲,後來就定居下來,從此繁衍後代,形成一新村落。
-
資訊引用|《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
-
大倉村名的由來,清代文獻並無記載,古人稱「大倉」緣由已不可考,現代人指稱是船的大漁倉。清領初期原隸屬
瓦硐澳
,至
雍正5年
(1727)
自
瓦硐澳
分設
通梁澳
,乃改隸屬
通梁澳
。早期
通梁
居民到島上捕魚、撿螺絲,後來就定居下來,在此繁衍後代,形成一新村落。據《
澎湖紀略
》記載可知至清領中期,本村已形成聚落,隸屬於
通梁澳
,以大倉社為名。
日治時期
稱為
通梁澳
大倉鄉,隸屬
頂山澳
務署管轄,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戰後合併於
通梁
稱
通梁村
,實施地方自治後,復稱大倉村迄今。本村為澎湖內海唯一有人居住的島嶼,農曆每月朔、望大潮,可涉水到對岸的
城前村
,是澎湖海底步道之一,為春夏觀光季節的重要景點之一。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大倉仔社由
陳姓
、
鄭姓
、呂姓、
蔡姓
、
胡姓
諸姓組成,以
陳姓
為主姓。諸姓中,
鄭姓
由
通梁社鄭氏
分支徙來,呂、蔡、胡三姓,皆係他社
入贅
陳氏
者所傳,故大倉仔社應屬單一姓氏
陳姓
聚落。
-
社內分
東頭
、
西頭
兩區域。其中
陳姓
16戶,近九成,分別聚居(
東頭
、
西頭
);
鄭姓
,僅1戶,居(
東頭
),呂、蔡、胡三姓各1戶,皆居(
西頭
)。
日本時代
、
昭和時期
,大倉社僅有三合院古厝20間,係
北山嶼
最小的聚落。
-
作者|蔡光庭老師
知識建檔|2017-02-23。知識更新|2023-08-15
修正建議回報
完整閱讀
引用書籍
|
▲隱藏連結
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第204頁
文獻紀錄
|
▲隱藏資訊
通梁澳:大倉社(距廳治陸路一十八里)
通梁澳:....大倉仔社(水、陸二十八里,出空青)
村里文化
─
▲隱藏連結
大倉村─族譜
(4則)
大倉村─教育
(1則)
村里宗教
─
▲隱藏連結
大倉村─寺廟
(1則)
村里歷史
─
▲隱藏連結
大倉村─建築
(1則)
村里地理
─
▲隱藏連結
大倉村─島嶼
(1則)
大倉村─地名
(8則)
村里交通
─
▲隱藏連結
大倉村─海上交通
(1則)
查詢
最新知識
近日更新
請ū-tsàn守牛牢
|
許家村
|
諺語
綏及萬方匾
|
赤崁村
|
文物
鄉賢匾
|
瓦硐村
|
文物
懷遠將軍誥命文匾
|
瓦硐村
|
文物
懷遠將軍匾
|
瓦硐村
|
文物
張百萬故居
|
赤崁村
|
建築
萬邦咸寧匾
|
鎮海村
|
文物
代天巡狩匾
|
中屯村
|
文物
威靈丕振匾
|
中屯村
|
文物
處暑過準備賣什貨
|
諺語
西峯寺
|
池東村
|
寺廟
澎湖馬公教會
|
光復里
|
建築
北辰市場
|
陽明里
|
建築
綏及萬方匾
|
赤崁村
|
文物
格被神恩匾
|
小赤村
|
文物
鐵砧嶼
|
赤崁村
|
島嶼
威光海國匾
|
小赤村
|
文物
蜩鳴宮
|
小赤村
|
寺廟
海嶽威震匾
|
岐頭村
|
文物
靈昭顯應匾
|
岐頭村
|
文物
知識平台|影像總數
55,432
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