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社開基祖許面遠,
下社開基祖許爾嚴,均係金門珠浦許氏開浯始祖50郎(忠輔)後裔。「金門縣志,人民志」載:許忠輔於元成宗元貞2年(1296)自漳州丹詔(詔安)遷浯,傳至四世分六房,長房深井頭,二房東厝房,三房大前廳,四房小前廳,五房後翰房(後巷房),六房西宅房。許面遠係深井頭十二世祖,許爾嚴係西宅房十三世祖。兩人相繼於天啟年間,因避海寇之犯,由珠浦遷入許家。按許忠輔自丹詔來為陳姓贅婿,遂居塗山(今後浦),其族蕃衍滋大,至明嘉靖間,丁口達四指千餘,時為防範倭寇焚掠,舉族構築後浦堡,倭寇屢攻不下,一方賴以安堵。
-
據許嘉立「澎湖縣
許家村許氏族譜」載:許氏,炎帝神龍氏之後,望出高陽、汝南。始祖出自光州固始縣,至唐末曰愛者,官居左侍御,鎮守避難,入泉州晉江,地號瑤林,分派漳州、金門、南安,後遷徙入澎。今
湖西鄉許家村、
潭邊村、
中西村、
菓葉村、
龍門村、
湖東村、
白坑村、
南寮村、
北寮村許姓皆珠浦一族。
-
珠浦許氏一族,明末清初遷徙來澎者,十有四五,去珠猶思還浦,繼焉萍踪,遂成梓邦。於是族長老會議,即就
龍門港鄉,武弁鄰舍,設廟祭祀珠浦先祖,後以湫隘,雜於囂塵,乃卜遷
菓葉村內,始構堂而奠,然僅數椽而已,
乾隆26年(1761)恢宏舊制,新廟構成。昔時,歲時祭祀,澎島聚落,諸許姓族人必前往
菓葉祖廟祭祀,當時供豬有十四頭半,足見盛況。爾後,許家族人於
頂社、
下社分別卜構家廟,不再殺豬前往
菓葉祭祀,僅由輪值族人送供雞一隻祭拜。
-
文章來源、作者|蔡光庭老師
-
許家村居民都源自金門後浦五十郎公派下,分屬於兩個房派。
頂社源自長房-深井頭,開基祖-面遠公(金門後浦許氏第十二世),約於明天啟年間移居
港仔尾。
下社為六房-西宅房,開基祖-爾嚴公之妻-陳氏(金門後浦許氏第十三世)則約於明崇禎年間帶其子而廣、而基渡海來澎湖,遷居許家。而廣有兩子分別為許海、許瑞,而基有三子分別為許山、許田、許地,其中許山早亡。而廣傳下來的許海、許瑞這一支系分得祖厝以東的土地,成為今日
許家村的東甲;許田這一支系,分得祖厝中間兩側的土地,傳下來的成為今日的中甲;許地分得祖厝以西的土地,傳下來的支系成為今日的西甲。其中以中甲人丁最為旺盛,西甲最為單薄,目前在村內只剩四戶人家。中甲得意祖這一支系的宗親曾經擁有自己的祭祀公田,作為祭祀得意祖的祭祀費用,光復後土地重新登記而成為私人所有。
頂社則因人口數較少而無甲頭的區別。兩個宗支開基祖的祖厝,現在則為宗祠、家廟的所在地。
下社的宗祠稱為「祖厝」,廳堂內供奉的祖牌中間為陳氏及其兩子而基、而廣,左右兩側分別為15代及16代先祖。最右側祭祀土地公,最左側有另一塊祖牌,是一位出贅
安宅的許氏宗親死後無人祭祀,因而將其祖牌迎回宗祠供奉,延續其「香火」。
頂社的宗祠為「許氏家廟」,
頂社雖然沒有「甲」的區分,不過還是可以分為東邊與西邊兩個嗣系群。
-
宗族的祭祀活動
-
宗族的祭祀活動,一般而言都在宗祠內舉行。
許家村頂社宗祠興建於
民國廿年,
民國七十二年重修大門刻有「高德憑依支衍派陽明煥彩藻流芳」的對聯,橫批「高陽衍派」。
頂社的深井頭房雖然只剩十幾戶,每年乃在開基祖的忌日,農曆十二月十五日祭祖及吃冬。
-
許家村下社的宗祠稱為「祖厝」,是西宅房開基祖的所在地,
民國六十年與
真靈殿一同整修重建,六十二年完工。大門的對聯是
開澎進士-
蔡廷蘭進士所贈予的詩句,橫批「南村取足」,對聯「地勢延東瀛之勝家聲溯泰島而遙」。目前
下社西宅房每年在農曆的十一月十二日,陳氏的忌日都會舉行祭祖及吃冬。
-
許家頂社深井頭與
下社西宅房的宗族活動具體表現在祭祖與吃冬的活動上。日本統治時期,並未制止宗族祭祀活動的發展。光復初期,宗祠雖一渡淪為撤台的國軍的住所,然而,祭祖的活動也未嘗中斷。
-
以
下社西宅房為例:西宅房每年分
清明、
七月半、
冬至、和
除夕四季祭祖。
冬至的祭祖可分為兩部分,一組為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二日祭祀開基祖-陳氏,稱為「小宗」,由輪值的四位頭家負責;另一組為每年
冬至之日至果葉認祖祭祀金門五十郎公,稱為「大宗」,由另外四位頭家擔任。每一位頭家一生之中,會輪到二次大宗、二次小宗,輪值的紀錄都會記載於大宗與小宗的丁冊內。
-
澎湖的許氏自金門移居澎湖之初,每年
冬至尚返鄉祭祖。然而,金門、澎湖一海之隔,交通總有不便之處,冬季航行於波濤險惡的台灣海峽甚至於有生命的危險。
乾隆二十七年(1762),果葉許氏家廟落成後,遂成為全澎湖許氏宗親的祭祀中心。參與聯合祭祀金門五十郎公的許氏宗親,幾乎涵蓋當時澎湖各地的許姓。<珠浦許氏
後寮家廟重建碑記>記載:
-
…自吾 先祖卜居斯地後,每年
冬至之日,必僱船前往金門祭祖,至
日據時代,猶未間斷。後改為會合全澎宗親聚集,在
菓葉祖廟隆重舉行祭祖大典。
道光廿五年,因各地宗親蕃衍日眾,且路鄉途遙遠交通不便,跋涉備極艱困,遂改各地宗親自行祭祀,吾寮山亦自是年起,分大祖、私祖於每年
冬至一日及二日前輪流祭祀,並由輪由祭主邀全體族親聚餐,延續至今已歷一百三十餘年,從未間斷。所大祖者,乃由各房聯合祭祀始祖五十郎公,私祖者乃各房自行祭祀開基祖而言,
民國六十一年,東厝房啟謙公派下二房,怡謀族親,有鑒於祭祖無一固定處所,乃自動撥出其故居作為祖祠,同年
冬至,將始祖五十郎公暨各房開基祖神主集中奉祀。…
-
從以上這段碑文,我們可以知道澎湖許姓宗親移居澎湖後,依然在
冬至日回金門祭祀五十郎公。
菓葉許氏家廟建立後,遂成為許氏的祭祀中心。後來,各地的許姓宗親「繁衍日眾」,而產生大祖(大宗)與私祖(小宗)之別,再加上交通不便,
後寮在
道光25年(1845)以後就不再參予
菓葉村的祭典。
七美鄉的許氏宗親,
日據時代為了參予祭祀活動而遭風遇難後,從此就不來了。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遷,參予果葉祭祖的許氏宗親越來越少,大多數許姓宗親只在族內舉行祭祀開基祖的活動。祭祀活動便逐漸的分化,現在只剩
許家村、
北寮村兩個村的許姓宗親,每年按往例到
菓葉舉行聯合祭祀金門後浦五十郎公的活動。
-
文字來源|許玉河老師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