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小門嶼紀錄

2020小門嶼紀錄|拍攝日期:2020-06-04(星期四)

小門嶼

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同義詞彙|丁字門
-
小門三角石與三角島
-
小門,明清的文獻或方志最早稱為丁字門。於史籍可稽者,最早可見於崇禎5年(1632)以後陳仁錫所纂輯之《皇明世法錄》:「西為西嶼頭,正夷、寇出入之道,有菓葉澳泉甚冽可以煑茗,稍北為竹篙灣,又西而為𧎎仔員,又西北為丁字門、水吼門,非乘潮舟不得出入,舊有右哨舟師守此,今并撥水、陸重兵協戍如蒔上,以防竊發。」
-
1684杜臻所著《澎湖臺灣紀略》:西嶼頭有山稍高,度可十六丈,可泊兵船四十餘。其險阨,曰內塹外塹。稍北十里曰捤仔澳,可泊南北風船十餘,各有漁寮、水源(新圖又有大池角小池角、吼硫塭、員門司、磺礁、外篙澳)。稍北二十里曰丁字門。其澳迫窄,僅可容四、五舟。有水源,無魚寮,為寇夷樵汲所至。從1632年1684年50餘年間的發展,丁字門杳無人煙,不過為寇夷樵漁汲水的休息站而已,連魚寮亦無。
-
康熙37年(1698)郁永河《裨海紀遊》出現小門嶼而無丁字門,也就是17世紀末小門嶼知名已逐漸取代丁字門的說法。乾隆8年(1743)澎湖志略》一書,胡格提及:小門橫礁媽宮水程三十里 小門汛,砲臺一、烟墩二。小門汛雖為國防上防守的重點,然而從澎湖輿圖觀之,汛塘戍防所在位置為竹篙灣而非小門,故而竹篙灣留有多處烟墩的地名。
-
乾隆34年(1769)澎湖紀略西嶼澳中並無小門社蔣鏞的《澎湖續編(1832)一書中亦全無小門一語。故而,小門在18世紀中期,當時人上西若非尚無人居,就是人煙稀少附屬於竹篙灣而未被認定為獨立的「社」。蔡光庭對小門姓氏的研究,推算小門最早遷入的姓氏也在乾隆朝之後,大致與方志上的記載吻合。直至清末,林豪光緒19年(1893)的《澎湖廳志》書中,始將小門社列入西嶼澳
-
1844年6-8月Richard Collinson搭乘Plover號來澎湖做水文調查,並測繪<澎湖群島海圖>(Pescadore Islands surveyed by Adml. R.Collinson. R. N.),Richard Collinson小門嶼命名為Triangle I.-三角島。爾後,法國語日本也因襲此說。無獨有偶,現今連接竹灣村小門村之澎2線道的山頭即名為三角石。昔日,小門村民進出村莊的通道位於村莊東南側附近的水泥小徑,穿越兩座小山中間,再由震義宮左側進入。村民有鑑於上山下山往來不便,試圖截彎取直,打通三角石。然而,村民害怕觸犯山靈,於是乃請示震義宮溫府王爺的意見,主公進駕表示基於方便村民的生活,只能同意。貫通三角石的道路遂於民國71年(1982)開挖道路,民國73年(1984)完工,三角石遂被一分為二。三角石被一分為二,三角塔遂被孤立於山頂。附近居民祭拜塔公時,也只能在山下的水泥平台遙祭。
-
小門之名,以丁字門稱者,以其外型如丁字。以小門稱之者,有認為最初只有五、六戶人家,門戶稀少故曰小門;有以通道位於兩座小山丘之間,其形如門而得名。然而,17世紀末,小門地區毫無人煙魚寮,以門戶稀少或位於兩山之間進出的通道而得名,過於牽強。門者:陸路、水路的重要通道,例如鹿耳門。小門嶼與漁翁島之間隔著一條水道,未有人烟、卻是重要的戍防之地,形勢險要,故以此小水道而名之為小門。至於Richard Collinson小門名之為三角島,是否就是因為三角石之故,留給我們諸多想像的空間。
-
作者|許玉河老師
-
小門嶼位於漁翁島的北端,為一玄武岩方山小島,面積僅0.5平方公里,其與漁翁島間僅有寬約20公尺的狹窄水道相隔。小門嶼雖然面積狹小,但其地質地形景觀卻是澎湖群島的縮影,在此地設置「小門地質館」,自是最佳的選擇,走一趟小門地質館,相信你便能對澎湖的地質年代、地形、礦岩等有初步認識,這也是了解澎湖地質特色的起點。
-
鯨魚洞」是小門最負盛名的景點,此處原為一玄武岩的海崖,底部岩層與沈積岩之接觸面,經海浪侵蝕,掏空較軟的沈積岩後形成海蝕洞,再逐漸形成海蝕拱門。此種景觀在鯨魚洞前有良好的露頭,可觀察玄武岩熔岩流掩覆在沈積岩上之狀況,其間尚可發現熔岩噴發後覆蓋在植物而形成一層炭化物,局部地方尚保有生痕化石。
-
小門嶼的南、北兩岸柱狀玄武岩發達,東海岸則出露多孔狀玄武岩,球狀風化十分普遍。西南岸則是本島最特殊地層—小門嶼層的標準出露處,其由近代隆起的海濱沈積物所組成,可分為上層的殼灰岩與下層的鐵質石英砂岩與疏鬆的砂泥岩互層,此種地層以小門嶼的露頭最完整,故以「小門嶼層」命名之,要觀察此一特殊的地質景觀,小門國小西南岸海崖處是最佳的選擇。
-
在本嶼東北埠台地有1~2公尺的石英砂礫層,透水性佳,經雨水侵蝕後形成小雨溝,在其下方的凹地,便是小門居民主要耕作之處,他們以玄武岩為防風牆的堆砌材料,這種「菜宅」景觀不同於澎湖其他地區,也展現了澎湖居民利用玄武岩的寫照。
-
總之,小門嶼除了多樣的地質地形景觀外,鎮風塔、石敢當、菜宅....等,也都是極具吸引力的文化景觀,實為澎湖地區野外學習活動的理想場所。
-
資訊來源|澎湖地景資源網(澎湖縣政府教育局)
知識建檔|2017-03-02。知識更新|2023-08-22
修正建議回報


▲隱藏資訊

西為西嶼頭,正夷冠出入之道,有果葉澳,泉甚冽,可以煮茗,稍北為竹篙灣,又西而為蜞仔員,右西北為丁字門、水吼門,非乘潮舟不得出入

皇明世法錄 / |


丁字門嶼,周圍不及里許,並無居民,去西嶼頭有七八里許

臺灣府志《蔣志》 / 蔣毓英、季麒光、楊芳聲|


西嶼之西,則丁字門嶼(橫於西嶼,如丁字然)

臺灣府志《高志》 / 高拱乾|


小門並橫礁至媽宮水程三十里


...舊六十二澳,曰南天嶼、草嶼、西嶼坪、...、小門嶼、...


小門汛,砲臺一、煙墩一


其旋繞於大山嶼之右者,曰鎮海嶼、...、丁字門嶼【即小門澳】

臺灣志略 / 尹士俍|中卷(山川景物)|


丁字門嶼〈橫亙西嶼頭,形若丁字。〉

重修台灣縣志 / 魯鼎梅、王必昌|


丁字門嶼:在廳治西北水程三十里。即小門澳。

續修臺灣府志《余志》 / 余文儀|


小門嶼在西嶼之西北,距廳治水程三十五里。


他如丁字門在西嶼之西北,孤懸外海,控扼大洋....。大山嶼之西:.....小門嶼(三十五里,在西嶼之西北。「府志」作丁字門)。


▲隱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