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港仔尾許姓

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同義詞彙|許家村許姓
-
港仔尾社」由單一姓氏許姓組成。其開基始祖有兩位:其一「深井頭」始祖許面遠;其二「西宅房」始祖許爾嚴。兩支系分別於天啟、崇禎年間自金門珠浦遷來。
-
社內區分為「頂寮」、「下寮」、「頂厝」3個區域。昭和時期共有三合院55間;其中深井頭24間,居頂寮;西宅房31間,29間居下寮,2間居頂厝
-
其一深井頭:始祖許面遠:許保富深井頭許氏宗祠重建記>載:「本祠據《金門許氏族譜》⋯許氏為澎湖全縣第二大族,係是明朝萬曆、天啟年間金門始祖五十郎忠輔公之裔孫。港子尾原始祖深井頭十二世祖許面遠、始祖妣盧氏⋯。」
-
港仔尾深井頭許氏開基祖牌內文載:「始祖許面遠,生卒年無可考;2世祖許文逸,生於天啟6年,卒於永曆26年1626-1672)。」由此祖牌內文,推知許面遠約生於萬曆中期,天啟年間遷徙來澎。
-
昭和時期深井頭許氏有三合院24間,聚居頂寮,今港子尾1-7、9-25號。已故旅日企業家許倉頡,即係港仔尾深井頭12世裔孫;現任職澎湖老人之家,曽擔任望安鄉公所祕書的許正毅,係許家村深井頭13世裔孫。
-
其二西宅房:始祖許爾嚴:許玉河<許家下社西宅房祖厝整建落成碑誌>載:「⋯崇禎年間海氛未靖,賊寇屠戮東南沿海,吾先祖西宅房十三世爾嚴公協其妻陳氏攜其子而廣,而基自金門,詠渡洪流,卜居港子尾(許家)。⋯」按港仔尾西宅房開基祖牌內文並未載始祖許爾嚴生卒年。
-
考許爾嚴與其妻陳氏,約於明崇禎年間與其子而廣、而基渡海來澎湖,遷居許家。而廣有兩子分別為許海、許瑞,而基有三子分別為許山、許田、許地。其中許山早亡,而廣傳下來的許海、許瑞這一支系成為今日許家村下社的東甲;許田這一支系傳下來的為中甲,許地傳下來的支系為西甲頂社則因人口數較少而無甲頭的區別。
-
據傳許家村下社第十七代子孫(入澎第五代)於嘉慶年間經營台廈海上貿易致富,最盛時期曾擁有龜仔船十三艘,並且建造了十三間大厝,俗稱「頂厝」。後因遭風,船隊多數被毀,因而舉家遷往鹿港,今日頂厝只餘片瓦殘跡。按:國民政府來台當時頂厝只餘三合院2間,分別為港仔尾57、58號,其中57號為省議員許素葉祖厝、58號為國小校長許順德祖厝,惟今58號屋已坍塌。
-
昭和時期西宅房許氏有三合院31間,其中29間居下寮(港子尾26-40、42-46、48-56號)、2間居頂厝港子尾57、58號)。
-
日本時代馬公大井頭街成立怡發商行的富商許建發和在港仔尾經營花生豆籸事業的許慷慨兄弟,係西宅房9世裔孫;曽受教於潭邊歐仲侯、沙港陳梅峰兩位碩儒,已故私塾漢文教師許寶富,係11世;現任教於隘門國小的許玉河主任,則係13世。
-
楊緒賢《台灣區姓氏堂號考.一百大姓考略.許姓》載:「許氏出自姜姓,《姓纂》載炎常神農氏生於姜水,以姜為姓。裔孫伯夷佐帝堯為典禮之官,使掌四岳為諸侯伯,號太岳。周武王封其裔孫文叔於許(故城今河南許昌),以為太岳之嗣。至元公吉為楚所滅,遷於容城,子孫分散以國為氏。許氏發祥於今河南,戰國初為楚所滅,子孫自容城遷居冀州高陽(在今河北)北新城縣都是鄉樂善里,其後傳衍各地,以高陽高號。明清二代許氏族人渡海來臺者,以福建泉州為最眾,澎湖許氏俱出自金門五十郎公派下。」
-
《金門縣志.人民志》載:「許氏炎帝神農氏之後,望出高陽、汝南。浯之許姓,係宋末自丹詔(今詔安)遷來,故名初居之村曰丹詔(後訛音為山竈),後分數系,其中後浦許,宋末許五十郎名忠輔者自丹詔來為陳姓贅婿,遂居塗山(今後浦);其族蕃衍滋大,至明嘉靖間丁口達四千餘指,時為防備倭寇焚掠,舉族構築後浦堡,倭寇屢攻不下,一方賴以安堵。」
-
許嘉立《金門縣許氏大宗族譜》載:「珠浦許氏始祖出自光州固始縣,至唐末曰愛者官宦左侍御,鎮守避難入晉江泉州,地號瑤林,分派漳州、金門、南安,後遷徙入澎。珠浦許氏開浯始祖許忠輔(50郎),於元成宗元貞2年(1296)自漳州丹詔(詔安)遷浯;傳至四世分六房,長房深井頭,二房東厝房,三房大前廳,四房小前廳,五房後翰房,六房西宅房。」
-
菓葉17世許有聲<増建澎湖家廟小引>載:「珠浦許氏一族,明末清初遷徙來澎者,十有四、五,去珠猶思還浦,繼焉萍跡,遂成梓邦。於是族長老會議,即就龍門港都,武弁鄰舍,設廟祭祀珠浦先祖,後以湫隘,雜於囂塵,乃卜遷菓葉村內,始構堂而奠,然僅數椽而已,乾隆26年(1761)恢宏舊制,新廟構成。」
-
而據菓葉村民口傳:昔時歲末冬至祭祀,澎島各村落許氏族人必前往菓葉祖廟祭祖,當時供豬有十四頭半,足見盛況。爾後,港仔尾許氏族人於頂社下社分別卜構家廟,雖不再殺豬前往祭祀,仍愛其禮,由輪值族人送供雞一隻祭拜。惟此一禮俗不知今尚存否?
-
總結港仔尾社由單一許姓組成。昔時半農半漁為生,自咸豐年間始由族人許賀,自高雄引進石灰業,全盛時有石灰窯數座。昭和時期全社共有三合院55間,與湖東潭邊青螺諸社同屬小型聚落。
-
聚落拓墾始於天啟年間,係澎島較早開發的村落,開發歷史迄今約400年。
-
致謝
-
資料來源:許玉河、高啟進老師
-
許家村居民都源自金門後浦五十郎公派下,分屬於兩個房派。頂社源自長房-深井頭,開基祖-面遠公(金門後浦許氏第十二世),約於明天啟年間移居港仔尾下社為六房-西宅房,開基祖-爾嚴公之妻-陳氏(金門後浦許氏第十三世)則約於明崇禎年間帶其子而廣、而基渡海來澎湖,遷居許家。而廣有兩子分別為許海、許瑞,而基有三子分別為許山、許田、許地,其中許山早亡。而廣傳下來的許海、許瑞這一支系分得祖厝以東的土地,成為今日許家村的東甲;許田這一支系,分得祖厝中間兩側的土地,傳下來的成為今日的中甲;許地分得祖厝以西的土地,傳下來的支系成為今日的西甲。其中以中甲人丁最為旺盛,西甲最為單薄,目前在村內只剩四戶人家。中甲得意祖這一支系的宗親曾經擁有自己的祭祀公田,作為祭祀得意祖的祭祀費用,光復後土地重新登記而成為私人所有。頂社則因人口數較少而無甲頭的區別。兩個宗支開基祖的祖厝,現在則為宗祠、家廟的所在地。下社的宗祠稱為「祖厝」,廳堂內供奉的祖牌中間為陳氏及其兩子而基、而廣,左右兩側分別為15代及16代先祖。最右側祭祀土地公,最左側有另一塊祖牌,是一位出贅安宅的許氏宗親死後無人祭祀,因而將其祖牌迎回宗祠供奉,延續其「香火」。頂社的宗祠為「許氏家廟」,頂社雖然沒有「甲」的區分,不過還是可以分為東邊與西邊兩個嗣系群。
-
宗族的祭祀活動
-
宗族的祭祀活動,一般而言都在宗祠內舉行。許家村頂社宗祠興建於民國廿年民國七十二年重修大門刻有「高德憑依支衍派陽明煥彩藻流芳」的對聯,橫批「高陽衍派」。頂社的深井頭房雖然只剩十幾戶,每年乃在開基祖的忌日,農曆十二月十五日祭祖及吃冬。
-
許家村下社的宗祠稱為「祖厝」,是西宅房開基祖的所在地,民國六十年真靈殿一同整修重建,六十二年完工。大門的對聯是開澎進士蔡廷蘭進士所贈予的詩句,橫批「南村取足」,對聯「地勢延東瀛之勝家聲溯泰島而遙」。目前下社西宅房每年在農曆的十一月十二日,陳氏的忌日都會舉行祭祖及吃冬。
-
許家頂社深井頭與下社西宅房的宗族活動具體表現在祭祖與吃冬的活動上。日本統治時期,並未制止宗族祭祀活動的發展。光復初期,宗祠雖一渡淪為撤台的國軍的住所,然而,祭祖的活動也未嘗中斷。
-
下社西宅房為例:西宅房每年分清明七月半冬至、和除夕四季祭祖。冬至的祭祖可分為兩部分,一組為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二日祭祀開基祖-陳氏,稱為「小宗」,由輪值的四位頭家負責;另一組為每年冬至之日至果葉認祖祭祀金門五十郎公,稱為「大宗」,由另外四位頭家擔任。每一位頭家一生之中,會輪到二次大宗、二次小宗,輪值的紀錄都會記載於大宗與小宗的丁冊內。
-
澎湖的許氏自金門移居澎湖之初,每年冬至尚返鄉祭祖。然而,金門、澎湖一海之隔,交通總有不便之處,冬季航行於波濤險惡的台灣海峽甚至於有生命的危險。乾隆二十七年(1762),果葉許氏家廟落成後,遂成為全澎湖許氏宗親的祭祀中心。參與聯合祭祀金門五十郎公的許氏宗親,幾乎涵蓋當時澎湖各地的許姓。<珠浦許氏後寮家廟重建碑記>記載:
-
…自吾先祖卜居斯地後,每年冬至之日,必僱船前往金門祭祖,至日據時代,猶未間斷。後改為會合全澎宗親聚集,在菓葉祖廟隆重舉行祭祖大典。道光廿五年,因各地宗親蕃衍日眾,且路鄉途遙遠交通不便,跋涉備極艱困,遂改各地宗親自行祭祀,吾寮山亦自是年起,分大祖、私祖於每年冬至一日及二日前輪流祭祀,並由輪由祭主邀全體族親聚餐,延續至今已歷一百三十餘年,從未間斷。所大祖者,乃由各房聯合祭祀始祖五十郎公,私祖者乃各房自行祭祀開基祖而言,民國六十一年,東厝房啟謙公派下二房,怡謀族親,有鑒於祭祖無一固定處所,乃自動撥出其故居作為祖祠,同年冬至,將始祖五十郎公暨各房開基祖神主集中奉祀。…
-
從以上這段碑文,我們可以知道澎湖許姓宗親移居澎湖後,依然在冬至日回金門祭祀五十郎公。菓葉許氏家廟建立後,遂成為許氏的祭祀中心。後來,各地的許姓宗親「繁衍日眾」,而產生大祖(大宗)與私祖(小宗)之別,再加上交通不便,後寮道光25年(1845)以後就不再參予菓葉村的祭典。七美鄉的許氏宗親,日據時代為了參予祭祀活動而遭風遇難後,從此就不來了。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遷,參予果葉祭祖的許氏宗親越來越少,大多數許姓宗親只在族內舉行祭祀開基祖的活動。祭祀活動便逐漸的分化,現在只剩許家村北寮村兩個村的許姓宗親,每年按往例到菓葉舉行聯合祭祀金門後浦五十郎公的活動。
-
文字來源|許玉河老師
-
同宗共井:許家村許氏宗族的組織與祭祀
-
許家村居民都源自金門後浦五十郎公派下,分屬於兩個房派。頂社源自長房-深井頭,開基祖-面遠公(金門後浦許氏第十二世),約於明天啟年間移居港仔尾下社為六房-西宅房,開基祖-爾嚴公與其妻-陳氏(金門後浦許氏第十三世)則約於明崇禎年間帶其子而廣、而基渡海來澎湖,遷居許家。而廣有兩子分別為許海、許瑞,而基有三子分別為許山、許田、許地,其中許山早亡。許田這一支系,分得祖厝中間兩側的土地,傳下來的成為今日的中甲;而廣傳下來的許海、許瑞這一支系分得祖厝以東的土地,成為今日許家村的東甲;許地分得祖厝以西的土地,傳下來的支系成為今日的西甲頂社雖然沒有「甲」的區分,不過還是可以分為東邊與西邊兩個嗣系群。兩個宗支開基祖的祖厝,現在則為宗祠、家廟的所在地。
-
(一)宗族成員-男孫、新丁、頭家、鄉老、老丁
-
許家村西宅房的宗族組織由四種身分的人員所組成,分別為男孫、新丁、頭家和老丁(鄉老)。新生的男孩,在西宅房中統稱為男孫。冬至祭祖時,該年新生兒的父親或祖父會到祖厝或家廟上香,祭告祖先。然後向該年執帳的先生登記,並包一個紅包給公司稱為「報男孫」。報男孫時,父親與新生兒的名子都會登記在帳簿裡。每一個世代有每一個世代的「字芸」,用以區別輩分,詢問字芸以明倫序,成為筆者田野中常見的現象。傳自金門珠浦許氏宗族一脈使用的字芸如下:
-
始祖東西菊坪元與宗束璋時惟從子際啟伯源克公允侯嘉乃丕績燕翼貽謀敬銘其德
-
男孩長大以後,年滿16歲即算成年,稱為「新丁」。換句話說,已有參與聚餐-吃冬(吃祖)的權利。新丁在該年冬至祭祖時,也要繳交一個紅包來「報新丁」,執帳者便在這一年,將他的名字排入吃祖的席位之中。新丁要參予吃祖的活動,必須每年於農曆11月12日前呈報並繳交吃冬的費用(100元至200元),方可參加。一位終身未婚的男性,就算其年齡再大,他永遠只是新丁,要參予宗族的吃冬的活動不僅要年年呈報繳費,而且它是沒有權利,也沒有義務舉辦吃冬活動的。未滿16歲的男丁,想要參與吃冬的活動,必須有某位族中頭家或長輩不克出席,經由宗親告知家人後,始可頂替參加。這也是許多西宅房孩童,冬至前後最期盼的一件事
-
男子結婚以後,其身分地位又再次改變,結婚以後,他正式成為宗族的一員,稱為「頭家」。男子結婚當年,他便需要向執帳者「報新婚」,等候輪值祭祖作頭家,也開始承擔舉辦吃冬的責任。輪值作頭家是身分與地位的象徵,表示以他為頂點新的一房已正式產生。頭家年滿50歲以上,則稱為鄉老(老大),鄉老為參予宗族內部決議的主要人物。從現存的許家祭祀帳冊裡可以看出,歷年年來重要的宗族祭祀活動改革,都是由鄉老冬至祭祖之日提議,並付諸實行。年滿70歲以上則稱為「老丁」,在該年吃冬之日會獲得一個紅包祝福(100元)。90歲以上,則可獲贈一錢的金牌一面,以賀耈壽。許明祿先生,就曾多次獲得一錢金牌的祝福。
-
(二)宗族的祭祀活動
-
宗族的祭祀活動,一般而言都在宗祠內舉行。許家村頂社宗祠興建於昭和6年(1931)民國七十二年重修大門刻有「高德憑依支衍派陽明煥彩藻流芳」的對聯,橫批「高陽衍派」。頂社深井頭房雖然只剩十幾戶,每年乃在開基祖的忌日,農曆十二月十五日祭祖及吃冬。
-
下社西宅房的宗祠稱為「祖厝」,是開基祖的所在地,民國60年(1971)真靈殿一同整修重建,62年(1973)完工。大門的對聯是開澎進士蔡廷蘭進士所贈予的詩句,橫批「南村取足」,對聯「地勢延東瀛之勝家聲溯泰島而遙」。目前下社西宅房每年在農曆的11月12日,陳氏的忌日都會舉行祭祖及吃冬。
-
許家頂社深井頭與下社西宅房的宗族活動,主要表現在祭祖與吃冬的活動。日本統治時期,並未制止宗族祭祀活動的發展。二次戰後初期,宗祠雖一渡淪為撤台的國軍的營舍,祭祖的活動也未嘗中斷,以輪祖牌的方式由值年頭家迎請回家奉祀。
-
下社西宅房為例:西宅房每年分清明七月半冬至、和除夕四季祭祖。冬至的祭祖可分為兩部分,一組為每年農曆11月12日祭祀開基祖-陳氏與歷代先祖,稱為「小宗」,由輪值的四位頭家負責;另一組為每年冬至之日至菓葉祭祀金門珠浦五十郎公,稱為「大宗」,由另外四位頭家擔任。每一位頭家一生之中,會輪到二次大宗、二次小宗,輪值的紀錄都會記載於丁冊的帳簿內。
-
從許氏故老的口傳歷史,許氏族人自金門移居澎湖之初,每年冬至尚返故鄉金門祭祖。然而,金門、澎湖一海之隔,交通總有不便之處,冬季航行於波濤險惡的台灣海峽甚至於有生命的危險。乾隆27年(1762)菓葉許氏家廟落成後,遂成為全澎湖許氏宗親的祭祀中心。參與聯合祭祀金門五十郎公的許氏宗親,幾乎涵蓋當時澎湖各地的許姓。<珠浦許氏後寮家廟重建碑記>記載:
-
…自吾先祖卜居斯地後,每年冬至之日,必僱船前往金門祭祖,至日據時代,猶未間斷。後改為會合全澎宗親聚集,在菓葉祖廟隆重舉行祭祖大典。道光廿五年,因各地宗親蕃衍日眾,且路鄉途遙遠交通不便,跋涉備極艱困,遂改各地宗親自行祭祀,吾寮山亦自是年起,分大祖、私祖於每年冬至一日及二日前輪流祭祀,並由輪由祭主邀全體族親聚餐,延續至今已歷一百三十餘年,從未間斷。所大祖者,乃由各房聯合祭祀
-
始祖五十郎公,私祖者乃各房自行祭祀開基祖而言,民國六十一年,東厝房啟謙公派下二房,怡謀族親,有鑒於祭祖無一固定處所,乃自動撥出其故居作為祖祠,同年冬至,將
-
始祖五十郎公暨各房開基祖神主集中奉祀。…
-
從以上這段碑文,我們可以知道澎湖許姓宗親移居澎湖後,依然在冬至日回金門祭祀五十郎公。菓葉許氏家廟建立後,遂成為許氏的祭祀中心。後來,各地的許姓宗親「繁衍日眾」,而產生大宗(大祖)與小宗(私祖)之別,再加上交通不便,後寮道光25年(1845)以後就不再參予菓葉的祭典。大嶼七美)的許氏宗親,日治時代為了參與祭祀活動而遭風遇難後,從此就不來了。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遷,參予菓葉祭祖的許氏宗親越來越少,大多數許姓宗親只在族內舉行祭祀開基祖的活動。祭祀活動便逐漸的分化,逐漸地只剩許家西宅房與深井頭、北寮兩個村的許姓宗親,每年按往例到菓葉舉行聯合祭祀金門後浦五十郎公的活動。筆者於88年結婚,89年冬至輪值大宗的頭家,代表許家村下社西宅房到菓葉參與祭祖活動,菓葉的祭祖依古禮祀筵-軟筵儀式進行,場面隆重莊嚴,從上午9時到下午3時甫結束。然而,許家村在參與民國98年(2009)菓葉祭祖後,也退出了祭祀行列。
-
(三)宗族經費的籌措
-
民國40年(辛卯)起所紀錄的帳簿顯示,許家下社西宅房祭祀小宗和大宗的費用係來自於報男孫、新丁,新婚和老丁所繳交的費用。報男孫、新丁、新婚者所交的費用,每一年都有規定,但是歷年皆視情況由冬至當日的鄉老會議公議調整,以報男孫為例:從民國40年辛卯(1951)的2元,民國52年癸卯(1963)調為10元,民國62年(1973)為20元,自民國72年癸亥(1983)起,不輪是報男孫、新丁或新婚者,一率收100元。此外,祖厝的廣場也曾租給宗親曬海菜並收取「庭租」。這些收入,都用來補貼該年頭家的祭品費,若有餘額則購置帳簿或祖牌、神像等修護之雜費等。
-
西宅房為求長遠之計,民國78年(1989)冬,出席吃冬活動的許氏宗親許文行建議成立-【許家西宅房(第六房)宗親祭祀聚餐聯誼委員會】,獲得與會宗親的同意,從此祭祀費用的籌措有了重大的轉折。從民國79年(1990)起,申報新婚者應繳納聯誼餐款12,000元,可一次繳納或分兩年繳納完畢。民國78(1989)年以前尚未辦理祭祀吃冬的人,繳納聚餐費款每次以新台幣5,000元計算。民國78(1989)年以前結婚,尚未申報者,皆繳納新台幣20,000元。從該年起到今年止(89年)該會的基金規模迅速增長至1,000,000元左右。報男孫者不但不用繳錢,委員會還會包200元的紅包以示鼓勵與祝福。至於新丁要參加吃冬活動還是要繳交100元-200元。至於老丁所繳的費用,主要以吃冬的酒錢為主,爾後也取消了,以示對鄉老的尊重。
-
「吃冬」的活動在民國62年(1973)以前,是在當年擔任大宗和小宗的頭家家裡舉行。四位頭家每一位負責兩桌,共八桌。參與吃冬的人員為頭家、鄉老和新丁,全由男性組成。人員的分配,則按參與吃冬名單的順序分派到頭家家裡。不克參加吃冬的鄉老,通常委由親人事先告知執帳者,祭祖當日可領取半斤的豬肉。民國79年(1990)起改為包紅包50元給未參加的老丁。老丁也可將其吃冬的權利,讓給親族中未成年的男孩代表參加。頭家雖可轉讓吃冬的權利,不過不管其參加與否,都不能領取豬肉。
-
民國62年(1973)西宅房的祖厝重新整修之後,在頭家許文壹提議下,吃冬的活動改到祖厝內統一舉行,以聚合族人的向心力和增加彼此之間的交流。民國79年(1990)以前,吃冬的活動每年舉行兩次,分別為農曆11月12日和冬至日。每一位頭家一生中要舉辦四次吃冬的活動,這對經濟上較為困難的宗親而言,是一項沉重的負擔。為了減輕輪值頭家的經濟負擔,歷年來皆透過鄉老會議,調整頭家所負擔的費用,並記錄在歷年來帳冊內。鄉老會議由七位鄉老組成,中甲三位、東甲與西甲各兩位。例如:民國42年癸巳(1953)
-
眾議預定,明年(1954)若有殺豬祭祖者,即貼壹佰肆十元,無則依舊。
-
民國48年(己亥):
-
1定自庚子年起(1960)津貼費重新修整為公司負責全稅,升即升,降級降,不論稅率若干元。
-
2.每值年頭家如經作四值年者,不論如何不再有五值年長老頭家之輪值。
-
3.如祭祖日無宰豚者,暨不予津貼。
-
民國51年(壬寅):
-
一.公司負全稅:
-
1.老丁一立繳納酒錢(折合稅率佰分之五十)。
-
2.新丁負稅率佰分之五十。
-
3.新婚男孫呈報費每人拾元。
-
4.值帳者酬勞改一次二台斤豬肉。
-
豬隻之所以成為討論的重心,除了經濟因素的考量之外,「豬」代表了對祖先的虔敬與對宗族的認同。每年冬至,「大宗」的頭家赴果葉祭祖必須抬一隻豬,一隻豬即代表一個獨立的宗支;而輪到開基祖忌日的「小宗」,殺豬祭拜祖先也會得到宗親的肯定。不論是大宗、小宗,祭祀後的豬隻,一部份成為餐桌上的佳餚,一部份則要分給村中年滿70歲以上的長輩,表示對他們的尊敬。頗有孟子之義:「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
民國79年(1990)成立聚餐聯誼委員會之後,冬至日吃冬取消,只保留農曆11月12日的吃冬活動。祭祖用的豬隻不分大宗、小宗,一律取消,改用「雞」取代,並從該年起,改採會員制繳納會費方式,籌措宗族組織所需的經費,吃冬由一年兩次改為一年一次,一般人的負擔不僅減輕許多,辦理宗族活動所需的經費也比以往充裕。
-
許家西宅房為了適應現代化的衝擊,在祭祀活動上,昔日吃冬的活動是在每年輪值的頭家的家裡分別舉行。民國60年代才改在祖厝內統一舉辦。其次,祭祖的「豬隻」改為「五牲」,以「豬」為祭祀儀禮的傳統徹底改變。西宅房成立<許家西房宅宗親祭祀聚餐委員會>,讓原本七十歲以上可分得的豬肉,改為五十歲即可領取,爾後並以代金取代豬肉的贈與。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也享有更多的福利。報男孫、報新婚原本要繳給公司的紅包,反過來由公司發給,這種種措施,都是因應現代社會所做的調整,要藉此鞏固傳統的宗族組織使其能繼續維持下去。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17-10-20。知識更新|2024-06-24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