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750
乾隆15年
西元1750年距離今日約275年,天干地支為:庚午,此頁面主要放置西元1750年時間軸之相關內容。
- 澎湖厝:澎湖移民建立的聚落
台灣本島的研究〉提出澎湖居民自1750年代已移往恆春一帶從事種番薯燒木炭等工作;爾後,台南府城進一步成為澎湖人移民的首選 ....
- 蔡姓
、下厝)始祖蔡奇花(1676-1750),康熙晚期徙澎,原籍不詳。
9世裔孫蔡寶琛口述:「嘗聞先輩言始祖初遷緝馬灣社, ....
- 胡格
)接替徐士俊任建寧府知府一職,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史曾期接任。並於1738年(乾隆三年)上任澎湖通判。 ....
- 刺網漁業─定刺網
放𦊓」,可能始於清乾隆初期(約1750年左右)。使用的網具由參加的漁夫(3-4人),每人出3張網片(每片長約10公尺)連 ....
- 水仙宮
水仙宮內諸神明膜拜,感謝庇佑。乾隆15年(1750)10月水仙宮重修落成,澎湖通判何器特撰碑文記其事。乾隆45年(178 ....
- 西垵仔
二十三年,高不過尋,寬不及弓。乾隆十五年,前廳何器與協鎮邱有章等,公捐增修廓大。二十九年,右營遊擊戴福等公捐重修。四十六 ....
- 喪葬救濟─厲壇
684),高不過尋,寬不及弓。乾隆十五年(1750),前廳何器與協鎮邱有章等,公捐增修廓大;二十九年(1764),右營遊 ....
- 祀壇
二十三年,高不過尋,寬不及弓。乾隆十五年,前廳何器與協鎮邱有章等,公捐增修廓大。二十九年,右營遊擊戴福等公捐重修。四十六 ....
- 安宅蔡姓
、下厝)始祖蔡奇花(1676-1750),康熙晚期徙澎;原籍不詳。9世裔孫蔡寶琛口述:嘗聞先輩言始祖初遷緝馬灣社,始祖妣 ....
- 合界翁姓
祖牌祕而不宣,故生卒年不詳。據乾隆15年(1750)合界頭社威揚宮前廣場旁側所立《合界頭鄉廟建設碑文》文末署名的鄉老中列 ....
- 威揚宮
廟宇調〉,合界頭鄉池王廟興建於乾隆15年(1750),廟體建築有33坪乾隆15年(1750)也正是合界頭採石示禁碑立碑的 ....
- 合界頭採石示禁碑
日現場記錄之本文校對如下:
乾隆十五年四月初三日蒙
福建臺灣府澎湖海防糧捕分府加三級何 批據呈稱澎島地土,俱皆初非契 ....
- 大義宮
1747),合界頭池王廟則建於乾隆15年(1750)。從上述各廟發展的歷史,實難合理解釋四合宮的傳說。
再者,竹篙灣大 ....
- 義士碼頭
,而大池村內自清代《澎湖志略》(1750年成書)以來、列入志書記載已有數百年之久的池塘,自此於世間再也不存,僅能從地方耆 ....
- 赤馬趙姓
清好;清好生於永曆25年,卒於乾隆15年(1671-1750);泗靈生於永曆22年,卒於雍正11年(1668-1733) ....
- 講美吳姓
詳)生於南明、永曆30年,卒於乾隆15年(1676-1750);2世祖吳君成,生於康熙34年,卒於乾隆23年(1695- ....
- 講美陳姓
12年(1747)、陳笑約生於乾隆15年(1750);乾隆中期自鎮海徙港尾。
日本時代、昭和時期,(鎮海派)吳氏有三合 ....
- 大赤崁楊姓
金寧鄕、湖下村及楊宅村散住。至乾隆15年(1750),開澎始祖楊明,始徙澎。
按赤崁村239號楊福長宅內分房祖牌內文載 ....
- 吉貝石滬群
700年以後)至清乾隆初年(約1750年左右),因為在乾隆36年(1771),胡建偉的《澎湖紀略》中就有吉貝有「大滬一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