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許仕、許超然、許志道
-
齊登覺岸-
石泉許登岸的鑾務生涯
-
許登岸,澎湖
石泉人、本名許仕,字志道,又名超然。許登岸年輕時幾次尋求科舉功名均不得志,遂開館受徒以塾師為業,其足跡遍及
鎖港、
山水、
鐵線等地。
-
清領時期的
石泉里又稱
石井社,分為東、南、西、北四甲,主要由陳、
莊、許三姓組成。
許姓石泉開基祖
許台官、字元佐(
1671-
1751)於康熙中葉攜眷自同安渡澎落腳於
石泉。
許台官育有三子,長子藏珍、次子軒瑤、三子渭清,
石泉許姓即以此三房為宗祧劃分之基礎。
-
道光年間許、陳兩姓之間因土地開墾的糾紛,雙方訟控不斷,幾乎引發兩姓的械鬥。
光緒8年(1882),
石泉朱王廟辛府元帥降乩指示廟口過於窄狹,令陳、
莊三甲鄉老陳綽等邀請
許姓父老共同商議,求借廟口兩畔宅園以拓展廟宇用地。然而,三姓之間彼此互相猜疑,又因祭祀費用攤派問題而告吹,雙方劍拔弩張的情勢依然未變。
-
光緒10年(1884)閣澎天災疫厲流行。另一方面,
清法戰爭帶來的緊張局勢,台澎延邊戒嚴。
石泉當地也派出鄉勇五十人參與協防。然而,在疫疾與戰爭的威脅下,
石泉鄉民與參加協防之丁勇,有二十餘人喪命,奄奄一息者為數更多。
石泉人驚恐不已,「祈禱於千歲神前者,朝夕金鼓不絕」。這次空前的危機,卻讓
石泉陳、許、
莊三姓拋棄成見,謀求和平共存的機會。許登岸把握住此次機會,藉由
辛府王爺的宗教力量終於解決
石泉三姓近兩百年來的糾葛,三姓言歸於好。
-
光緒20年(1894)清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並將台灣、澎湖割讓於日本。日本政府因實施鴉片專賣政策引起台灣人民的不安與不滿,適逢台灣本島與澎湖
一新社興起
扶鸞戒煙的活動,「
扶鸞戒煙」帶有反抗異族統治的色彩,從事
鸞堂活動著書立說又可「渡人向善,齊登覺岸」,可謂一舉數得。
明治32年(1899)以許登岸、陳知機為首,包括
石泉本地許、陳、
莊三姓及
菜園等地民眾共二十四人在
石泉成立了養善堂。該堂由許登岸任堂主與正
鸞手,著造了《濟世金丹》一書。《濟世金丹》歷經兩年的時間著造完畢,並委由
一新社鸞生
黃濟時協助校正。刊行時,除了
石泉養善堂的鸞生以及
石泉本地人捐金助印外,
一新社樂善堂也助印十部。
-
此外,由許登岸、陳知機協助創堂的
文澳從善堂也捐刊十二部,
宅腳嶼謝輝煌捐刊十二部,
媽宮街益發號捐刊二部,
港仔尾鄉許建發,
媽宮城內許元音、順發號、鄭馨秋、劉合源等人也捐刊助印。
太和堂印送十部,鄭祖年印送六部,澎湖各地都有善士共襄盛舉。廈門、金門也有助印者。從上述助印的地區與人士,可見《濟世金丹》在當時得到相當大的迴響。另一方面,也是許登岸人際社會網絡的展現。
-
許登岸也參加詩社的活動。
澎瀛詩社,創立於
1911年。參加者包括
蔡汝璧、
陳梅峰、
陳錫如、高攀、
吳爾聰、洪庭華、許登岸、
林介仁等四十人,具為當時澎湖文壇之巨擘。
1918年孔廟改築,許登岸亦擔任工務監督一職。
-
許登岸除了創立養善堂,日治初期,澎湖許多鄉里都在他的協助下,組織
鸞堂。
西衛極妙社新善堂、
文澳歸化社從善堂、
竹篙灣得善堂、
井垵培善堂修身社、
鎖港訓善堂、
珠母水化心社勸善堂、
鐵線初化社虔善堂、
雞母塢感化社嚴善堂、
隘門清新社勤善堂都在許登岸的協助下開堂著書。
-
許登岸之子許貞吉,克紹其裘,自二十歲起也參與澎湖許多
鸞堂的活動,許貞吉一生歷經
日治時期與戰後兩個不同的時代,參與
鸞堂活動的時間逾半個世紀。許登岸之孫許有波也參與
1980年代
石泉朱善堂復堂
扶鸞著書、宣講勸世的活動,對於宮廟事務虔誠熱心。許登岸祖孫三代對澎湖地區
鸞堂的發展,有其卓越的貢獻。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