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分類:寺廟廟宇  

祀壇

閱讀時間 ── 約 14 分鐘

同義詞彙|無祀壇
-
從康熙年間到廿一世紀、由「西垵仔」海邊厲壇到觀音亭旁的人文風景。清朝至少增修五次,日據時期遷徙一次,國府時期重修一次,三百三十多年歲月,澎湖馬公的「祀壇」一一見證。若將其起源時間列入計算,則可穩坐全澎湖「最古老有應公信仰」的交椅了!
-
(一)施將軍獨享生祠,陣亡將士擠大墳
-
康熙二十二年(1683)間,施琅率領大軍,奉命攻臺,同年農曆六月於澎湖大敗劉國軒水師,明鄭王朝滿朝文武不得不投降。但此役相當慘烈,鄭軍陣亡12000餘人,而清軍也有1800多人負傷,更有329人陣亡。因此施琅在〈班師過澎祭陣亡官兵文〉裡,便表示正在籌備替這些陣亡將士建立廟宇,依循春秋兩季「厲祭」習俗,撫慰漂泊無依的孤魂英烈。他的文字是這麼說的:
-
「茲當臺灣底定,凱奏廟堂。舟師旋旆以西指,不禁雪淚之千行!凡厥將弁,力當奏請優卹,恩逮妻孥。
-
其餘各鎮營之士伍,遘此荼毒,魂梵梵其無依,即圖創建厲壇,春秋供其祭祀,務會爾等咸有血食之享,勿致貽悲若敖,以慰此九泉之徬徨。是用披誠虔察,尚其歆格,尚饗!」
-
清|施琅,〈班師過澎祭陣亡官兵文〉,1684年
-
施琅大將軍文章寫得感人肺腑,但他開的支票有沒有兌現的誠意,我們實在不知道。畢竟他平定臺灣後,就忙不迭在澎湖為自己建立了生祠一座,人還健在,已先把自己升格成神來祭拜,也就是現在仍隱身於馬公市的「施公祠」!還好,就在隔年,即康熙二十三年,在媽宮澳(也就是如今的馬公市)海濱,俗稱「西垵仔」的地方,還是建起了一座小小的「無祀壇」。
-
「無祀壇」有多小呢?乾隆年間澎湖廳的通判胡建偉在《澎湖紀略》裡形容,「高不過尋、寬不及弓......祠左有大墳,即埋瘞枯骨處也。」依照清代的營建尺,一尋為八尺,一尺約合如今0.32公尺,也就是說這座廟只跟一張床板豎起來差不多等高而已,至於一弓約略為五尺,不到一般成人雙臂平伸的距離。等等!施大將軍,大家為你拋頭顱灑熱血,命都沒了,你卻忍心讓他們住鳥籠國宅,你以為是在做沙丁魚罐頭嗎?對比施公祠的風光,這麼多名陣亡將士被集體供奉的海濱小廟卻如此陽春簡陋,當真應驗了「一將功成萬骨枯」。難怪到現在政府採購還流傳著一個笑話說:「這是做公⁄軍用的,不是做信用的」!
-
多次興修與一次遷徙的發展史
-
不管如何,這座建立於媽宮海濱的「無祀壇」(後來又稱「大眾廟」),從此成為澎湖開發史中,最早有文獻正式紀錄的有應公信仰據點,例如在道光年間澎湖通判蔣鏞所著《澎湖續編》、光緒年間林豪編纂的《澎湖廳志》、日據時期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裡,都可見到相關的記載。「無祀壇」在清朝年間,除了廟宇本體之外,祠旁也有大墓,可供善心人士收容安葬無主遺骨,因此結合停靈、安葬、普祭孤魂三合一的社會慈善功能。而由於廟宇實在太小,在海濱風吹雨打,實在令人不忍,因此乾隆十五年(1750)、廿九年(1764)、四十六年(1781),地方的兵營軍官,都曾經捐獻重修增建擴大過。
-
清朝時「無祀壇」的日常維持、歲祭甚至重修擴大的經費開銷,除了來自兵營之外,也可能是地方的商會,例如在嘉慶二十五年(1820),當時往來於澎湖與廈門之間的航商公會「廈郊」,以「金長順」商號為首的各個成員(稱為「郊戶」),便響應右營游擊阮朝良、課館連金源的號召,一同出資加以捐獻重修。另外,在光緒三年(1877),當時的提督銜記名總兵吳世忠,率領福州船政局自造的木殼輕巡洋艦「揚武」號抵達澎湖時,目睹無祀壇當時再次年久失修倒壞的情況,於是也出資加以重建一番。總計清朝年間,無祀壇前後重修了至少五次。
-
時序流轉,到了日據時期大正二年(1913),「無祀壇」廟宇位於「西垵仔」的原址因受日本海軍徵收,於是在當時媽宮區長陳柱卿等人的籌畫經營下,遷徙至媽宮城西北方稱為「火燒坪」的海邊地段重建,更名為「祀壇」。現址在大正五年(1916)十一月落成,當時祠旁仍附有大墓三座、祠內設有存放遺骸的空間。如今隨著社會進步、生命禮儀的發展與演變,「祀壇」從前的大墓與貯骸場已不復見,只存有廟宇本體,見證著百年來的滄海桑田。最近一次的整建紀錄,是於民國六十四年(1975)重修。算算時間,從大正五年至今,「祀壇」也已超過百年的歷史了。
-
滄海桑田與如今的樣貌
-
目前,「祀壇」主祀清朝時期便已安放的「大眾爺」,配祀福德正神、觀世音菩薩、關公等民間信仰的正神,廟宇仍有零星的信眾每日前往上香,維護者則為廟宇後方的「永豐石店」。廟中正上方懸掛的「陰光照耀」木匾,在長年香火薰蒸下,已黝黑而字樣難辨。正門原有門扇,惟現已不知去向;因為地處低窪,每逢風雨交加時,雨水便會打入廳內,是為可惜之處。左、右兩側廂房,現為堆放物品石材的倉庫,右廂房仍存有香爐兩個、神像數座,外觀看來應是福德正神金身。
-
走出廟外,牆面上斑駁的黃漆、門口斗大的「祀壇」兩字、凹凸起伏的地面,流露著寥落的氣質;廟前澎湖海事專科學校汽修科大樓投射而下的巨大陰影,使其顯得更加渺小,彷彿在時空長河裡已受人淡忘。但遺忘何嘗是壞事?這意味著在社會進步之下,人們在生命結束之後,後事都能有家人的陪伴與打點,不再流離失所,被請入這裡接受普祭了。
-
從康熙年間到廿一世紀、由西垵仔海邊的厲壇到觀音亭濱海公園旁的人文風景。清朝至少增修五次,日據時期遷徙一次,國府時期重修一次,這三百三十多年的歲月,「祀壇」一一見證。若將其起源時間列入廟宇發展史計算,則此祠當可穩坐全澎湖「最古老有應公信仰」的交椅了!無論名稱如何演變,「無祀壇」也好、「大眾廟」也罷,抑或是「祀壇」,都是安慰無主孤魂,也慰藉生者心理的信仰據點。
-
現下「祀壇」功能性已經式微,數百年前普濟英烈、鎮壓鬼魂的陰森氣息也已不復存在,但「大眾爺」仍穩穩地坐鎮在海濱,伴著夕陽與潮聲默默庇佑信徒,提供上香者一份篤定的心靈慰藉。
-
《祠壇移轉碑記》
-
溯夫祠壇之設,本自前清康熙二十三年始也,原建媽宮西城海濱,土名西垵仔,高不過尋、寬不及弓,初■其名曰「無祠壇」,後又稱曰「大眾廟」,祠左有大墳,即埋瘞枯骨處也。乾隆十五年,前清澎廳何器仝協鎮邱有章等公捐增修廓大;廿九年,右營游府戴福等公捐重修;四十六年,協鎮招成萬等復重修,立有碑記。自是之後,屢經地方官憲捐項興修,故雖歷二百餘年之久,而舊制尚存,歲時郊戶每致祭焉。
-
迨至大正二年三月,該地為海軍買收,即給移轉料金貳佰員,因再購是地而重新改建焉,又更其名曰「祠壇」;壇之側仍附以大墓三個、兼備貯骸場壹所,計費工料金參佰貳拾六員,於大正五年八月興工,仝年十一月落成,董其事者媽宮區長陳柱卿等是也。第恐年湮代遠,時事無稽,爰勒石以垂不朽云。
-
大正五年歲次丙辰葭月吉旦
-
(註)■表示為石碑磨損,無法判讀
-
作者|吳令丞
-
媽宮無祀祠與西垵地名釋疑
-
馬公祀壇於清代稱為無祀祠,也稱為大眾廟。原位於媽宮澳海邊的西垵仔,即今金龜頭一帶。《澎湖廳志》:「無祀壇:一在媽宮澳海邊,土名西垵仔。廟中周歲燈油,俱協營捐辦。祠左有一大墳,即埋瘞枯骨之處。建在於康熙二十三年,高不過尋,寬不及弓。乾隆十五年,前廳何器與協鎮邱有章等,公捐增修廓大。二十九年,右營遊擊戴福等公捐重修。四十六年,協鎮招成萬等重修(有碑記)。嘉慶二十五年,右營遊擊阮朝良同課館連金源、郊戶金長順等捐修。光緒三年春,提督銜記名總兵吳世忠,管駕揚武輪船來澎巡防,見西垵無祀壇年久倒壞,捐貲三百餘金,重新修建。」
-
從上述的記載,無祀祠始建於康熙23年(1684),極可能是祭祀1683年鄭清之戰等陣亡之將士,是以清代多由澎湖協班兵管理祭祀。乾隆、嘉慶、光緒朝皆有重修紀錄,媽宮郊商自嘉慶朝以後也參與其中。大正2年1913年)1月28《台灣日日新報》報導:在金龜頭東北於清代原有一座萬善廟,但是這一帶被劃入陸軍御用地,媽宮街人乃另外於鬼仔山附近重建一小廟宇,名為大眾廟。此廟遷建的地方頭人為陳柱卿。今大眾廟門額則書「祀壇」二字。媽宮各廟宇若舉辦神誕慶典,亦派廟中執事帶牲禮龜粿等前往祠壇祭祀,係源自清代澎湖祭厲之傳統。
-
從《台灣日日新報》報導,清代的無祀祠位於金龜頭東北,但是到底是以金龜頭哪一個參考點的東北方,依舊不明。其次,西垵海濱是否等同金龜頭,又牽涉報導者個人的地方認知。是以無祀祠的確確地點眾說紛紜,有位於今通訊營區、或中正堂觀音亭海岸者,不一而足。
-
明治28年(1895)3月,乙未戰爭澎湖之役,日軍苦於飲水問題,佔領澎湖後亟思提供士兵乾淨之水泉。同年9月,佐世保鎮守府臨時水雷敷設部決定在馬公角(金龜頭西南角)設置「蒸餾機」,並將自順承門角以西的海岸地帶,劃入海軍用地。從〈澎湖島海軍用地境界決定〉該文件附圖,在臨近海濱的土手(土堤)有一座二進式的建築,此建築究竟是何物,該圖與文建並未說明。明治30年(1897)10月,馬公水雷布設隊為附屬蒸餾機据付場土地編入海軍用地,始進一步說明此中國式家屋為大眾廟。同年12月,媽宮澳辨務署長光永星郎針對大眾廟提出的報告中說明:大眾廟的管理者為台廈郊的值年爐主,本年度(1897)許建發與劉君子負責。其次,每年有兩次祭祀日期,其中一次為2月7日,由台廈郊各店號備牲禮、果品及飯菜祭祀,並延請道士於是夜做醮。於此同時,海軍並公告此地禁止再新建墓地與埋葬往生者。每年除了一至二回祭祀之外,禁止人民於此處出入。但有臨時之祭祀,須經由布設隊司令之許可。依據饒維平的研究:明治32年(1899)馬公角(今金龜頭)蒸餾機所」周圍,自順承門城牆起至馬公角之低地共7,620 坪,減去總督府用墓地2,120 坪,其餘5,500 坪收作海軍用地。而天南砲台之下,與「海軍蒸餾機所」間之總督府用墓地2,120 坪,則於大正2 年(1913)完成管理權轉換,編入海軍用地,完整取得「蒸餾機所」周遭土地管理權。該年(1913),也就是大眾廟遷建完成的年代。
-
明治32年〈澎湖島馬公水雷布設隊附屬蒸餾機据付場附近ノ地所海軍用地トシテ編入〉該文件附圖顯示,清代的無祀祠與義塚大墓合計三處(黑色方塊)。利用該圖與Google Earth衛星影像疊圖顯示:蒸餾機所為今之舊青年活動中心之地,此處並設有棧橋一座以便運水補給。無祀祠位於今金龜頭砲台往海蛟角中隊道路的出口處,而非位於中正堂一帶的通訊營區或觀音亭海岸。
-
綜而言之,無祀祠於清代也稱大眾祠或萬善廟,並非1913年遷建才改名為大眾廟。其次,從順承門角往西的海岸,也就是清代方志中所指稱的西垵,也是清代無祀祠與義塚地所在地。第三,西垵與大眾廟一帶的土地,於日治時期是劃入海軍的用地而非陸軍。此外,從日治時期金龜頭地圖,西側海岸有多處舊砲台,可與1885年清法戰爭澎湖之役後,法軍所拍攝金龜頭一地的諸多砲台影像互相印證。
-
〈澎湖島海軍用地境界決定〉,明治二十八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追加第一卷官規官職文書外交土地家屋社寺軍事警察監獄殖產租稅會計交通(1895),《臺灣總督府檔案》,典藏號:00000051011
-
〈澎湖島馬公水雷布設隊附屬蒸餾機据付場附近ノ地所海軍用地トシテ編入〉,明治三十二年乙種永久保存第十卷(1899),《臺灣總督府檔案》,典藏號:00000378014。
-
〈海軍用地ト總督府所管地ト相互保管轉換ノ件〉,大正二年十五年保存第二十六卷(1913),《臺灣總督府檔案》,典藏號:00005618004。
-
〈台海主第89 号の9 台湾総督府海軍参謀長 澎湖島馬公水雷布設隊付属蒸溜機械据付場所海軍用地として収用相成度件〉,台湾嶋関係書類巻2 明治28~3〉,防衛省防衛研究所,件號:C11081249300。
-
《臺灣日日新報》,〈建大眾廟〉,1913/01/28。
-
饒維平,〈日本帝國軍港在澎湖的形塑:衛生用水供給對馬公軍事地位的提升〉,2020/07
-
#感謝陳雅婷老師
-
#感謝顏永進博士
-
作者|許玉河老師
知識錯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