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薛起瑞、薛乞生、薛應生
-
薛應瑞,本名薛起瑞,字乞生,又名薛應生,出身於
西嶼內垵。在清代方志裡,以家道殷實、樂善好施,屢獲官員贈匾褒獎,而獲得記載。其事蹟首見於澎湖通判
胡建偉編纂、
乾隆三十四年(
1769年)完成、
乾隆三十六年(
1771年)付梓的《
澎湖紀略》第五卷〈人物紀〉「鄉行」篇:
-
「薛應瑞,
西嶼澳內垵社人。生平好善樂施,嘗築
義塚二處:一在
東衛、一在
西嶼,以葬無主之棺骸。又自北山至
中墩、自
中墩至
潭邊社,海港阻隔,厲涉維艱,因獨自修造兩石堤以利行人;費白金數百兩。今土人稱為澎湖
蟳廣汐二處是也;迄今遂為通津。男女無跋涉之苦、望洋之嘆,皆瑞之力也。宜其時臺郡尊鍾、澎湖廳王穲、澎協臺葉相德,各錫匾褒嘉焉。夫士君子有濟人利物之功,詎必其在大乎,即此已足多矣。斯亦一鄉之善士也哉!」
-
簡言之,薛應瑞以「捐修
義塚」與「造橋鋪路」的慈善行為著稱。他在
西嶼跟
東衛分別興建一座
義塚(合葬大墓),容納無人供奉的枯骨,避免它們曝屍荒;興建
中屯往
白沙講美、往
湖西潭邊的兩座簡易石造堤防,作為行人來往的便橋,免去僱船顛簸的辛苦。當時澎湖、臺南等地的文武官員們,也因此紛紛頒發匾額,予以褒獎。
-
所謂「臺郡尊鍾」,意思是「姓鍾的臺郡尊」,也就是臺灣府知府,應為
乾隆十九年(
1754年)到二十二年(
1757年)間在任的鍾德。「澎湖廳王穲」意指「臺灣府澎湖廳糧捕海防分府通判」,乃是
乾隆二十四年(
1759年)到二十七年(
1762年)間在任的澎湖通判王穲〔又作王欐〕。「澎協臺葉相德」,指的是葉相德,於
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到二十五年(
1760年)任職澎湖水師協副將。到了
光緒年間的《
澎湖廳志》,記錄內容大致相仿,惟疑似年代久遠、紀錄模糊,敘述趨於簡略,刪除了鍾德贈匾的文字。
-
然而,赫赫大名的
內垵人士薛應瑞究竟是誰?對照《
內塹薛氏族譜》(薛先正,1972)紀錄,答案終於揭曉:薛應瑞為澎湖
西嶼內垵薛姓遷澎開墾的第三代。祖父為薛萬(薛仕乾/薛啟豐),是
內垵薛姓的開基祖;父親為薛孟球、母親
陳氏,為
內垵薛姓第二代。薛應瑞為薛孟球的長子,生於
康熙戊午年八月初六日(西元
1678年9月21日),卒於
乾隆癸未年五月二十三日(西元
1763年7月3日),墓地位於當時
內塹澳小地名「洋上窟」的地段,享耆壽86歲。比對鍾德、王穲、葉相德在臺南、澎湖任職的時間,也與薛應瑞的生存年代相符;而上述三位文武官員贈匾的年代,應在薛應瑞晚年。
-
薛應瑞先後娶妻兩名:第一任妻為楊普,生於清
康熙癸亥年七月初五日(西元
1683年8月26日)、卒於
雍正丁未年二月三十日(西元
1722年3月22日),得年39歲,墓地位於當時
內塹澳小地名「
大菓葉窩」的地段;第二任為吳勸,生於清
康熙辛巳年八月十五日(西元
1701年9月17日)、卒於
乾隆丁亥年五月十五日(西元
1767年6月11日),享年67歲,墓地位於
內塹澳小地名「
牛心灣半崎」的地段。薛應瑞與楊氏、吳氏共育有四名男性子嗣,屬於
內垵薛姓第四代。分述如下:
-
長子薛繼全(薛鳴達),娶妻盧勸,是為長房。薛繼全所傳子嗣有三脈。
-
次子薛繼誇(薛敦璞),娶妻呂雪,曾經獲得郡庠生的功名,是為二房。薛繼誇所傳子嗣有四脈。
-
三子薛繼世(薛鳴遠),娶妻李諒,曾經獲贈郎中給士的榮譽功名,另因薛應瑞小弟薛起坆(薛石生)少年夭折,名義上過繼給薛起坆,延續其香火,是為三房;薛繼世所傳子嗣有七脈,又稱七公司。推敲含意,或與家族生意有關。
-
四子薛繼勇(薛鳴剛),娶妻呂進,是為四房。薛繼勇所傳子嗣有兩脈。
-
綜觀
內垵薛姓第四代,皆出於薛應瑞與楊氏、吳氏,其中薛繼誇曾接受良好的教育,到臺灣府學就讀,屬於知識分子;薛繼世則獲得榮譽功名,可能是經商有成。此後到第五代已有十六祧,持續開枝散葉繁衍至今。薛應瑞,或者薛起瑞、薛乞生、或是薛應生,無論是哪個名字,這位高齡八十餘歲的
內垵薛姓第三代,憑藉其殷實的財富、高調的慈善行為,贏得地方官員的褒獎,也為家族後裔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
參考資料
-
薛先正
(1972)。《
內塹薛氏族譜》。澎湖縣文化局數位化典藏。
-
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兩千年中西曆轉換」。https://sinocal.sinica.edu.tw/
-
中央研究院「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系統」。https://tcss.ith.sinica.edu.tw/
-
作者|吳令丞
-
字乞生,又名應生,
內塹社人。性好善樂施嘗築
東衛西嶼義塚、修造北山至
中墩,
中墩至
潭邊兩石堤,費白金數百兩。俗名
蟳廣穴。迄今遂為通津,時通判王祖慶,協鎮葉相德,各賜匾額褒之。
-
文字引用|
西嶼鄉志
知識建檔|2021-09-28。知識更新|2025-10-28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