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大礵
-
大倉村位於
白沙島、
漁翁島、
澎湖本島中間。古人稱「大倉」緣由已不可考,現代人指稱是船的大漁倉。清代稱大倉仔社,隸屬
通梁澳,日治初期稱
通梁澳大倉鄉,隸屬頂山出張所(澳於
大正2年改為區),轄區也調整為
瓦硐區通梁澳大倉鄉。光復前稱
白沙庄大倉,光復後稱
白沙鄉大倉村。居民以
陳姓與
鄭姓為主,早期
通梁居民到島上捕魚、撿螺絲,後來就定居下來,從此繁衍後代,形成一新村落。
-
資訊引用|《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
-
大倉村名的由來,清代文獻並無記載,古人稱「大倉」緣由已不可考,現代人指稱是船的大漁倉。清領初期原隸屬
瓦硐澳,至
雍正5年(1727)自
瓦硐澳分設
通梁澳,乃改隸屬
通梁澳。早期
通梁居民到島上捕魚、撿螺絲,後來就定居下來,在此繁衍後代,形成一新村落。據《
澎湖紀略》記載可知至清領中期,本村已形成聚落,隸屬於
通梁澳,以大倉社為名。
日治時期稱為
通梁澳大倉鄉,隸屬
頂山澳務署管轄,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戰後合併於
通梁稱
通梁村,實施地方自治後,復稱大倉村迄今。本村為澎湖內海唯一有人居住的島嶼,農曆每月朔、望大潮,可涉水到對岸的
城前村,是澎湖海底步道之一,為春夏觀光季節的重要景點之一。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大倉仔社由
陳姓、
鄭姓、呂姓、
蔡姓、
胡姓諸姓組成,以
陳姓為主姓。諸姓中,
鄭姓由
通梁社鄭氏分支徙來,呂、蔡、胡三姓,皆係他社
入贅陳氏者所傳,故大倉仔社應屬單一姓氏
陳姓聚落。
-
社內分
東頭、
西頭兩區域。其中
陳姓16戶,近九成,分別聚居(
東頭、
西頭);
鄭姓,僅1戶,居(
東頭),呂、蔡、胡三姓各1戶,皆居(
西頭)。
日本時代、昭和時期,大倉社僅有三合院古厝20間,係
北山嶼最小的聚落。
-
作者|蔡光庭老師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