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分類:村里地標  

小門村

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小門一名由來與地形地貌有關,從土地公廟向西北望去,現在漁駐所東邊有條水泥路,此路正好位於兩座小山丘之間,狀似一扇門(另有一說法,門,並非代表我們所知的門,而指的是水道,例:吼門、鹿耳門),從前小門橋未通,現在漁駐所前通路亦未開,由漁翁島之間往來小門出入均需由小路走上山丘,繞過一圈後才得進村,此處儼然成為村中門戶,故名。
-
本村居民以許姓者為多,據《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姓氏篇》記載,澎湖許姓先民遷至西嶼者有三,一為許摯夫,於萬曆9年(1581)由金門遷至澎湖,定居於湖西菓葉,稱為菓葉許氏,後裔分布菓葉村外,另繁衍至龍門村許家村、⋯、西嶼鄉、⋯等地。另一支為許文璋,於崇禎2年(1629)由金門遷至西嶼定居。另一支為許香,於永曆中期亦由金門遷移定居西嶼。據清代文獻記載,本村形成聚落當在清領晚期。日治時期本村一直隸屬於竹篙灣,日治後期亦然。大正9年(1920)街庄改制,街庄下設大、小字,其時竹篙灣改設大字,小門亦附屬其下設小字。戰後初期仍併於竹篙灣社內,稱為竹灣村。自實施地方自治後,本村乃自竹灣村獨立設村,稱為小門村迄今。本村位於漁翁島西北角,為一個獨立的小海島,退潮時和漁翁島之間可步行通過,亦稱小門嶼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
小門社由許姓洪姓章姓林姓蔡姓5組成。許、章2姓最早由金門徙來,其中許氏人丁較旺,繁衍較多,約佔全社三分之二人口,為聚落主要姓氏。其餘洪、林、蔡3姓皆係由澎島他社徙來:林姓大山嶼紅羅罩社林姓支系,其始遷祖林公入贅許氏洪氏分兩支系,其一係大山嶼城北社洪姓支系,始遷祖洪慶,乾隆中期徙小門;其二係「內塹社洪姓支系,其始遷祖洪公(名諱不詳)約於清領中期入贅許氏蔡姓始遷祖蔡栽,係竹篙灣社坑裡蔡姓支系,大正時期亦入贅許氏
-
聚落區分為「西邊」、「井腳後」、「沙砱」三個區域。許姓分居西邊、沙砱、井腳後3個區域;林、章2姓居西邊;洪、蔡2姓居沙砱。
-
昭和時期全社有三合院20間,其中西邊11間、沙砱8間、井腳後1間;以姓氏別之:許姓13間,城北洪、林姓各2間、內塹洪、章姓蔡姓各1間。
-
作者|蔡光庭老師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連結隱藏資訊

澎湖出洋巡哨,由媽祖宮澳開駕,向西至西嶼頭,經內塹、外塹,復收泊西嶼頭內大果葉登岸。大果葉二里,左為緝馬灣,右為小果葉......西北四里至大池角,十五里至小門,炮臺一......

臺海使槎錄 / 黃叔璥|卷二|


小門汛,砲臺一、煙墩一


小門並橫礁至媽宮水程三十里


又各嶼之中各澳在焉【澳者,就可泊船之處而言】...一曰小門澳【與西嶼之合界頭不遠】

臺灣志略 / 尹士俍|中卷(山川景物)|


小門澳〈距大池角十五里。〉

重修台灣縣志 / 魯鼎梅、王必昌|


小門澳:在廳治西北水程三十里。

續修臺灣府志《余志》 / 余文儀|


小門汛:系外洋次衝要口。營房五間。煙墩三座。炮台一座。屬外塹汛管轄。按季派撥目兵防守,駐汛兵丁三十名。東至吼門,西至鼎灣嶼,南、北則一片汪洋大海,渺無涯際。


酉嶼澳:....小門社(水程二十八里)


▲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隱藏連結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