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長至節、冬至、冬節
-
「冬至日,謂之長至節,家皆以糯米粉做湯丸,宰雞煮肉,以祭祀家堂祖先。祭畢,闔家飲酒、食湯丸,以為添算,謂之團冬。是日,即古所云亞歲也;澎人彼此不賀冬,獨祭於其家而已。門扇粘一丸於其上,謂之『餉虛耗』云」。
-
澎湖人在冬至除搓圓子外,還有吃菜包(也有稱菜簡者)之俗。菜包與湯圓都是以糯米磨成的米粉漿搾乾做成,菜包分鹹、甜二種,前者包筍絲、肉絲、蝦米等等,後者則以炒過的
花生碾碎與砂糖相混為餡,將米粉壓平填入餡料後將邊對疊壓緊,成品的形狀是兩端尖突的橢圓,做好的菜包置於黃槿或高麗菜葉上放入蒸籠蒸熟。黃昏時即以圓仔一起祭拜神佛祖先。
-
有孩童的家庭會以做菜包剩餘的米粉捏成人偶、動物等形狀,與菜包一起蒸熟,做為兒童的玩物,手巧者可做各種動物或蔬果,以取悅孩童,冬至做的這類玩偶不論其形狀為何,一律稱為「
雞母狗仔」,玩膩後的玩偶可以變成孩童的點心。不過在
白沙鄉的離島
吉貝嶼、
鳥嶼以及
西嶼,
雞母狗仔卻是冬至祭拜神明必備的供品。
-
建有祖祠的宗族也在冬至日祭祖,通常祭祖後還有全族的聚餐,因餐費是由族中公產支付,故俗稱「呷祖」,因在冬至會餐,所以也稱「呷冬」。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十三)|宗教志》
-
冬至不反無祖
-
冬至的澎湖鄉間,大小林立的宗祠與民家,香煙裊裊。作為澎湖人冬季最重要的傳統節慶,故而「冬至不反無祖」。澎湖的冬至除了
菜繭與
雞母狗傳統食物之外。昔日,上有吃「羊肉續陽壽」的說法,羊的壽命很長,吃羊腸(陽長)可續壽。而服喪未畢的家庭則不做
雞母狗,以
雞母狗會咬傷死者,招來穢運。郝立群(
1906-
1977)先生於二次戰後初期任職
吉貝國校時,記錄當時
吉貝人冬至補冬是「家家烹龜以其能延年益壽也」,因為龜齡鶴壽之故,也是飲食文化的邏輯運作:
-
龜乃貴之徵,四靈名第一。
-
食之壽而康,且能愈腎疾。
-
啖盡眾龜奴,人人始安謐。
-
澎湖冬至祭祖,其儀禮更甚於
清明節。豬腳圈以紅紙象徵曰豚元、狀元及第,柔魚乾(kuann)又名春官(kuann),以乾借諭官。燕仔乾則代表赴宴,蓋燕通宴,以諭科舉及第蒙天子賜宴。此與清代澎湖祭祀蒼頡沮誦受聖人儀節之祭品,大同小異。
-
傳統的宗族組織,十六歲的男性則在冬至這一天「入祖」或稱為「報新丁」,並舉行聯誼聚餐。男孩長大以後,年滿十六歲即算成年,稱為,「新丁」。換句話說,已有參與聚餐吃冬的權利。新丁在該年冬至祭祖時,也要繳交一個紅包來「報新丁」,執帳者便在這一年將他的名字排入吃祖的席位之中。新丁要參予祭祀吃祖的活動,必須每年於農曆十一月十二日前呈報並繳交吃冬的費用,方可參加。一位終身未婚的男性,就算其年齡再大,他永遠只是新丁,要參予宗族的吃冬的活動不僅要年年呈報繳費,而且它是沒有權利舉辦吃冬活動的。男子
結婚以後,其身分地位又再次改變,
結婚以後,他正式成為宗族的一員,稱為「頭家」。男子
結婚當年,他便需要向執帳者「報新婚」,等候輪值祭祖作頭家,舉辦吃冬的活動。輪值作頭家是身分與地位的象徵,表示以他為頂點新的一房已正式產生。頭家年滿五十歲以上,則稱為
鄉老(老大),
鄉老為參予宗族內部決議的主要人物,隨著年齡的增長,經驗越豐富,其地位與意見愈形重要。
-
冬至祭祖聯誼聚餐,不僅在於吃冬補嘴空,更在於慎終追遠、敬宗收族。
-
作者|許玉河
-
冬至,
望安鄉鄉民皆稱「冬節」,各家搓圓仔,稱「冬節圓」,冬節圓仔都是用麵粉或用米磨成粉做成,有紅白兩種顏色,除了搓成湯圓外,還會做成各種家畜造型,稱「
雞母狗」,如雞、鴨、豬、牛、羊等。中午,先準備三碗紅圓仔、三牲及金紙來祭拜家神,同時準備一桌飯菜及幾碗圓仔來祭拜祖先,祈求祖先保佑人畜興旺。早年,還會將一兩粒圓仔,黏在門、窗、雞圈豬圈和牛圈等處,表示對一年來的平安與感謝,祈求來年一樣順利。
-
冬至,澎湖地區稱為「冬節」,是十分重要的民俗節日。過去每逢冬節日,家家戶戶都會為了過節而忙碌,當天有祭祖拜神等隆重活動,也有為祭拜而準備的應景過節食物,是小孩子們所期待的重要節日之一。
望安地區的冬節日,忙碌的情形並不亞於澎湖各地。
-
清
乾隆年間,澎湖通判
胡建偉所著的《
澎湖紀略》一書,指出冬至日稱為「長至節」,說:「家皆以糯米粉做湯丸,宰雞煮肉,以祭祀家堂祖先。祭畢,闔家飲酒、食湯丸,以為添算,謂之團冬。」顯然,糯米粉做湯丸,也就是後來用洗淨再加水泡過夜的糯米和蓬萊米,以石臼搗碎的「粹」所製成的湯圓。並說:「是日即古所云亞歲;澎人彼此不賀冬,獨祭於其家而已。門扇粘一丸於其上,謂之『餉虛耗』云。」
-
望安鄉各島各村在冬至當天,並沒有同姓的大家族一同祭祖的儀式,也沒有所謂「吃祖」的同族聚餐活動。有的是藉冬至當天,為家中16歲的孩子進補,期待他們能順利「轉大人」,進補的方式採中藥燉雞行之,男生必須吃公雞,女生則吃母雞,延續這傳統的村落有
望安島上的
東安村、
西安村、
中社村、
水垵村四村,以及對面的
將軍村。事實上,這個進補的背後,也有宣示小孩已經長大子成人的意義!
-
望安鄉各村在冬至當天清晨,有拜家中神明的儀式,清晨和近午也有祭拜家中祖先的作法。祭拜神明主要的供品有三碗紅圓、
雞母狗、
菜繭,以及金庫、銀庫、
五腳圓等,除
東坪村、
西坪村外,都會同時燃燒金紙。清晨拜祖先時,僅上7碗紅圓,近午拜祖先則是白飯和菜碗上場,
望安島上四村和
東吉村會加燒銀紙,
將軍村與
花嶼村清晨拜祖先的紅圓只用5碗,
將軍村同時會增加
雞母狗、
菜繭和
五腳圓等。
-
望安鄉在冬至時的應景食物,主要是紅圓、
菜繭、
雞母狗等,它們以米粹為材料,另外的金庫、銀庫、
五腳圓等亦同;
菜繭則分別增加以
花生、蔬菜等為內餡,包成或甜或鹹的口味。偏遠的
西嶼坪並不做
菜繭,但會做紅龜。至於
雞母狗的製作和供拜,全
望安各島均有此俗,以米粹來捏塑豬、牛、羊、狗、雞、鴨、鳥等家畜家禽,蒸熟後取來在冬至時拜神明、拜祖先,有庇祐來年「六畜興旺」的象徵意義。比較特殊的是:
西嶼坪嶼和
東嶼坪嶼會以當地所產的「黑苔仔」加入米粹中,因此東、
西嶼坪的
雞母狗顏色帶黑,同時,
東嶼坪習慣上只取牛來祭拜。
將軍村雖是家禽家畜都捏製蒸煮,不過許多人家相信「拜豬拜牛傢伙浮,拜雞拜鳥傢伙了」(台語發音),因此,拜拜時只用豬、狗和牛為主,雞、鴨、鳥類絕對避免,只供小孩吃和拿來玩耍,因為他們同意以豬、狗、牛來祭拜,錢財和財產將會聚集的多如魚群般浮現,至於取雞、鴨、鳥類祭拜,只會讓財產愈虧愈多而敗光光!
-
另外,
水垵村與
花嶼村會在冬至當天祭拜床母,拜地基主和石敢當(
花嶼當地人稱「土地」),
花嶼村民還會前往拜「宮仔」及在自家門前拜好兄弟。
東嶼坪嶼則除了宮仔外,冬至當天也
拜井母,
東吉村民則是在自己家裡天公爐下,以3碗紅白湯圓來拜天公。
-
資訊引用|《
望安鄉志》
-
新曆十二月二十二日是冬至的日子,當天要進行「補冬」,用
菜繭、湯圓祭祀神明,吃了湯圓即長了一歲。有的人家會用糯米糰捏成牲畜的模樣祭拜土地公(
雞母狗),希望能保佑六畜興旺。
-
資訊引用|《
七美鄉志》
-
冬節:日曆上稱為冬至,在陽曆十二月廿二日或廿三日。冬至可測知一年天候,俗謂:「
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兜(底),
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亦無霜。」亦可測知魚類生態,如「冬節烏魚子」或「冬節烏卡肥豬脚箍。」昔時農家各項契約之訂定、變更或執行均於此日,一般習俗有搓圓仔、包
菜繭、祭祖、呷祖、捏
雞母狗仔。
-
搓圓仔:俗語:「呷了冬節圓仔,又擱加一歲ㄚˇ。」意即吃了冬至湯圓,一年中的禁忌即可提前解除,不必等到
新年。紀略說:「冬至日謂之長至節,家皆以糯米粉(粹)做湯丸(圓),宰雞煮肉,以祭祀家堂祖先。祭畢,闔家飲酒,食湯丸,以為添算,謂之團冬。是日即古所云亞歲也……門上粘一丸於其上謂之餉虛耗云。」可見自古冬至要吃湯圓,以湯圓祭祖,連門戶、灶、廳、井之神也要祭祀(古代有五祀遺俗),甚至耕牛兩角也黏上圓仔,這是民胞物興的情懷。近年來少有冬至搓圓仔,等「菜車」來買即可。超市有大湯圓,甜的包
花生、芝麻,鹹的包肉,加剛上市的澎湖茼蒿,甚是好吃。
-
包
菜繭:冬至除了將粹加紅朱粉(紅麴)搓成紅圓仔外,大多搓圓壓扁包上高麗菜,捏成船形,即所謂
菜繭,放在
菓葉(澎湖常見植物)或高麗菜葉上蒸熟(另一種甜的包
花生)。
菜繭一般不點紅,澎湖諺語有:「人不比人,
菜繭也麥(欲)點紅。」冬至時上市蔬菜甚多,何以獨青睞高麗菜,自有其意義。高麗菜大者十餘斤,要層層、葉葉緊密相包裹,才能如此碩大,象徵家族須代代相承,家家相持,方能族大勢大,家業榮盛。而蠶在吐絲作繭成蛹時最脆弱無助,平日對族人矜寡孤獨廢疾者,自應善加扶持,如蠶繭護蛹,如
菜繭包餡。
-
祭祖:冬至祭祖其意義正如孝經所說:「無念爾祖?聿修其德。」先民自漳泉金廈移民澎湖後,又分支到其他村落、離島或台灣,因此冬至有聯合祭祖之俗,以示不忘本。
許文永老村長言及其先父曾說:古早許家、
北寮、
湖東、
鎖港和
望安許姓人家於冬至每房須備一豬,於冬至到
菓葉祭祖,共八房八豬。而
南寮趙氏雖是
潭邊分支,但
潭邊人少,無宗祠,須到
南寮祭祖;
中屯、中西、
鼎灣、陳氏也到
沙港下村聯合祭祖;柯蔡宗親會於
清明和冬至各自祭祖,另擇國曆四月第二週日聯合祭祖。各村落各姓人家有宗祠者,家廟於是日開放,當頭家者約於午時備牲醴與宗族長老到家廟祭拜,其餘人家利用時間以紅圓、
菜繭、飯菜祭拜即可。
-
無宗祠者,其先祖牌位輪流存放祭拜,是日於家中祭拜祖先,並同時携祭品至祖牌所在祭拜開基祖。聯合祭祖一般仍採硬宴,也有慎重其事以軟宴祀者。
-
呷祖:利用冬至祭祖,族中成丁者(也有不必成年,惟女性不可)餐敘,即所謂「呷祖」。呷祖方式,各地不同。
成功蕭氏於午時祭祖後隨即呷祖,
沙港陳氏在當晚,
紅羅洪氏於前日,中西獨翁氏有宗祠,但旅居高雄者較多,雖無法返鄉祭祖,仍有呷祖之俗。呷祖由頭家數人負責,參與者每人分攤數百(二百為多),約六十或六十五歲後,不必再繳費。大姓人家輪過即免,小姓人家一輪再輪。一般呷祖請外燴師傅於宗祠內辦理,也有人少在餐廳吃飯者。古早輪到頭家,須籌備一年,
養雞鴨豬、種蔬菜、儲備五穀。每人約請六桌,當天要借桌椅場地、碗筷餐具、鍋灶,請左右鄰舍切洗料理,端菜上桌,招呼客人,處理善後,讓客人吃飽吃好,方不失本村本宗面子(所請者未必本村同宗)。冬至呷祖意義不在吃,宗親因呷祖而更瞭解更敦睦,其倫理意義遠勝於宗教意義。
-
雞母狗仔:平日大人禁止小孩出入廚房,惟恐胡言亂語得罪灶君,糕粿半生不熟。冬至時兒童非但可祖孫三代同搓圓仔,亦可將粹搓成「
雞母狗仔」十二生肖,蒸熟後當做玩偶,預卜
新年六畜興旺。
-
資訊引用|《
湖西鄉志》
知識建檔|2017-11-07。知識更新|2024-01-29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