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啟協
-
「小果葉」,又作「小果葉澳」、「小果葉社」、「小菓葉社」,是清代方志、輿圖等文獻一度出現的澎湖
西嶼聚落地名,由於與
澎湖本島大山嶼東側的「小菓葉澳」、「菓葉」〔按:即今日
湖西鄉菓葉村〕音同形似,經常造成混淆。由文獻中可知,此聚落位於
西嶼中段東側海濱,鄰近
緝馬灣〔按:又作𧎎仔澳、
輯馬灣澳、
輯馬灣、䗩仔灣、
緝馬灣澳、
緝馬灣社,即今日
赤馬村〕、
小池角、大果葉〔按:又作菓葉澳、
大菓葉,即今日
大菓葉港〕等地,耐人尋味的是,此地名卻在清代後期的方志突然消失,不再出現。
-
究竟小果葉社是何處?經過考據,答案終於明朗:清代所謂小果葉社,即是現代
赤馬村四個甲頭「菓葉仔」、「
東窩仔」、「
頂寮」、「
下寮」之中,最東側靠海的菓葉仔。清代曾稱為「社」,應是將較具規模的小聚落單獨視為大聚落的誤解。
-
一、康熙到乾隆初年:(大)菓葉是
西嶼的澳,小菓葉是
湖東的澳社,小果葉卻在
西嶼-
17世紀末期,清帝國攻克臺灣澎湖之後,派出高級官員杜臻到東南沿海一帶掌理相關事務。杜臻有名的〈
澎湖臺灣紀略〉一文敘述:
-
「
西嶼頭有山稍高,度可十六丈,可泊兵船四十餘。其險厄,曰
內塹、
外塹。稍北十里曰(虫咠)仔澳,可泊南北風船十餘,各有漁寮、水源……
西嶼頭內十里曰菓葉澳,可泊十餘舟,有水源,無漁寮。」
-
據其記述,
西嶼南端往北走水路十里左右,有一處港灣名為(虫咠)仔澳,可取用淡水,也有居民搭建漁寮,另有一處小港灣名為菓葉澳,可取用淡水,尚未形成聚落,但未提及兩個港灣的相對位置。至於
內塹即今
內垵、
外塹為
外垵,當時也是港灣兼聚落。
-
1685年(
康熙25年)的《臺灣府志》(蔣志)〔按:首任台灣府知府蔣毓英與官員合編的《臺灣府志》〕卷之三〈澎湖三十六嶼〉、〈澎湖三十澳〉內,將今日
西嶼稱為「
西嶼頭嶼」,可用的港灣與〈
澎湖臺灣紀略〉紀錄相符,即
外塹澳、
內塹澳、輯馬澳三處。蔣志另提及「小菓葉仔澳」,但敘明「在
湖東澳東,相距五里許」,乃是今日
湖西鄉菓葉村,位於
澎湖本島大山嶼,並不在
西嶼。
-
1696年(
康熙35年)刊行的《臺灣府志》(高志)〔按:福建分巡台灣廈門道高拱乾與官員在
1964年修訂的《臺灣府志》〕卷一〈臺灣府水道 附澎湖澳〉內,將「
西嶼頭嶼」改稱為
西嶼,可用的港灣記載擴增為
竹篙灣澳、
大菓葉澳、
牛心灣澳、
內塹澳、
外塹澳、後灣澳、
小池角澳、
輯馬灣澳七處。事實上,「
大菓葉澳」即為杜臻記錄的「菓葉澳」。有大即有小:高志另提及「小菓葉澳,在
文良港之北,崖上多人居,捕魚小艇常聚泊焉」,同為今日
湖西鄉菓葉村。此段紀錄到了
1712年(
康熙51年)的《臺灣府志》(周志)〔按:台灣府知府周元文與上下級官員合力修訂的《臺灣府志》〕卷一〈臺灣縣水道 附澎湖澳〉,也予以沿用。
-
時隔二十餘年,
1722年(
康熙61年)之後,御史黃叔璥彙整台灣風物所編的《臺海使槎錄》裡出現了嶄新的「小果葉」地名。此書卷二〈
赤崁筆談/武備〉內提及「彭湖出洋巡哨,由媽祖宮澳開駕,向西至
西嶼頭,經
內塹、
外塹,復收泊
西嶼頭內大果葉登岸。大果葉二里,左為
緝馬灣,右為小果葉,南四里至
內塹;按季輪撥千、把各一員。」清楚表明水師洋巡和岸巡的路線中,在
西嶼中段可見到大果葉、
緝馬灣兩處港灣,小果葉位於大果葉和
緝馬灣中間。
-
不過,到了
1740年(
乾隆5年),「小菓/果葉」又改回來指涉
澎湖本島大山嶼東側的聚落。《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劉志)〔按:福建分巡台灣道劉良璧所重修的方志〕卷三〈臺灣縣 附澎湖三十六嶼〉、〈臺灣縣 附澎湖三十澳〉內,對澎湖島嶼與港灣的敘述乏善可陳,
西嶼的港灣記載僅
外塹澳、
內塹澳、
竹篙灣澳、
緝馬灣澳四處。劉志提及「小菓葉澳:在
湖東澳東」,指的是今日
湖西鄉菓葉村。而同年《
澎湖志略》〔按:
1733年到任澎湖通判的
周于仁編纂方志,病故未能成書,
1738年到任的澎湖通判
胡格接續,於
1750年完成〕的描述,也顯得混亂:
-
「澎湖在臺灣西……舊六十二澳……
牛心嶼、䗩仔灣、天妃澳(武署在此)、
鎖管港、巡檢司、小果葉、
潭邊、虫間仔港、
小池角、
龍門港、大果葉……」
-
《
澎湖志略》對澳社的先後順序相當蕪雜,澳社名稱也不統一。例如書中其他篇章交代「果葉至
媽宮旱路二十六里……
西嶼至
媽宮水程二十里、
緝馬灣至
媽宮水程十五里」,呼應《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劉志)把「菓/果葉」地名歸於
大山嶼東側聚落,讀者也可合理解讀䗩仔灣就是
緝馬灣,但難以判別此書澳社章節所稱的小果葉究竟在
大山嶼或
西嶼。此時大、小「菓/果葉」之名似乎同時並行,莫衷一是。
-
二、乾隆中期:果菓通用,
大菓葉是
西嶼的港灣,菓葉是
湖東的社,小果葉是
西嶼的社
-
1747年(
乾隆12年)刊行的《重修臺灣府志》(范志)〔按:巡臺御史范咸與官員六居魯合力修訂的方志〕卷一〈澎湖廳〉內,對澎湖各島嶼與港灣有較詳盡的介紹,
西嶼的港灣列出了十二處,分別為
橫礁澳、
小門澳、小果葉澳、
竹篙灣澳、大果葉澳、
牛心灣澳(
鐵線澳)、
緝馬灣澳、
大池角澳、
小池角澳、後灣澳(
合界頭)、
內塹澳、
外塹澳。其中提及「小果葉澳:在廳治西,水程二十里。人烟頗密,小舟多聚泊焉……大果葉澳:在廳治西,水程二十六里。有石伏水,舟不敢犯。俗呼為
師公礁……
緝馬灣澳:在廳治西,水程十五里;
西嶼之南。北風可寄泊。」
-
必需指明的是,范志對於
西嶼小果葉澳、大果葉澳、
緝馬灣澳距離澎湖廳的水程,明顯筆誤,不過可看出小果葉澳既是港灣也是聚落,大果葉澳為純粹的港灣,
緝馬灣澳則未詳述聚落。此外,到了《重修臺灣府志》(范志),
大山嶼東方不再有「小菓葉澳」,而改介紹鄰近的「
文良港澳」、「
奎壁港澳」,大、小「菓/果葉」指涉對象似乎漸趨統一。
-
1752年(
乾隆17年)王必昌等人編纂的《重修臺灣縣志》卷二〈澳嶼〉提及「大果葉澳:在
西嶼北。舟泊
西嶼頭,從此登岸,澳北水中伏石,名
師公礁。
緝馬灣澳:距大果葉北旱程二里。澳內北風時可寄泊。小果葉澳:在
緝馬灣之右,人烟頗密。澳內多泊小舟,泉甚清洌……
小池角澳:由
內塹北經
緝馬灣,小果葉至此八里。」基本上只增補了水源的記述,此書卷九敘述也與《臺海使槎錄》雷同,記錄「大果葉二里,左為
緝馬灣,右為小果葉,南四里至
內塹。」到了
1774年(
乾隆39年)刊行的《續修臺灣府志》(余志)〔按:台灣府知府余文儀在1762、
1763年間主修的方志〕卷一封域志、卷九武備志裡,內容亦相去不遠,只補充了「西為
西嶼頭;有果葉澳,泉甚冽可飲」。
-
《重修臺灣縣志》的重點在於,至少到
乾隆17年間起,澎湖對大、小「菓/果葉」之名似乎有了共識:「大果/菓葉(澳)」是
西嶼中段東北側的港灣,在其西南是「小果/菓葉(澳)(社)」,更往西則為「
緝馬灣(澳)(社)」,「小果/菓葉」與「
緝馬灣」兩地緊鄰,澳、社經常混稱,表示既是港灣也是聚落,前者東面靠海、後者西面靠海。
-
更清楚的立場,則可見於稍後澎湖通判
胡建偉1769年(
乾隆34年)主編完成、
1771年(
乾隆36年)後刊行的《
澎湖紀略》。書中所述「從大果葉登岸,二里,左為
緝馬灣、右為小果葉」,與前文相仿。更重要的是,《
澎湖紀略》卷二地理紀〈澳社〉,明確定調
澎湖本島大山嶼五澳四十四社內含「菓葉社:距廳治陸路二十三里」,屬於
奎壁澳,陸路可達;而
大山嶼以西的
西嶼澳,下轄十一社,包括「小菓葉社:距廳治水程三十里」與「
緝馬灣社:距廳治水程三十二里」,另有
大池角社、
小池角社、
二嵌社等其他聚落。
-
胡建偉《
澎湖紀略》的另一個貢獻,在於此書卷二〈街市〉提及
緝馬灣社已有鹹魚舖和藥舖各一間,包括:「販賣鹹魚往臺換雜糧舖:
嵵裏社一家、
緝馬灣社一家」,以及「
西嶼緝馬灣社:小藥舖一家」,反而小菓葉社並無紀錄。無論如何,考量
胡建偉身為澎湖通判,可推定當時依據澎湖官方的地理認識,
西嶼澳的中段,由東北往西南依序為「大果葉-小菓葉社-
緝馬灣社」,以北是
小池角,以南是
內塹。同一時間,本島
大山嶼東側的「小菓葉澳」,也正名為「菓葉社」,地名不再有澳。果、菓兩字則通用。
-
三、道光中期到
光緒年間:小菓/果葉社不復見於方志,與
緝馬灣社合併記載
-
六十年匆匆即逝。
1832年(
道光12年)之後,澎湖通判
蔣鏞根據《
澎湖紀略》架構增補新內容,纂輯成《
澎湖續編》,書中對於澎湖澳社的紀錄並無改動。而此書上卷人物紀對〈列女/節孝〉的兩則紀載「盧織娘,
湖西社盧語女,適
奎璧澳菓葉社許享。年二十九而享亡,遺一子,篤志撫養,教督綦嚴」、「李劉娘,
后螺社李光女、
緝馬灣社楊廣妻。年二十八夫死,遺腹三月得男,堅苦自持,撫養成人。卒年五十六」可知,
乾隆時期的澳、社規劃,沿用至當時,菓葉社歸
奎壁澳,大菓/果葉、小菓/果葉社則歸
西嶼澳。此外,最遲在乾隆中期以後,
緝馬灣社即有
楊姓族人定居,也與《
赤馬村楊氏家譜》互相印證。
-
接下來又過了約六十年,到了
1891年(
光緒17年)刊行的
林豪《
澎湖廳志》,儘管在卷五〈武備/海防/附考〉仍保留
1722年「澎湖出洋巡哨……
西嶼頭內
大菓葉登岸。
大菓葉二里,左為
緝馬灣、右為小菓葉」的水師巡邏路線史料,然而在聚落、名人、物產等等,小菓/果葉社之名已不再出現。例如卷二〈規制/澳社〉,
西嶼澳維持十一社,羅列的名稱卻已有改動,與菓/果葉之名相關者為「
緝馬灣社:水程十五里」、「
小池角社:水程十六里」,此後又附註「
大菓葉:水程十五里,無村落,係海濱上水馬頭」。既然身為港灣的
大菓葉、身為聚落的
緝馬灣社獲得保留,距離
媽宮的水程也不似昔日有所差別,皆為十五里,唯獨兩者之中原有的小菓葉社消失,不難猜出此時
緝馬灣社與小菓葉社已合併紀載,通稱為
緝馬灣社了。
-
《
澎湖廳志》裡也處處可見「
緝馬灣社」的紀錄。例如卷二〈規制/街市〉再次提及「澎地磽瘠……志街市如左……鹹魚行:販運鹹魚往臺,在
緝馬灣、
嵵裡、
八罩等社」,證實
緝馬灣社從乾隆到
光緒年間一直有鹹魚舖,惟藥舖此時應已消失。卷八〈人物(下)/節孝〉列舉不再改嫁的寡婦則新增「顏花娘,
緝馬灣社顏祖女,適同社洪國寶」、「薛返娘,
緝馬灣社薛萬全女,嫁本社洪頂」、「楊腔娘,
緝馬灣社諸生楊增輝女兄也,適
小池角社顏陣」、「薛吻娘,
緝馬灣社人,嫁本社蔡宋」、「顏箴娘,
緝馬灣社人,十六歸
小池角劉義」,上述寡婦顏花、薛返、楊腔、薛吻、顏箴的生存年代大約在道光至
光緒年間,意味著小果/菓葉社與
緝馬灣社合併稱呼,可能自道光中期就已開始。
-
《
澎湖廳志》刊行之後不久,清日
乙未之役爆發,
1895年3月日本攻佔澎湖,結束清帝國對澎湖的統治。始於康熙晚期、穩定於乾隆中期、終於道光中期的小菓/果葉(澳)(社)之名,就更不存於行政區裡了。
-
四、考證:清代小菓/果葉(澳)(社),就是現代
赤馬村的甲頭菓葉仔
-
澎湖
西嶼消失在清代方志中的小菓/果葉,究竟位於何處?《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
(2002)對現代
赤馬村的甲頭紀錄,透漏了端倪:「
赤樊桃殿〔按:李王廟〕以東地區稱為
東窩仔,
東窩仔東南方小聚落稱為菓葉仔。」許玉河
(2017)進一步說明,「
赤馬村人傳統的甲頭區分,
赤樊桃殿以東地區稱為『
東窩仔』;
東窩仔東南方稱為『菓葉仔』;
赤樊桃殿周圍以北、
203號縣道以東地區稱為『
頂寮』;
203號縣道以西地區稱為『
下寮』。」許玉河
(2021)亦曾記錄〈110年
赤樊桃殿六月份大廟落成使用福戶芳名〉列舉村內四甲名稱:
東窩甲、
頂寮甲、
下寮甲、啟協甲。以臺灣台語發音可發現啟協(khé-hia̍p)與菓葉(ké-hio̍h)諧音,以音借字。顯見如今
赤馬村四個甲頭之中,位於東南方、東面濱海的「菓葉仔」或「啟協」正是清代的小菓/果葉。
-
另一個強而有力的證據,可見蔡光庭
(2018)澎湖姓氏源流踏查對
赤馬村的紀錄,「最早遷入社中的蔡、趙、顏三姓,取捕漁地利之便,分居靠海的菓葉仔(
蔡姓、
趙姓),和
下寮(
趙姓、
顏姓);稍晚遷入的楊、彭、薛、李、林、洪,則分居於社中
頂寮(
薛姓、
李姓、
林姓)和
東窩仔(
彭姓、
洪姓)兩山凹處;
楊姓住處較分散,分居
下寮、
頂寮、
東窩仔、菓葉仔;最慢遷入的
鄭姓,大多居於
下寮的陡坡上;
丁姓則居於菓葉仔的偏隅處。」
-
由此可知,現代
赤馬村行政區域內的移墾,始於東岸的「小果葉」(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和西岸的「𧎎仔澳」(杜臻〈
澎湖臺灣紀略〉),其中
蔡姓定居處偏東、
顏姓定居處偏西,
趙姓族人則在東、西兩岸皆有定居。後來兩個聚落中央又有楊、彭、薛等其他各姓氏移民遷入定居,擴大聚落範圍,逐漸合稱為
緝馬灣社。
赤馬村東岸菓葉仔的古地名演變依序為「小果葉—小果葉澳—小菓葉社」;西岸
下寮的古地名依序演變為「𧎎仔澳—
輯馬灣澳—
輯馬灣—䗩仔灣—
緝馬灣澳—
緝馬灣社」,最後西岸的聚落地名以部分代稱整體。
-
易言之,清代
乾隆年間《重修臺灣府志》(范志)記錄的「小果葉澳:在廳治西,水程二十里。人烟頗密,小舟多聚泊焉」,可能僅注意到聚落規模,卻未觀察小果葉澳、
緝馬灣澳共同供奉李王廟,實際上同屬一社。小果葉實際上並不是社,只是
緝馬灣的一部分。清代一度以「社」稱之,應是方志編纂者的誤解了。
-
五、討論
-
(一)清代方志裡的大小「果葉」、「菓葉」,有沒有辨義上的影響?艸字頭的有無,會不會理解這個地點在
湖東或
西嶼?
-
答:沒有影響。事實上,當時果、菓兩字在書寫時頻繁通用,應視為同一個義符的不同形符,不宜用艸字頭與否來判斷地點,而要看史料成書的年代,以及這份史料裡對各個地名的稱呼來判斷。方志紀錄裡面,
大菓葉一直都是港灣,沒有聚落,寫得很清楚;小菓葉在康熙晚期之前專指
湖東的聚落,之後有一段混雜的過程,乾隆中期變成指涉
西嶼的聚落,但推估在
道光年間,這個聚落直接跟
緝馬灣合併稱呼了,只是詳細原因尚不明朗。
-
(二)清代的小菓/果葉社,是否被
緝馬灣社以人丁優勢「併吞」了呢?
-
答:恐怕不能如此論斷。一個獨立的社,通常具有一座居民信奉,與周邊各社互不隸屬的廟宇,作為其信仰與文教中心。例如
西嶼北端的
合界村,包含
合界、
后螺兩聚落,
合界居民以
威揚宮是瞻、
后螺居民以
龍慶宮為首,兩廟各自依據坐向往外設置
五營,實際上
合界、
后螺皆可認定為「社」。
-
反觀現代
赤馬村境內,四甲皆奉
康熙年間創立的李王廟〔按:
赤樊桃殿〕為首,以其為中央向外設置六營竹符與石碑〔按:中營有兩座〕,菓葉仔的福德廟為單純甲頭廟、
西巖寺為
日治時期始創立,居民傳統上仍以李王廟為村內最大的精神寄託,信仰中心明確。
-
縱使強行比較聚落的規模大小,
日治時期昭和年間,「
緝馬灣」境內的三合院數量,東岸菓葉仔55間、西岸
下寮51間,西北側
頂寮22間、東北側
東窩仔31間(蔡光庭,2018:181),可見直到《
澎湖廳志》把小菓/果葉社與
緝馬灣社合併紀錄的數十年後,都已改朝換代了,菓葉仔的人口稠密度仍然不遜於
下寮,甚至稍多,是以很難存在「併吞」的可能性。
-
(三)有沒有可能這份考據一開始就誤解了,其實清代的小果/菓葉(澳)(社)的聚落地名,是
西嶼中段的
小池角或
二崁/嵌的一部分?
-
答:這個可能性一開始就已排除。在方志甚至輿圖裡,提及小果/菓葉(澳)(社)時,往往述及水師洋巡跟陸巡的路線,提及行進方向和距離里程,而此處明顯位於
大菓葉和
緝馬灣中央,緊鄰
緝馬灣,和
小池角或
二崁/嵌距離較遠。另外在封域、澳社、街市的紀載裡,上述方志也通常同時提及
小池角、
二崁/嵌等地名。若小果/菓葉(澳)(社)是上述聚落裡的一部分,可能會在地名底下以雙行小字夾註說明,或是擇一紀錄—比如選擇
緝馬灣社而屏除小菓葉社。但這些情形並未發生在
小池角、
二崁/嵌上。因此,該地不隸屬於
小池角或
二崁/嵌,理已甚明矣。
-
作者|吳令丞
-
赤樊桃殿以東地區稱為
東窩仔,
東窩仔東南方小聚落稱為菓葉仔。
-
文獻引用|《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
-
菓葉變啟協:
赤馬村的甲頭之名
-
赤馬村赤樊桃殿目前正處於整修之中,行館位於
西嶼民眾就業服務處。在行館之中,有一張「110年
赤樊桃殿六月份大廟落成使用福戶芳名」。黏單中包括
赤馬的四個甲頭:
東窩甲、
頂寮甲、
下寮甲與啟協甲。
下寮甲與啟協甲因人口較多,再各自分為頂半甲與下半甲。從《澎湖地名辭書》中記載,過去
東窩甲、
頂寮甲也都曾經分為頂半甲與下半甲。但是,因人口外流,不僅甲內不再區分小甲頭,
東窩、
頂寮曾有合併聲浪,但未達共識,目前仍維持兩甲現狀。其次,啟協甲乍聽之下彷彿人名,迥異於澎湖傳統聚落甲頭以姓氏或方位的原則。
-
赤馬村人傳統的甲頭區分,
赤樊桃殿以東地區稱為
東窩仔;
東窩仔東南方稱為菓葉仔;
赤樊桃殿周圍以北、
203號縣道以東地區稱為
頂寮;
203號縣道以西地區稱為
下寮。兩者相互對照,唯一的差異即為「菓葉」與「啟協」,「菓葉」就是「啟協」。
-
澎湖以菓葉這種植物作為村落名或村落次地名者,所在多有。例如,鄰近
赤馬的村落有一處
大菓葉玄武岩,是遠近馳名的觀光景點。「啟協」二字雖讓人心生疑竇,然而若以台語發音思考,似乎可以找到答案。啟協khé-hia̍p與菓葉ké-hio̍h,兩者台語發音極為相似。以音借字,常見於地名之轉換,也導致後來望文生義的誤解。不過,實際的原因,還是得就教於
赤馬鄉親了。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建檔|2017-10-27。知識更新|2025-05-10
修正建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