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紅羅洪氏古宅紀錄

影像分類:古厝  2022紅羅洪氏古宅紀錄|湖西鄉紅羅村〇號|拍攝日期:2022-10-27(星期四)

紅羅洪姓

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同義詞彙|紅羅罩社洪姓
-
洪姓共分五支系:其一:東寮始祖洪管(君重),係浯江烈嶼青岐洪氏13世祖;其二:頂寮始祖洪廷萬,係青岐洪氏14世祖;其三:下寮始祖洪廷選、洪廷左,係青岐洪氏14世祖;其四:南浦仔(南勢宅)始祖洪廷範,係青岐洪氏14世祖;其五:溪墘(包括溪畔、大厝內)始祖洪妹,係青岐洪氏15世祖。
-
昭和時期洪氏5支系,共有三合院79間,居全社三合院間數約65%,係全社最大族群。
-
1、東寮派:東寮派始祖洪管(君重),係金門青岐洪氏13世。
-
東寮洪氏開基祖牌內文載:「始祖洪管,生於嘉靖44年,卒於萬曆39年(1565-1611)。」推判陳管萬曆中期自浯江后豐徙澎,係當前澎湖居民先祖中最早徙澎者。
-
洪管娶妣曾氏,生一子必謙(廷遜),必謙傳二子,長男洪辰(弘潛),次男洪甲(弘永),分為南北二柱傳芳。
-
洪管另有胞弟君執,生男洪約(廷泰);廷泰傳三子,長男洪喜(弘法),次男洪圓(弘秉),三男洪庚(弘長);弘法無傳,弘秉、弘長移居禾寮港(今台南市海安宮庙地即禾寮港口)。
-
昭和時期東寮派洪氏有三合院12間,聚居東寮,即今紅羅村10-21號。
-
西嶼澳合界頭社始遷祖洪淮,係紅羅罩東寮洪氏始祖洪君重8世裔孫,嘉慶年間進贅合界頭楊氏,子孫或承洪姓,或承楊姓。惟合界頭洪氏祖牌未列洪淮名諱,祖牌內文紀錄,最早者為洪賜,生於嘉慶9年,卒於光緒6年18041880),推判洪賜應是洪淮之子。
-
2、下寮派:下寮派始祖洪綦泰(廷選)、洪綦昭(廷左),亦係青岐洪氏14世。
-
《洪氏宗譜.澎湖各派略説.紅羅罩下寮派》載:「下寮派奠基在頂寮派之前,始祖為洪綦泰(廷選)、洪綦昭(廷左)兄弟。綦泰無子,養子為尖山社始祖洪廷選之子弘芳,惟弘芳公亦無傳。綦昭傳一子忠允(弘舞),忠弘傳二男,長男良穰(鐘嘉),次男良穗(鐘成),分二房傳後。」
-
昭和時期下寮派洪氏有三合院15間,分居
-
下寮12間(今紅羅村56-62、66、68、69、73、75號)、宮邊4間(今紅羅村79、81、94-95號)。
-
3、頂寮派:頂寮派始祖洪廷萬,係青岐洪氏14世祖。
-
洪錦川《洪氏宗譜.澎湖各派略説.紅羅罩頂寮派》載:「頂寮派始祖洪廷萬,約生於天啟5年(1625),由后豐拓荒紅羅頂寮。廷萬公傳一子洪初(弘嵩),洪初傳六子:和(鐘明)、祿(鐘盛)、韜(鐘著)、宦(鐘仕)、揚(鐘顯)、穆(鐘昭),六子中洪祿客死府城,由洪初之第五子洪仁承其後,今頂寮洪氏分六房傳芳。」
-
後窟潭洪氏始遷祖洪接掌,係紅羅頂寮四小房鐘仕公之曾孫,系屬青岐洪氏20世。洪接掌生於道光28年(1848),光緒初期進贅後窟潭氏。
-
紅羅頂寮派和烏崁大城北小門隘門下窟仔小池角「細公派」諸社洪氏,皆係金門青岐11世元才公之後,系出同源。
-
昭和時期頂寮派洪氏有三合院16間,即今紅羅村32-39、43-50號。
-
4、南埔仔(南勢宅)派:南埔仔、南勢宅派始祖洪却(廷範),係金門青岐14世。《洪氏宗譜.澎湖各派略説.紅羅罩南埔仔派》載:「南埔仔、南勢宅派始祖洪却(廷範),其曾祖為11世元恒公。洪却妣陳氏傳二子,長洪遷(弘先)、次洪選(弘二)、三洪暹(弘三),惟弘先早亡,今二、三房傳世。洪二妣許氏傳子洪素(鐘碧),洪素移居北寮,長男洪庇(淳顯),重歸定居南埔仔,二男洗明意(淳情)、三男洪三賢,定居北寮。」
-
昭和時期南埔仔、南勢宅派洪氏有三合院11間,分居南埔仔8間(今紅羅村1-8號)、南勢宅3間(今紅羅村51-53號)。
-
5、溪墘(溪畔、大厝內)派:溪墘、溪畔、大厝內派始祖洪妹。
-
《洪氏宗譜.澎湖各派略説.紅羅罩溪墘派》載:「溪墘、溪畔、大厝內派始祖洪妹,係青岐15世。洪妹父14世祖,為接長子重省故梓,回程遭颱風覆舟,父子應召伯神,蔡氏祖婆同子洪妹擇溪墘而家。洪妹開基溪墘,為15世組,惟是分支由何而分,不得其詳,惟昭穆與后豐洪姓一族相同。
-
福建同安縣鳳崗洪氏族譜有註:東面祖子孫在路竹傳芳,西面祖子孫在紅羅衍派,但無據可考,未辨真偽。
-
洪妹傳四男,長丑、次酉、三珠、四錦,惟珠無傳,今分三房傳後,二房酉人丁最旺。」
-
西嶼澳小池角社「洪良派」洪氏始遷祖洪良,係紅羅罩社溪墘洪氏裔孫,光緒初期入贅小池角黃氏月,今傳5世,裔孫或承黃,或承洪。
-
昭和時期溪墘、溪畔、大厝內派洪氏有三合院24間,分居溪墘12間(今紅羅村97-113號)、溪畔7間(今紅羅村115-121號)、大厝內5間(今紅羅打101-105)。曾任紅羅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洪添鋆,係洪妹10世裔孫。
-
紅羅洪錦川《洪氏宗譜》載:「后豐洪氏,本肇基烈嶼鄉青岐村,其開浯始祖為17郎洪公楷。公楷本居閩同安縣,於宋高宗末期,由同安遷徙青岐。
-
公楷傳6世,有後裔洪坤載遊學金門水頭,至9世洪興嗣始遷居后豐,興嗣即后豐始祖。」
-
按:興嗣傳二子,長欽順,次欽悅;欽順傳五子(元彰、元善、元熹、元幙、元懷),欽悅傳二子(元才、元繇);又興嗣有胞弟早逝,傳一子欽柔,亦居后豐,欽柔傳一子元恒。
-
東寮洪君重,元懷孫;頂寮洪廷萬,元才曾孫;下寮洪廷選、洪廷左,元幙曾孫;南浦仔洪廷範,元恒曾孫。
-
紅羅罩北寮龍門尖山隘門西溪城北鼎灣雙頭掛烏崁諸社洪姓,皆屬后豐一族。
-
《洪氏宗譜》又載:「洪氏始祖共普,神農氏之澤,共普生於東漢末期,出仕東漢靈帝朝,避黨錮之禍,棄仕歸隱河內共城(河南洛陽),改姓為洪。苗裔移居東南,至安徽宣城著望,族始大,其始祖共推洪昺,約生於唐玄宗時。唐末黃巢亂天下,有5世裔孫洪古雅(安徽洪氏5世祖),避難入江西樂平。北宋時,有16世洪忠宣諱皓,登政和乙未科,以禮部尚書奉使金朝,後知饒洲、英洲。南宋孝宗時,18世洪公楷(洪忠宣孫)登科甲出仕於朝,任福建同安縣尉,後避金禍,擇烈嶼青岐而棲,啟17郎派之朔源,公楷乃17郎派開浯始祖。」
-
作者|蔡光庭老師
知識建檔|2017-10-20。知識更新|2024-06-24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