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雞母狗仔
-
冬至,最長的一夜。經過漫漫長夜,白天又逐漸變長。傳統上過了
冬至也象徵增長一歲,更是「吃冬補冬補嘴空」的時機。在澎湖最能代表
冬至的年節食品,除了「
菜繭」,還有「雞母狗仔」,尤其是「雞母狗仔」的可愛造型,綴以點點朱紅,更顯喜氣洋洋。澎湖人如何過
冬至?依據《
澎湖紀略》的記載:
-
冬至日,謂之長至節,家皆以糯米粉做湯丸,宰雞煮肉,以祭祀家堂祖先。祭畢,闔家飲酒、食湯丸,以為添算,謂之團冬。是日,即古所云亞歲也;澎人彼此不賀冬,獨祭於其家而已。門扇粘一丸於其上,謂之「餉虛耗」云。
-
二百多年前的澎湖冬節,家家戶戶做湯圓、宰雞被酒醴以祭祖先。又在門扇粘一丸於其上,謂之「餉虛耗」。「虛耗」,古代民間傳說中鬼怪之一,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魑,耗神也;從鬼虛聲」。「虛耗」身穿紅色衣袍、一副牛鼻子,一隻腳穿鞋著地、另一隻腳掛在腰間,還插著一把鐵扇子。因此為了祈求來年順利懷柔惡鬼「虛耗」,餉之以湯丸,成為澎民
冬至的
習俗之一。一百多年後的《
澎湖廳志》記載
冬至的
習俗與《
澎湖紀略》大同小異。「
菜繭」,還有「雞母狗仔」在哪裡呢?我們可以從其他清代方志找尋答案。《彰化縣志》提及:「
冬至節,家作米丸祀先。門戶器物,皆粘一丸,謂之餉耗。前一夕,小兒將米丸塑為犬豕等物,謂之添歲,即古所謂亞歲也。」所謂「將米丸塑為犬豕等物」,及是「雞母狗仔」的化身,而且參與的對象以小孩子為主。清末臺南許南英先生所著的《窺園留草》收錄臺灣竹枝詞:
-
冬至家家作粉彈,兒童不睡到更闌。巧將糯米為龍鳳,明日鄰家共借看。
-
冬至前一晚製作的「雞母狗仔」被美化為龍鳳之形,小孩子一守歲徹夜不眠,
冬至日大家再互相比較所製作的「雞母狗仔」。清代澎湖
冬至的
習俗,差異應該不大。
冬至製作「雞母狗仔」的
習俗雖也流傳許久,然直至
1977年白沙鄉公所所編撰之《
白沙鄉志》始提及
菜繭與雞母狗仔:「在家庭及用米或麵為外皮,以甘藷、
花生簽、菜、紅豆等為餡,作各色各樣不同的粿,及牛、豬、狗、雞、庫銀、紅圓等,祭拜祖先,祭畢吉在家內的門窗桌櫃雞舍豬舍牛欄等處,放紅圓一顆,感謝神明的庇佑,并求人畜平安,生產豐收。」而「餉虛耗」的
習俗在
1970年代尚存,至今則難以復見。又昔日農村的慣例,對於園地的租賃、典當契約,都以冬節為標準,每屆此日雙方必須會面,談論繼續租賃或典當。
冬至,可以說是年節轉換的分捩點。
-
「雞母狗仔」是大人、小孩子的集體參與,以六畜為主軸的創作也轉變成多元的眾生百態,各自形塑心中的想望,這也是「雞母狗仔」最迷人的地方。
冬至製作「雞母狗仔」也是澎湖人的全民藝術創作日。
-
文字來源|許玉河老師
-
有孩童的家庭會以做菜包剩餘的米粉捏成人偶、動物等形狀,與菜包一起蒸熟,做為兒童的玩物,手巧者可做各種動物或蔬果,以取悅孩童,
冬至做的這類玩偶不論其形狀為何,一律稱為「雞母狗仔」,玩膩後的玩偶可以變成孩童的點心。不過在
白沙的離島
吉貝嶼、
鳥嶼以及
西嶼,雞母狗仔卻是
冬至祭拜神明必備的供品。
-
文字來源|續修澎湖縣志(宗教志)
知識建檔|2017-03-06。知識更新|2020-10-01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