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門一名由來與地形地貌有關,從土地公廟向西北望去,現在漁駐所東邊有條水泥路,此路正好位於兩座小山丘之間,狀似一扇門(另有一說法,門,並非代表我們所知的門,而指的是水道,例:
吼門、鹿耳門),從前小門橋未通,現在漁駐所前通路亦未開,由
漁翁島之間往來小門出入均需由小路走上山丘,繞過一圈後才得進村,此處儼然成為村中門戶,故名。
-
本村居民以許姓者為多,據《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姓氏篇》記載,澎湖許姓先民遷至西嶼者有三,一為許摯夫,於萬曆9年(1581)由金門遷至澎湖,定居於湖西菓葉,稱為
菓葉許氏,後裔分布
菓葉村外,另繁衍至
龍門村、
許家村、⋯、西嶼鄉、⋯等地。另一支為許文璋,於崇禎2年(1629)由金門遷至西嶼定居。另一支為許香,於永曆中期亦由金門遷移定居西嶼。據清代文獻記載,本村形成聚落當在清領晚期。
日治時期本村一直隸屬於
竹篙灣,日治後期亦然。大正9年(1920)街庄改制,街庄下設大、小字,其時
竹篙灣改設大字,小門亦附屬其下設小字。戰後初期仍併於
竹篙灣社內,稱為
竹灣村。自實施地方自治後,本村乃自
竹灣村獨立設村,稱為
小門村迄今。本村位於
漁翁島西北角,為一個獨立的小海島,退潮時和
漁翁島之間可步行通過,亦稱
小門嶼。
-
資訊引用|《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