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界威揚宮普渡
展成13澳。此13澳於胡建偉於乾隆34年(1769)撰修《澎湖紀略》一書時分別為:東西衛澳、嵵裏澳、林投澳、奎璧澳、鼎灣 ....
- 合界頭採石示禁碑
展成13澳。此13澳於胡建偉於乾隆34年(1769)撰修《澎湖紀略》一書時分別為:東西衛澳、嵵裏澳、林投澳、奎璧澳、鼎灣 ....
- 小門嶼
竹篙灣留有多處烟墩的地名。
乾隆34年(1769)《澎湖紀略》西嶼澳中並無小門社,蔣鏞的《澎湖續編》(1832)一書中 ....
- 竹篙灣吳姓
;紅毛城社始祖吳吉(1723-1769),乾隆初期徙澎,原籍不詳;文澳社始祖吳奇(1726-1782),乾隆初期自泉州莆 ....
- 通樑墓
45)與其夫人洪明(1679-1769)。通樑林姓後人何以選擇二崁西北方荒野為祖先長眠之地?依據林家後人林新報先生所述: ....
- 赤馬村
菓葉二里,左為緝馬灣…。完成於1769年的《澎湖紀略》則有:緝馬灣社有一家販賣鹹魚往臺換雜糧舖以及小藥舖一家,顯見緝馬灣 ....
- 菓葉仔
稍後澎湖通判胡建偉1769年(乾隆34年)主編完成、1771年(乾隆36年)後刊行的《澎湖紀略》。書中所述「從大果葉登岸 ....
- 閩海關界碑
海流複雜,沉舟之禍,時有所聞。乾隆34年(1769),臺灣府知府蔣元樞乃檄澎湖通判謝維祺,擇地於西嶼之「杙仔尾」,建造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