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甲頭與鄉老

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清代至遲在乾隆中葉即已在澎湖建立澳甲制,每一澳有一澳甲,其下每十家編為一甲,「凡甲內一家有犯不舉報,十家連坐⋯⋯十家之人,尤要敦睦:患難相恤、有無相通;教訓子弟,毋作非為,各安生業,毋好閒遊手」。至清末澎湖澳甲的職責由治安轉為錢糧,「每澳各設澳甲數人以徵收錢糧。或一社一人,或一社數人。若南寮一社四姓,則設澳甲四人以分理之」。
-
雖然我們無法確定澳甲制度何時轉化成各村里公廟管理組織的基礎,以目前此一體系的穩定運作來看,應該已有超過百年的磨合調整歷史。通常的情況是每一村里之下依人口的數量分出數個甲,各甲可依方位命名,例如:菓葉村分出東北甲、西南甲、西甲、西北甲、東南甲、中寮甲等六個甲;可依該甲的主要姓氏命名,例如:潭邊村的許甲、歐甲、陳甲、趙甲;甚至簡單的以數字命名,例如:湖西村的一甲、二甲、三甲、四甲。也有不以甲為名,但是實際的意義與甲相同,例如:澎南區鐵線里下分上、中、下三柱,五德里下分頂寮、下寮、山邊三單位;馬公市東甲北極殿轄域分出頂、中、下三芸,火燒坪靈光殿下分路東、路西、下社3單位;單姓村的西嶼鄉二崁村之下分一房、二房、三房、四房。
-
分出的甲頭即是分擔公廟祭儀或其他公眾事務的權利義務單位,各甲頭也按固定的人數推出每年的輪值「鄉老」、「頭家」,以做為村廟(俗稱「公司」)的決策者及執行者,例如:鄉老決定今年做醮時丁口錢的數額後,頭家即以甲頭為單位,分頭挨家挨戶去催收;廟中有祭儀時鄉老及頭家即代表各甲頭參拜。
-
鄉老及頭家的資格、職務各村里都有不同,大體上是以50歲為界線;例如湖西鄉菓葉村是已婚的男丁年滿50歲者擔任鄉老,以甲為單位,每甲1人,每人輪職兩月,負責擔任初一、十五犒軍的主祭,並負責管理村廟的收支帳目;50歲以下的已婚男丁,按照結婚日期之順序,每年有24人輪值,負責村廟內12位神明壽誕的祭祀事宜。但是鼎灣村除年齡之外,又規定必須有女出嫁或有子娶媳者方能當鄉老。澎南區人口眾多的山水里,分成中、西、前三甲,甲下再分柱,例如西甲分出佛公、水仙王、李王、太子爺等四柱,鄉老每年每甲1位,從各甲頭已婚、年齡最長者開始輪起,又稱「值年老大」,處理公廟內做醮、犒軍、繞境及與他村公廟的交陪等事務;頭家則是男子自30歲開始輪值,每人一生僅須擔任一次,每年各甲下的各柱選出1至2位頭家,接受鄉老的差遣及在其柱內收取丁口錢。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十三)|宗教志》
-
甲頭組織是一種相當具有歷史的社群組織,現今澎南地區的各社里大都是以村廟(公廟)為中心,再依其地理方位,劃分成三到四個甲頭,通常同氏族的村民會聚居在同一個甲頭。如嵵裡里就以水仙宮為中心,區分成北甲、中甲、東甲,全村五分之四以上都姓陳,遍佈各甲頭。風櫃里溫王殿為中心,分成東甲、西甲、中甲,其中西甲以陳姓為主,中甲大多姓顏,東甲則有高、顏、蔡等氏族聚居。
-
也有些社里是依據聚落中的地理方位而區分甲頭的,如鎖港里的東甲、西甲、頂甲,東甲以翁姓、莊姓為主,西甲以吳姓、許姓為主。還有少數社里,雖沒有甲頭之稱,但仍有甲頭的實質意義,如五德里的三個小聚落,分別稱為頂寮、下寮、山邊,頂寮以姓吳為主,下寮及山邊則多姓歐陽鐵線里則稱為上柱、中柱、下柱。
-
甲頭組織與公廟的祭祀關係非常密切,通常公廟的公共事務或廟會活動都是由各甲推派代表,共同出錢出力來完成的。每個人所歸屬的甲頭,大都是由祖先所流傳下來的,也就是依據祖先早年落腳居住的地方來認定的,因此不論後代子孫搬到那裡住,只要他參與公廟內的廟務,就一定歸屬於原來的甲頭。
-
目前澎南區各里的公廟都設有「公司」或「委員會」等組織,來管理廟務,他們除了負責廟內的行政工作和財務外,同時也扮演著解決里內重大事件的角色,主導該社里重大的公共工程建設及公共財產,如廟宇修建、定置網出租等漁業合作事宜。
-
「公司」也稱為鄉老會,是一種常設性的社群組織,大都由鄉老、頭家、廟祝及福官頭(又稱「桌頭」)、小法、乩童等神職人員所組成。
-
公廟所設置的法定「管理委員會」也大多是常設性的組織,組成成員則包括正董、副董、主任委員、委員、會計、出納及神職人員,原則上在每年的元宵節時改選。以山水里為例,山水里北極殿管理委員會是由每甲頭推選出五位委員,三甲一共十五位委員。再從十五位委員中推選出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財務組等。如果里中人數少,則多用輪流的方式或公推里中年齡長而賢者擔任,如五德里威靈宮管理委員會,就是公推年長者以輪流的方式,選出常務委員六人,每一年三人負責。有些非法定的的委員會則是因應宮廟重建、修建、迎王送王等重要事務,而臨時組成的任務性編組,像是這次(民國八十六年風櫃里為了因應溫王殿重建,便組成溫王殿重建管理委員會。
-
頭家及鄉老
-
公司的主事者一「鄉老」及「頭家」都必須具備一定的資格才能出任,而且還要經過推舉或擲筊請示神意。以五德為例,男孩一出生就要「入丁」,每年交丁口錢三佰元。滿二十歲後可以出任「頭家」,二十歲到五十歲的入丁者,每年依照入丁名冊的順序,選出二十名的頭家。頭家每年需交兩佰元的公廟香油錢,並分成五組分別在公廟五尊神明的聖誕日,輪流準備牲禮為神明祝壽。每年三月初三真武大帝誕辰祭祀後的下午,二十名頭家便在廟前集合,分成四組,抽鬮決定屬於公廟的五口石滬下一年的捕魚權及維修責任。
-
井垵里的男子年滿十八歲後,便須「入柱」(也稱為「入丁」),也就是去廟裡將名字登錄進祖先所流傳下來的「柱」籍裡。井垵共分為六柱,期通常都是居住在附近的親戚、好友自成一柱,並流傳給後代子孫。的六柱,前五柱以第一柱、第二柱相稱,最後一柱,則稱為「柱外」,大多是後來從別的社里搬遷過來的。每柱由一名入丁者出任頭家,再從六位頭家中抽籤選出一名「大頭家」,任期為一年,大頭家負責統籌傳達、記帳、出報表等工作,其中的三個小頭家需負責收取三甲的丁口錢,另外兩名小頭家則負責出公差、採買祭祀物品
-
烏崁里鐵線里的小頭家又稱為「雜差」,也是年滿二十歲的男了就可以輪流出任,每甲(鐵線里稱為每「柱」)各選兩名雜差,任期一年,負責收取口錢及輪流準備犒軍所需的祭品山水里的情況則是三十歲以上的男子,按照年齡大小輪流擔任小頭家,每人一輩子只輪一次。主要任務是聽從公廟的「老大」差遣,也負責在建醮過後收取人囗錢。小頭家的人數是以甲頭為單位,再依一甲分幾柱(一個神明為一柱)決定。如,西甲分為佛公柱、水仙王柱、李王柱、太子爺柱等四柱,一柱選一至二個小頭家。每年年底(農曆十月十五日以後)建醮前,由小頭家負責清查每戶的人口數,建醮結束後,再由小頭家負責向全村收取建醮不足的費用,稱為「人口錢」(不分男女),每人大約繳交八十到一百元。嶈裡則是由年滿十八歲的男子在「入丁」後,輪流出任頭家。
-
鄉老俗稱「老大」,一般是以年齡做為基本條件,也有以是否成年(已婚),或是家中是否有已婚的成年子女來認定資格的。例如:興仁里烏崁里井垵里嵵裡里鐵線里五德里都是年滿五十歲就可以被選為「老大」,每甲頭各選一名(興仁則是每甲推出兩名),以年紀較長者為優先,任期一年,每年的正月初九交接,年滿七十歲則升為「免事」,不需再輪流鄉老的職責。
-
井垵因為人口較少,「老大」如果輪到五十歲的都輪完了,就從七十歲以下的最長者再輪一次。多數長者都得擔任個兩次、三次,也是一年一任,在三月初三上帝公生日時交接。
-
山水里風櫃里則是以各甲頭年齡最大的已婚男性輪流擔任「鄉老」又稱之為「值年老大」,每甲頭各選一位,一年一任,山水是在每年的十二月二十日交接,風櫃則在正月初九交接
-
「鄉老」的主要職責是商議處理宮廟的歲時祭祀的經常性事務,像是公廟做醮、犒軍、遶境、祭祀與其他村廟公廟的交陪等,烏崁里的鄉老還要輪掌三個月的帳(烏崁里共分四甲頭,每甲一位鄉老)。「頭家」是公司的基層幹部,主要任務是協助鄉老處理村廟事務,並執行祭典的公共行政事務,如準備祭品牲禮、收取丁口錢等。公廟的清潔管理以及每日定時上香、奉茶則由廟祝負責。
-
多數的社里都會從眾「頭家」中,經由擲筊請示神意後,再推選出大頭家」,負責統籌開會事宜並統整會議結果。也有些社里是將「爐主」稱之為「大頭家」,但是爐主的主要工作是為千歲(客神)服務的,所以有千歲來此駐紮時,才需要有爐主。一般是當千歲迎來後,才選爐主,迎來了幾位千歲,就選幾位爐主,每位千歲都有專責的爐主。遴選的方式是有意願的男子來廟裡擲筊,擲聖杯最多的就當選為爐主,任期直到千歲送走(送王後)才結束,通常是一二十年。例如,山水現任的五府千歲是在民國七十六年來的,當年迎王時,有一百多人有意願來廟裡擲筊,最後以擲聖杯最多的五位,當選為五府千歲的爐主,這五位爐主到現在已任職十一年了。
-
井垵里侍奉千歲的仍稱為「頭家」,而且是一年一任。民國六十年六月十七日迎來井垵的王爺分別是梁、柯、石三千歲,凡社內十八歲到五十歲的入丁者,都有資格在每年的三月初三主公(真武大帝)生日這天,到廟裡擲茭,以每甲擲出最多聖杯的男丁,出任三位千歲的頭家,再依其聖杯數的多寡,分別擔任「會首」、「會副」「副會」、「協會」、「都會」、「贊會」,任期為一年。會首負責統籌,會副則準備祭拜三千歲的牲禮、禮品,副會、協會及都會負責收取人口錢,贊會則張羅祭祀時所需借用的物品這組頭家是專門為梁、柯、石三府三千歲服務的,送王後就不需要了,目前三千歲已在民國八十六年八月二十七日(農)起駕回鑾,這組頭家也就結束任務了。
-
文字來源|澎南區文化資源集錦
知識建檔|2017-11-07。知識更新|2018-12-08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