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發

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港仔尾先賢─許建發
-
明治44年 (1911) 10月5日《臺灣日日新報》以不小的篇幅<豪商棄世>報導:豪商許建發,原港仔尾鄉人,經營商業。開張怡發商行於媽宮大井頭街,素精心計。凡貨物之低漲盈虧,一經測度,無不屢中,故商業獨蒸蒸日上。其興也勃焉,且又能識大義,當三十六年本島凶歉□米昂貴,且因告絕,島中人深抱隱憂。建發謂同業者曰:際此時艱,凡我同胞無處告糴。聞日本內地薯補甚多,我等宜往採配,以應同胞之急。同人以為可,各採些少以應要求。建發獨大出資本,採買數萬斤,降價出售,民爭採入,繁擾不堪,至煩官長飭員彈壓。計是役虧損數百金,民困因是稍蘇,親戚蒙惠亦不少。乃不幸數年來心力過勞,一病不起,竟於舊歷八月二日棄世,聞者惜之。幸長子、次子俱皆成立,箕裘克紹,僉謂方興未艾云。
-
從該則新聞可概略窺知許建發原為港仔尾人(按:今許家村),活躍於日治初期的媽宮商場,其店號為怡發商行。依據《澎湖縣許家村許氏族譜》記載許建發港仔尾下社許氏西宅房第21世,父親許光泉,許建發為長,許慷慨為次。民國62年(1973) 許家村真靈殿重建落成,許保富於<許家村真靈殿重建落成碑記>撰約:「……其時廟貌狹小難堪。迨自光緒九年(則民前廿九年)陽月,再由鄉民耆老許建發捐資興建前落。」許家村真靈殿前身原為奉祀開基先祖福德正神,光緒九年(1883),許建發捐資改建廟宇。由此可見,許建發當時已有相當的經濟實力;其弟許慷慨,《臺灣日日新報》亦稱其為港仔尾富商,經營花生豆籸等事業,貿易地遠達廣東汕頭。由此可見,兄弟二人具為當時富商。或者其父許光泉早已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兄弟二人承繼之。
-
清代,澎湖媽宮街的商號共同組成臺廈郊,整船販運往來於臺灣、廈門兩岸。然臺廈郊1885年清法戰爭澎湖之役,公賬,建家屋契字等簿一切均遭焚毀破壞。爾後,雖重新稟官存案再行辦理,1895年清日乙未戰爭,澎湖又輪為戰場,臺廈郊諸項業務又告廢停。直至明治33年(1900)媽宮郊商再次整頓臺廈郊業務,並奉天上聖母為主神,每年輪當爐主二名,分上下期辦理。上期三月二十三日辦至九月止,下期十月初十日辦至本年三月一日止。參與的郊商合計17家順序如下安興一鬮;鼎順二鬮;長順三鬮;裕記四鬮;怡發五鬮;同成六鬮;合發七鬮;豐順八鬮;振吉九鬮;錦成十鬮;益成十一鬮;源茂十二鬮;順美十三鬮;通發十四鬮;源合十五鬮;豐德十六鬮;合源十七鬮。臺廈郊1900年重整商務,許建發所創設的怡發號即為17家商行中的一員,這也反映許艦發在當時媽宮商場舉足輕重的地位。
-
明治35年(1902)澎湖遭旱魃之災,民幾於餓殍。《臺灣日日新報》刊布澎湖慘狀勸募。臺中、臺北、臺南各處慈善家或寄附金錢、捐附米糧薯簽者,統計有三萬餘圓。澎湖數萬災黎得以蘇活。此外,澎湖各地仕紳、實業家也發起<澎湖廳管下罹災籌民籌濟事務所>籌募救助金,發起人蔡汝璧謝贊黃濟時、葉伯楨、鄭馨秋、莊撤、許琴、陳論、吳勇克、黃安、林有祿、楊棋、謝丁進、方定、許建發、陳騫共十六人。日治時代《臺灣日日新報》也常報導怡發號的相關訊息,且集中在番薯簽與花生相關貿易。例如:1907年3月日本氣船自長崎載運六萬斤番薯簽到澎,由錦成號、長順號、怡發號與合源號配銷;同年5月,又自長崎載運番薯簽到澎,由怡發號、錦成號配銷;12月則報導怡發號與錦成號等油商自五條港、新港、北港等地載運花生至澎製油。明治41年(1908),許建發也獲得澎湖廳頒發地方稅調查委員獎勵金七元,從另一方面而言,許建發也保持與日人良好的關係,以確保其商業的發展。
-
經營商業有成之餘,許建發對於當時媽宮地區鸞書的刊印也不吝於捐資助印。例如,石泉養善堂1899年扶鸞所著《濟世金丹》,文末附有港仔尾鄉許建發捐資刊印六部;西衛新善堂成立於1902年媽宮怡發號捐資刊印三部《濟世寶筏》。西衛新善堂的創立者為吳品分,吳品分乃西衛人吳等,字登第也為媽宮街益發號創立者。吳品分與許建發同在媽宮街經商,兩人應為商場往來的夥伴,故1903年紅木埕濟眾社新民堂刊印《啟蒙玉律》,怡發號捐資十元。
-
現今許家村29號民宅,為許建發的故居。許建發因長居於媽宮大井頭街,故許建發長子許秉鈞其戶籍地即位於澎湖廳東西澳媽宮街六十二番戶。許秉鈞,許家村許氏族譜記載為許清權。爾後,許秉鈞繼承其父親的怡發號,在大正初年加入新成立的有限責任澎湖信用販賣組合,成為該會的創始會員,並當選首任監事,大正8年(1919)再當選為該會的理事。
-
父子二人,活躍於明治、大正時期媽宮商場,也為當時窮鄉僻壤的港仔尾社增添一份繽紛亮麗的色彩。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18-06-03。知識更新|2021-04-19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資訊

豪商許建發。原港仔鄉人。經營商業,開張怡發商行於媽宮大井頭街。素精心計,凡貨物之低漲盈虧,一經測度,無不屢中。......且又能識大義,當三十六年本島凶歉,糧米昂貴,且因告絕,島中人深抱隱憂。建發謂同業者曰,際此時艱,凡我胞無處告糴,聞日本內地薯補甚多,我等宜往採配,以應同胞之急。......建發獨大出資本,採買數萬金,降價出售......計是役虧損數百斤,民困因是稍蘇。乃不幸數年來心力過勞,一病不起,竟於舊曆八月二日棄世。幸長子次子俱皆成立。

1911年10月05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 臺灣總督府|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