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克文記錄

影像分類:人物照  吳克文記錄|影像來源:陳英豪。

吳克文

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同義詞彙|吳藻卿、子章
-
吳克文(1928-1995),字子章,號藻卿,馬公市人。6歲進媽宮「瓊音書房」,從蔡瓊音塾師讀《幼學瓊林》、尺牘、古文及《詩經》,奠定國學基礎,同時亦自修詩詞並臨池,底定對詩詞、書法的志趣。8歲就讀馬公公學校,昭和16年(1941)畢業,因澎湖無中學,渡海赴臺考取高雄第一中學,16歲加入澎湖西瀛吟社,在吟社被譽稱「小詩人」。民國35年(1946)11月取得由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教務處選拔赴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就讀的機會,後因故未前往。民國36年(1947)8月在澎湖縣政府主辦第1屆青年夏令營結訓考試中以第1名成績畢業,受縣長徐昇平賞識,調入縣政府秘書室為科員兼文書股股長。民國38年(1949)辭去公職,在高雄輪船公司擔任澎湖辦事處主任,並經營報關行。民國41年(1952)臺灣省成立機帆船聯營處,出任澎湖處總務股長之職。民國42年(1953)3月發生「海盛輪」觸礁事件及4月「聯盛輪」觸礁擱淺事件,聯營處被迫解散。離職後,於馬公自宅開設「樂英堂」,利用夜間教讀《四書》、《古文觀止》、《幼學瓊林》、《尺牘》等前後9年。民國43年(1954)再入馬公國民學校為教員,後借調縣政府教育科,直到民國76年(1987)退休。
-
民國62年(1973)協助第7任西瀛吟社社長顏其碩將數十年社員心血累篇成冊,定名《西瀛詩叢》第1輯。民國66年(1977)接第11任社長,連任5屆直至民國84年(1995)10月去世為止,盡力推展詩教,社員達100人,《西瀛詩叢》繼續發行到第5輯。民國73年(1984)11月發行其詩作《藻卿吟草》。民國78年(1989)5月28日為慶祝西瀛吟社創立85年,在澎湖縣立文化中心舉行全國詩人大會,有詩人250餘人參加,獲世界詩人大會頒發「世紀詩人」
-
大獎章,表揚其宏揚詩教、培植後進及發揚國粹之功,遂獲「澎湖詩星」美名。民國79年(1990)10月以推行社教有功,獲省教育廳頒獎表揚,民國81年(1992)6月亦因其對詩教的貢獻,獲教育部長頒發「宏揚詩教」。
-
推展詩教之外,其對於澎湖戰後鸞堂發展亦有重大貢獻,最明顯的指標是善書著作的活動。由於其祖父輩參與澎湖許多鸞堂活動,其西衛本家亦是一座鸞堂,從小耳濡目染之下,使其對鸞堂的活動熱衷。二次大戰期間病痛、戰爭的交迫,皆在祈禱神祇後,讓其化險為夷,遂更堅定其「神道設教」的鸞堂活動。早期以其與祖父所創立的妙新社福善堂,後期以其協助附設之一新社樂善堂為基礎,參與馬公地區18所鸞堂著書活動,共有69部善書經由其著作或校正後付印。
-
其為國學專家亦為書法名家,由於歷代書香門第,以詩禮傳家,半世紀來不論詩詞歌賦,或序頌讚錄均出色,同時也精研書法,正草隸篆與甲骨及石鼓文具備,獨具風格,曾於民國82年(1993)7月2日在澎湖縣文化中心舉行書法展,展出作品100餘幅,澎湖各大寺廟楹柱亦有其詩詞對聯。其個性謹慎,作詩詞歌賦,常為一字思考甚久,或徹夜不眠,所以作品不但用典且工整。其亦勤於整理保存,出版5輯的《西瀛詩叢》為其彙集社員作品最佳證明。
-
文字來源|續修澎湖縣志(人物志)
-
吳克文與戰後澎湖鸞堂的發展
-
戰後澎湖鸞堂的發展則與西衛吳克文先生的參與有密切的關係。吳克文自謂其「參與了戰後澎湖地區60餘部善書的著造與校正工作」。本文即試圖以吳克文先生為中心探討其與戰後澎湖鸞堂的發展。
-
第一節 西衛吳家的歷史
-
一 吳家的歷史發展
-
西衛吳家開澎始祖-吳田,福建省同安縣金門人,生於道光元年(1821)。吳田於中英鴉片戰爭期間為避戰禍,由金門駕舟來澎寄居西衛,並於媽宮一家商店專理批信帳項。吳田娶西衛王秤之女-王叢為妻,育有三子二女。長子吳等、次子吳賀、三子吳糧,長女吳強、幼女吳卻。吳田雖定居於澎湖西衛,也曾利用時間回故里省親數次。同治4年(1865)吳田回金門後,將次子吳賀安置於故里承接祖家之嗣續。為求生計之發展,吳田回澎湖後不久,即獨自一人前往台南謀職,仍為掌櫃理帳。同治6年(1867),吳田感染急症客死異鄉-台南,安葬於台南東門城外,享年四十七歲。
-
吳田長子-吳等,字登第,生於道光29年(1849),幼年曾入私塾三年。父親吳田逝世時,吳等已在媽宮商場歷練多時,漸漸積有餘財。吳等26歲時娶妻許氏,然因女德不佳,最後以離婚收場。第二任妻子因患有夙疾,於海邊拾貝時不幸舊疾復發而溺斃。32歲再憑媒妁之言,娶西衛王家之養女,第三次婚姻終於有了圓滿的結果。此時吳等與三弟吳糧在媽宮合營「益發號」雜貨店(今馬公福德祠附近),販賣布類、米粉、麵線、豆類、竹器、瓷器等。明治30年(1897)兄弟二人向埔仔尾北町47番地許池租屋為店,此時益發號之店務已交由其子吳萬益、吳萬虎經營。爾後雜貨店增營菸酒、化妝品、文具、爆竹、肥料等,業務蒸蒸日上。大正7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物價上漲,商場大利,遂於大正8年(1919)西衛故居(今金龍殿)新建大廈。大正9年吳等與吳糧分爨,店務歸長房吳等經營,吳糧則分款回西衛務農。同年吳萬益、吳萬虎兩兄弟再行分家,此店改號為「吳益發商號」仍歸長房萬益經營;萬虎則另行租屋經營「新發商店」。吳益發商號在吳萬益的經營之下穩定的成長,昭和4年(1929)澎湖台廈郊實業會館-水仙宮發起改築時,吳益發商號也捐金參與重建。新發商號的營運則不太樂觀。昭和6年吳萬虎因生意失敗,向澎湖銀行所借款項無力抵還,田宅均被銀行抵當。吳萬益念及吳家基業不得為外人所有,乃向澎湖銀行以日幣一千元分期付款,贖回吳萬虎被抵當之田宅,。
-
吳萬益、號麗生,晚年皈依長齋法號道玄,是第二代長房吳等之長子,光緒八年(1882)。吳萬益幼年時師從鄭用修(赤崁人)及媽宮清末秀才林介仁多年。自14歲起,跟隨父親吳等學習經理生意,16歲時已能獨當一面。27歲時(1908)吳益發商號已由其全面接手。在此期間,吳萬益與東衛鄉呂氏結婚(1899),並生下長男有德(1903)。吳家歷代夙尚儒風,吳萬益對長子有德的要求也甚為嚴格。吳有德除了接受日式教育之外,也利用時間拜吳慕德、紀雙抱郭健秋、許晉纓等名師研讀漢文。大正7年(1918)吳有德於馬公商業補習學校畢業後,由澎湖廳分派至媽宮公學校文澳石泉分教室為教員。大正9年由於父親與叔父分家,遂辭去教職回來幫父親經營吳益發商號。同年娶陳省為妻。大正13年吳益發商號搬遷至北町115番地經營,販賣部擴大後獲利頗豐。昭和3年(1928)吳克文即在此地出生。翌年吳有德再娶,並於昭和5年(1930)轉往高雄鳳山一帶經商發展。吳有德的離開,讓吳萬益甚為悲痛,因而將吳家的希望寄託在孫兒吳克文身上。
-
吳克文為吳家開澎第五代,字子章、號藻卿,生於昭和3年(1928)。吳克文年幼之際,是吳益發商店的全盛時期,規模宏大、經濟富裕,因而得到祖父母之疼愛。三歲時父親再娶並搬至高雄居住,庭訓受祖父影響甚大。7歲時,在媽宮北甲瓊音書塾從師蔡瓊音授業先後七年,奠定其國學之基礎。8歲(1935)馬公國民學校,導師為紀雙抱,並從其研習書法。在馬公國校求學期間,吳克文表現的十分傑出,年年擔任級長。1941年馬公國校畢業後以優異成績考取高雄州立第一中學校,開始他在高雄的中學生涯。在高雄求學期間,吳克文的成績依然名列前矛,尤其在文史方面表現的更為突出。吳克文也利用閒暇,先後到鳳山探望父親兩次,寒暑假則回澎湖與祖父家人團聚。
-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殖民政府對台灣社會展開了全面性嚴格的控制。在經濟措施方面,昭和15年(1940)前後媽宮地區共成立了21個同業者組合,日本政府藉由這些組織控制民生物資,實行配給制度、防止戰時物價的波動,吳益發商號也加入了澎湖服裝商組合。昭和17年,吳益發商號開始辦理台北洋服生地澎湖配給所業務,生意尚可維持。昭和19年(1944)10月8日,盟軍飛機初臨馬公上空對停泊在馬公之船團投彈。10月13日再度空襲馬公之東町、西町及碼頭,為了安全起見,吳萬益全家搬回西衛,商號的經營已呈停歇的情況。昭和20年,盟軍轟炸的次數更加頻繁,3月14日馬公受盟機大轟炸,東町、西町建築物及碼頭船舶都被炸毀,吳益發商號也在此波空襲中受創,馬公幾成廢墟。
-
高雄的情勢也十分紊亂,自1944年起盟軍不斷的對高雄市區進行轟炸,高雄市內的居民多數搬遷至鄉下。在躲避空襲期間,吳克文罹患了登革熱。病痛的折磨已十分難受,此時吳克文又被徵調入營服役,後來雖因病除名回家療養,可說已是身心俱疲。面對疾病、戰爭所帶來的的恐懼與不安,吳克文轉而尋求宗教信仰上的支持。此時適逢吳家觀音佛祖常到高雄降乩顯化、派藥方,吳克文不僅因此避過數次盟軍之攻擊,身體也逐漸恢復健康。吳克文因而發願若能平安回澎必開善堂著書濟世。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吳克文於8月21日回到澎湖實現他的承諾,展開了他的鸞堂事業。
-
二 吳家先祖參與鸞堂的歷史
-
西衛吳家自開澎第二代的吳等開始參與鸞堂的活動。光緒17年(1891)吳等已加入一新社樂善堂,擔任迎禮生與救濟部勸捐生。明治34年(1901)5月15日一新社諸君到城隍廟請求城隍爺為澎民救改鴉片煙毒,5月27日澎湖境主靈應侯方降鸞公佈戒除鴉片條例六則,並設置符沙、甘露水供戒菸者服用,由於效果顯著,澎湖各地紛紛到一新社祈求符沙、聖水供鴉片煙癮者飲用。例如,西嶼小池角當地人民及信仰者於七月群集廟前,恭迎關聖帝君及醫治百病水,網垵地區也是類似的情形。許多廟宇也於同時雕刻一新社主神文衡聖帝的金身奉祀於廟內。吳等因受媽宮一新社樂善堂以清水解鴉片煙毒所帶動的熱潮,遂於1901年糾合江子丹、許徽音等於西衛鄭足之厝,開設極妙社新善堂,自任總理堂務(堂主)。極妙社新善堂開設之初,吳等先行整頓鸞務,宣講聖諭與善文,並訓練正鸞手李克德。翌年在石泉養善堂鸞手許超然的協助下,請旨揮鸞完成《濟民寶筏》一書。1903年吳等又糾合同志於紅木埕武聖廟開設濟眾社新民堂,亦任正總董事(堂主)一職,當時參與新民堂的有極妙社新善堂的許徽音、紅羅罩向善堂的陳建成、一新社的宣講生康吟都、以及隘門清末秀才洪惟精媽宮的高攀、後寮葉成名等士紳,並完成濟眾社新民堂的首部善書《啟蒙玉律》。從新善堂與新民堂的例子,顯現了日治初期澎湖各鸞堂之間的互助合作,吳等也透過鸞堂的參與而擴大其人際關係網絡。
-
1904年吳等接掌一新社樂善堂救濟會,辦理慈善事業。救濟會的參與者約100餘人,每人按月捐資若干,由當年執事者按期徵收。救濟會對澎湖居民中困苦者按其貧窮程度造冊,分列階級逐月施給若干錢;或僱人拾字紙、煎茶給往來行人止渴、買便藥給人討用、施棺木、代無主孤墳祭供、慰問意外遭難者等等。1907年其事業已完全由子吳萬益接手,乃皈依先天教在媽宮城外的齋堂-進德堂拜黃歐昌惠為師,賜號品分,專心持齋受戒。
-
吳萬益因受父親吳等的影響,20歲(1901)即加入一新社擔任錄鸞生。26歲又參加觀音亭由新社省善堂,擔任錄鸞生並參與善書《覺世玉真》之著造。大正五年(1916)吳萬益以其子吳有德的名義向澎湖廳長澤井賴平提出宣講善文申請,自該年起每年5月至11月,每日下午7時至12時在西衛廟口宣講,當時使用的善書為《宣講集要》與《醒世金鐘》。大正10年(1921)吳等去世後,吳萬益繼任父親極妙社新善堂堂主之職,並完成《濟民仙槎 》。大正12年再度繼任父親於紅木埕武聖廟濟眾社新民堂正董事一職兼錄鸞,並著有《啟蒙金篇》一書。
-
吳家除了成立鸞堂著書之外,也透過扶鸞的活動讓往生的親人降筆會面。1907年吳家的祖先開始於福善堂鸞堂內降筆。10月吳田於福善堂降筆,與吳等、吳萬益父子會面,自謂「蒙恩主提攜,免去輪迴之苦,奉命於聚善所候任」。1908年福善堂真武大帝降筆,判吳等三世因果,對吳等本世之妻兒做了前因後果之剖析。「吳等因前世淫逸浪蕩,原本應被誅滅,後遇太白金星點醒,痛改前非,為人排難解紛、濟危扶困全婦女之名節。冥王乃判轉澎島,先前被淫之女轉為本世無緣之妻,而第二世夫妻緣分未盡,再結一世夫妻。皆為前世受吳等幫助之人,轉世為長子萬益與次子萬虎。」
-
1911年11月吳田於觀音亭由新社省善堂再度降筆:
-
…..今宵能到堂與孫兒會晤,幸喜爾父子近來知善好修。自戊申年咱鄉開堂為首,有功籍錄奏……去月廿六日恩主飭下陰曹聚善所,封爾祖父為潮州府汕頭埔建昌街福神之職。今得榮陞,皆賴孫兒之善功福蔭,不然墜獄困苦就無今宵之談晤也!
-
1921年吳等逝世,翌年1月在吳萬益焚片請求下,吳等登鸞表示其目前正在西方極樂世界修練,希望萬益、萬虎昆仲能同心協力,孝養母親。5月吳等再次降筆勉勵兄弟二人多行善事、孝順母親。同年11月吳萬益、吳萬益的母親辭世。1923年吳氏於新民堂降筆會面:
-
……閻王念爾父功德堪嘉,而我今生頗亦不虧婦道,是以為之改纜,以我一生之善功,又將爾父素誦積經文五千卷許之,使得風波頓息。時王即發余住在候輪所,今幸爾紹箕裘,倡首鸞台,重造寶筏,頗有善功……望爾兄弟和氣相從,莫謂(為)蠅頭而乖骨肉,致使昆仲不睦……。
-
昭和六年吳萬益以日幣一千元為吳萬虎抵還銀行之債款,除了不願吳家之產業落入他人之手外,往生的父母親透過鸞筆再三的訓勉昆仲二人要和氣同心,也應發揮不少的影響力。1933年吳等以「西方使者」之身分,再次降筆,除了勉勵吳萬益勤善積德之外,對吳有德留下妻兒離家往鳳山發展也要適時的訓飭,使其能回心悔悟。
-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總督府為使台人亦具有日本國民之愛國情操和犧牲精神,乃積極展開皇民化運動。皇民化的內容包括推動日語運動、鼓勵台人養成日式生活習慣及供奉日本神祇等。1940年2月11日日本政府公佈改姓名規則,在時勢的壓迫與官廳的慫恿下,吳家於1942年也改成日本姓名。1946年政府公佈「台灣省人民回復原有姓名辦法」,5月吳家才恢復原有姓名。皇民化運動採取嚴格又激烈的手段強制神宮大麻、正廳改善、寺廟整理等運動的推行,企圖消滅台灣民間傳統宗教信仰。雖然寺廟整理運動在澎湖並未採取任何的措施,澎湖許多鸞堂的活動也一直暗中進行著,但是極妙社新善堂自1941年6月新任觀音佛祖降筆以後,鸞堂的活動也在時局的壓迫下停止。
-
吳等、吳萬益父子倡建鸞堂,一方面可以勸化人心,維持家族在地方上的名望;另一方面也可以累積善功超拔自己的祖先,免去輪迴之苦。例如,吳田也因兩人所累積之功德,由聚善所榮升潮州府汕頭埔建昌街福神之職,累功轉任福昌縣城隍廟內為注祿司;吳田之祖父吳烈經也因子孫功升任西瀛城隍廟本境主靈應侯之職;吳等因本身倡首鸞堂,自別世以後直往西方天竺寺,為108名尊者中之第五十名。1946年《濟渡新鐘》告峻時,更陞格為第十名。超拔自己的祖先,可以視為陽世之子孫對已逝世親人盡「孝道」的延續。對吳等、吳萬益而言,參與鸞堂不僅成就了祖先,也成就了自己,己身之靈魂也將得到救贖。而吳克文更在耳濡目染之下,延續了吳家祖先走過的道路並加以發揚光大。
-
第二節 吳克文與福善堂的發展
-
一 青年鸞手吳克文
-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後,21日吳克文由高雄返澎,吳萬益與吳克文祖孫二人即著手籌備開設鸞堂事宜。9月2日,吳萬益委由吳秀東招集薛中玉等八人學鸞,吳克文任正鸞手。9月15日吳克文學鸞成功,開始施方濟世。10月20日南天恩主降鸞賜號妙新社福善堂,23日正式開堂著造《濟渡新鐘》。妙新社福善堂可以說是極妙社新善堂的復興,吳氏祖孫二人不僅為福善堂的堂主與正鸞手,連開澎祖吳田之祖父-吳烈經此時也為玉帝冊封為西瀛之城隍,而擔任該書之鑒造總主宰之職,鸞堂家族化的色彩十分鮮明。1946年3月9日第一部善書《濟渡新鐘》告峻後,自4月起福善堂聘請昔日一新社樂善堂與聿新社寶善堂正鸞手陳采丹、高子南臨西衛宸威殿前宣講善書。新書告峻之期,吳家的祖先尋以往的模式陸續登鸞,吳經烈降筆表示因著書之功將轉往他處任職;吳田則轉任為洛陽縣城隍廟中速報司;吳等由西方天竺寺第五十名尊者升任為第十名;吳糧則由陰曹聚善所奉令升為同安縣福德正神之職。祖先不斷的獲得超拔與榮升,吳克文扶鸞濟世的動機也更為強烈。此時吳萬益也追隨父親吳等的腳步在陳采丹的引進下,皈依先天教齋堂-進德堂,拜黃歐昌惠為師,持長齋修道養性。同年吳克文奉派為馬公國民學校教員,校長為紀雙抱,師生二人再續前緣。
-
台灣光復後社會秩序並未趨於穩定,民生經濟活動不振、天災頻仍。福善堂在完成《濟渡新鐘》後,有感於人心不安,擾攘兇年,欲挽回天日,非著書勸世不可,乃於1947先後完成《覺世妙化真經》與第二部善書《寶鑑銘新》。同年8月吳克文在縣政府舉辦之公教人員第一屆青年夏令營的結訓考試中,以第一名成績結業,受縣長徐昇平之賞識,調入縣政府秘書室為科員兼文書股股長。1948年2月在雙頭掛興仁)蔡武、紀能尚的邀請下,吳克文及福善堂鸞生共八人往該里廟內揮鸞,預備開設鸞堂。3月吳克文再度率領鸞生十名,前往興仁里協助朱王廟開設「肇新社普善堂」,每個星期六夜晚扶鸞著書。在這段期間,逢農曆3、6、9的夜晚吳克文也擔任馬公城隍廟宣講社誘善堂之正鸞手著造《明化新篇》與宣講之工作。12月興仁里普善堂《啟化珠璣》一書告峻,朱王廟也因著書有功,由玉皇大帝降旨升號為「懋靈殿」。1949年吳克文與陳金鑾女士結婚,並為福善堂完成了《玉敕福緣感應消災經》,也為湖東開化社樂善堂校正《明新寶鑑》。同年10月,撫育他長大成人的祖父吳萬益逝世,出殯之際,吳克文特地延聘齋友李潔淨等九名主壇為祖父超拔,一新社樂善堂、武聖廟新民堂、懋靈殿普善堂等鸞友,馬公的齋堂─進德堂、三品堂、太和堂坤儀堂以及齋教龍華派諸齋友均前來弔祭。
-
二次世界戰後,台灣百廢待舉,然而經濟秩序一直未能步上軌道。1945年10月國民政府接收開始時,台幣之發行額由8月的十六億五千萬元累進至二十八億九千七百萬元。1946年底已達五十三億元,1947年為一百七十一億元,1948年發行額漲至一千四百二十餘億元,1949年6月更高達五千二百七十餘億元之驚人數字。通貨膨脹日益嚴重,紙鈔形同廢紙。吳家的事業在戰爭末期遭盟軍空襲時受創,營運已然停止;公務人員的薪水也十分微薄。經濟上的壓力,再加上姐夫葉維照的邀請,吳克文乃於1949年辭去公職,在姐夫所經營之高雄輪船公司擔任澎湖辦事處主任,並經營報關行,辦理光利、月光、南星、光進、復生等船務。1952年全省成立機帆船聯營處,臺航、高輪、和成、光華、興發五家聯營,由吳克文擔任澎湖處總務股長之職。可是好景不常,1953年3月21日第三「海盛輪」在東吉嶼附近觸礁,24人不幸死亡; 4月13日航行高馬線的聯盛輪也觸礁擱淺,再度造成27人死亡的慘劇。各方的指責紛至沓來,聯營處被迫解散。吳克文離職後,在親友的敦聘下於馬公自宅開設「樂英堂」書塾,利用夜間教讀《四書》、《古文觀止》、《幼學瓊林》、《尺牘》等先後九年,學生則來自四面八方,從西衛里逐漸的擴及馬公市區、西嶼虎井七美離島等地。1954年吳克文再入馬公國民學校為教員,不久又借調縣政府教育科,直到1987退休。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17-12-05。知識更新|2024-06-22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