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奎璧港、北藔、北寮鄉
-
本村之村名原本與
南寮合稱,清中葉始分開為南、北兩個聚落,《
澎湖紀略》的載記可為明證,南方聚落仍稱「
奎璧港(社)」。北方聚落則開始獨立成為「北寮(社)」,此乃北寮村地名之始。地名名稱由來請參見
南寮村聚落地名由來部分。
-
本村居民姓氏以
許姓、
蔡姓、
洪姓為主,祖先來自金門及泉州。南、北寮在分開為獨立的兩個社區之前,居民大部分集中在南方聚落。
日治時期稱為
南寮澳北寮鄉,隸屬澎湖廳
湖西出張所管轄,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戰後與
南寮村合併,稱為「
南寮村」,
民國54年(1965)本村乃自
南寮村獨立出,稱為「北寮村」迄今。
民國65年(1976)開始從事社區發展,在政府及當地居民通力合作下,使聚落朝向現代化社區的目標邁進。本村因為三面環海,漁業發達,旱田較少,農業以栽種
花生及
蕃薯為主,皆以自用為主,蔬菜多已不種植,以購買為主。東南方有一沙灘延伸到
南寮村北方,闢為公墓區。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北寮村位處
湖西鄉東北側,東、西、北三面濱海,南面接鄰
南寮村。本村之村名原本與
南寮村合稱,始見於明末清初《靖海紀事》,曰「
龜壁港」(施琅,1683:58)。後來因音同,出現多種寫法,如「
奎璧澳」(這個寫法最多,故以此稱為代表)、「
奎璧港」、「圭璧港」、「
奎璧澳」、「龜璧港」……等,將近百年後的清中期,因分開為南、北兩個聚落,專指南方聚落,北方聚落則稱為「北寮(社)」(
胡建偉,1771:34),此乃北寮村地名之始。南、北寮在分開為獨立的兩個社區之前,居民應大部分集中在南方聚落。
-
北寮聚落在清季地方自治隸屬於
奎璧澳內,稱為「北寮社」,清末晚期亦稱北寮鄉,日治初期則稱為「北鄉」,
大正9年(1920)街庄改正之後,成為
湖西庄內的大字單位「北寮」。戰後,
澎湖縣政府於
民國35年(1946)成立,將其納入
湖西鄉的管轄區,並與原本的
南寮聚落合併,成為「
南寮村」。
民國54年(1965)5月,從
南寮聚落獨立為「北寮村」迄今。
-
北寮村行政面積為64.3073公頃,
民國98年(2009)8月時編有7鄰,全村計有118戶,以許(34戶)、蔡(34戶)、陳(20戶)、洪(17戶)為戶長主要姓氏,另有王(5戶)、李(2戶)、趙(2戶)、辛、周、柯、曾(以上皆1戶)等姓的戶長;村內有男性197名、女性167名,共計364人。26十四號鄉道縱貫此二村(到北寮是終點)。居民分佈在
奎璧山西南山腳,西側緊鄰漁港。因為三面環海,漁業發逹,旱田較少,東南方有-沙灘延仲到
南寮村北方,闢為公墓區。
-
文字來源|
湖西鄉志(上冊|2010出版)
-
「北寮社」由洪、許、蔡、王、陳5姓組成,其中洪、許、蔡、陳4姓由金門遷來,
王姓原籍不詳。
-
社內區分為「
東寮」、「
西寮」、「下寮」3個小區域。
-
昭和時期全社共有三合院45間,包括
東寮7間、
西寮31間、下寮7間。
-
以姓氏別之:田後洪5間、
紅羅罩洪1間、
許氏15間、
蔡氏10間、
王氏3間、
陳氏11間。其中洪、蔡2姓居
西寮,
王姓居下寮,
陳姓則分居
東寮、
西寮、下寮,
許姓居
西寮、下寮。
-
資訊引用|
湖西鄉志(社會篇)、蔡光庭老師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