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分類:村里地標  

大倉村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同義詞彙|大礵
-
大倉村位於白沙島漁翁島澎湖本島中間。古人稱「大倉」緣由已不可考,現代人指稱是船的大漁倉。清代稱大倉仔社,隸屬通梁澳,日治初期稱通梁澳大倉鄉,隸屬頂山出張所(澳於大正2年改為區),轄區也調整為瓦硐區通梁澳大倉鄉。光復前稱白沙庄大倉,光復後稱白沙鄉大倉村。居民以陳姓鄭姓為主,早期通梁居民到島上捕魚、撿螺絲,後來就定居下來,從此繁衍後代,形成一新村落。
-
資訊引用|《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
-
大倉村名的由來,清代文獻並無記載,古人稱「大倉」緣由已不可考,現代人指稱是船的大漁倉。清領初期原隸屬瓦硐澳,至雍正5年(1727)瓦硐澳分設通梁澳,乃改隸屬通梁澳。早期通梁居民到島上捕魚、撿螺絲,後來就定居下來,在此繁衍後代,形成一新村落。據《澎湖紀略》記載可知至清領中期,本村已形成聚落,隸屬於通梁澳,以大倉社為名。日治時期稱為通梁澳大倉鄉,隸屬頂山澳務署管轄,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戰後合併於通梁通梁村,實施地方自治後,復稱大倉村迄今。本村為澎湖內海唯一有人居住的島嶼,農曆每月朔、望大潮,可涉水到對岸的城前村,是澎湖海底步道之一,為春夏觀光季節的重要景點之一。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大倉仔社由陳姓鄭姓、呂姓、蔡姓胡姓諸姓組成,以陳姓為主姓。諸姓中,鄭姓通梁社鄭氏分支徙來,呂、蔡、胡三姓,皆係他社入贅陳氏者所傳,故大倉仔社應屬單一姓氏陳姓聚落。
-
社內分東頭西頭兩區域。其中陳姓16戶,近九成,分別聚居(東頭西頭);鄭姓,僅1戶,居(東頭),呂、蔡、胡三姓各1戶,皆居(西頭)。日本時代昭和時期,大倉社僅有三合院古厝20間,係北山嶼最小的聚落。
-
作者|蔡光庭老師
知識建檔|2017-02-23。知識更新|2023-08-15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資訊

通梁澳:大倉社(距廳治陸路一十八里)


通梁澳:....大倉仔社(水、陸二十八里,出空青)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