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彙|流水亨通三官廟、風櫃三官廟、三官殿
-
據說先民移墾
風櫃時,各姓氏都攜帶原鄉的神祇香火來奉祀,後來才合議在聚落的「北崎」山麓建廟(稱為「
溫王殿」),並改塑神像來共同祭祀;清
雍正年間溫王殿曾經因為乩童起乩替衙門找回失去的庫銀,而聲名鵲起。之後遷到今
風櫃里1號(現址)重建,改名為「流水亨通溫王廟」(簡稱溫王廟),除了主神溫府王爺之外,還副祀真武大帝、三官大帝、文衡聖帝、朱王、柳王、葉王、劉王等神祇,曾分別在乾隆、
同治年間重修。
-
明治39年(1906)流水亨通溫王廟又重修,
大正8年(1919)澎湖霍亂大流行時,日本人曾以溫王廟為臨時醫館,將染病者集中到廟前隔離治療,到
大正14年(1925)再次重修。戰後初期左(南邊)護龍曾被海防部隊佔用,做為漁民出入西漁港的檢查站,
民國39年(1950)廟體又重修過一次。
民國54年(1965)在聚落南緣新建的「靈德
溫王殿」落成,乃將舊廟中絕大部分神像都移到新廟奉祀,舊廟只留祀3尊三官大帝鎮殿,改名為「流水亨通三官廟」,簡稱為「三官廟」。
民國58年(1969)曾拆除重建,翌年10月完工,
民國79年(1990)又重修屋頂及增建四垂亭。
-
資訊來源|
馬公市各里叢書(寺廟篇)
-
風櫃里三官廟重建落成碑記
-
且夫廟宇之設由來久矣,自周秦而下歷代皆有,唐宋始盛。蓋神靈顯赫,能護國庇民,消災錫福;故世人特立廟,以崇其德而報其功者也。考吾里先人係在明末年間自金門來到此地,且蓋草寮居住,捕魚為〔維〕生。初來者為
董姓,繼後有陳、顏、高、蔡等諸姓人民陸續遷至,遂集居成社,迄今已歷三百餘年矣。社之東南有一石穴,原為一條海溝深入崁下,其岩下有小孔朝天,每遇海風一起,波濤洶湧,從崁下直冲石穴。此時水煙則由小孔冒出地上。蔚成奇觀,聞其聲有似起灶之
風櫃,故社名
風櫃此之由來也。
-
溯當初先人等均由家鄉帶眾神香火護身,來此祀奉於草寮,日夜參拜,禱求平安。嗣後人民廣聚,眾議建廟于本里之北崎山麓,將各香火改塑神像,合祀在廟,以薦馨香。自是神靈益顯,至清
雍正年間,即移至現址擴大重建,號曰「流水亨通溫王廟」。崇奉溫府王爺為鎮殿主神,配祀真武大帝三官大帝、文衡聖帝、朱王、柳王、葉王、劉王等諸神像,從茲果然流水亨通,漁業興盛,里民安居樂業,益信神靈顯赫,默佑有以致之也。厥後曾經在乾隆、
同治年間及
光緒卅二年丙午、
民國十四年乙丑等先後四次重修,然代遠年湮,經風雨之剝蝕,廟貌日舊,棟宇又傾頹矣。迨
民國五十三年,里民咸議重新之,從中多有建議遷廟至社里中心地點較為方便;乃於
民國五十四年歲次乙巳花月,遷移至
風櫃國校前面,擇新址建新廟,仍號「溫王廟」。至
民國五十七年十二月竣工,將本舊廟內所有神像二十餘尊恭迎至新廟安座,惟舊廟已建有二百餘年之歷史,而今欲棄之豈非太可惜?乃眾議將原有三官大帝金身三尊留奉在此,改廟名為「三官殿」。於
民國五十八年由發起人顏日、顏傑、顏顯瑤、陳耀昆、顏秋池、顏根壯、顏成都、顏登起、顏來成、李天送、顏朱片、顏成本、陳晚子、陳再和、陳登進、陳回東、陳杉、陳天祝、陳萬、陳龍山、高自、高繼智、顏石川等諸人起議,重修廟宇,以妥﹝綏﹞明禋;幸一唱百和,乃將此舊廟全部拆起重建,坐向乃舊,擴而充之,挺而高之,至
民國五十九年十月完工,歷時一載,計費新台幣柒拾萬元。中奉三官大帝為鎮殿主神,再新塑天上聖母、福德正神以配祀焉。且喜從茲廟貌煥新,規模宏敝﹝敞﹞,神居永尊,大顯靈通,定見風調雨順,物阜年豊也。所有題捐
-
諸善信另泐石以誌不朽是為記。
-
天運民國庚戍年陽春之月吉旦
-
三官廟新建四垂亭落成碑記
-
查本三官廟其前身即溫王廟是也,溯自明末年間,先民自金門來到本里,蓋草寮居住,以捕魚為〔維〕生,迄今已歷三百餘年矣。最初在本里北崎山麓,建一小廟,將先人等,由大陸家鄉所帶來眾神護身香火,集中改塑神像數尊,合祀在廟中,日夜膜拜,以求平安。至
雍正年間,廟移此地,擴大重建,號曰「流水亨通溫王廟」,奉祀溫府王爺為鎮殿主神,配祀三官大帝、真武大帝、文衡聖帝、慈濟真君、朱王、柳王、葉王等諸神像,威靈顯赫,保境安民,香火鼎盛。
-
然而歲時運轉,歷經乾隆、
同治年間及
光緒三十二年,
民國十四年,先後四次之重修。迨至
民國五十三年,又經風雨之剝蝕,棟宇傾頹,經里民議決,遷移至社里中心,即今
風櫃國小前面,擇新址,建新廟,仍號
溫王殿,至
民國五十七年完竣後,將廟內原有神像二十餘尊,恭迎至新廟安座。斯時舊廟不用,本應拆除,惟里民又認為原廟已建有二百餘年之歷史,有神跡靈異,而今突然欲棄之,未免太為可惜,乃眾議,將原有三官大帝金身三尊,留奉在此鎮殿,繼續奉祀,改稱「三官廟」。如是乎,本里亦可多出一座廟宇可奉也,遂於
民國五十八年春,將此舊廟拆起重建,坐向依舊,擴濶挺高,工程迅速,至
民國五十九年十月完工,再新雕天上聖母、福德正神金身配祀。從此廟貌煥新,神靈益顯,民心大悅。
-
惟光陰荏苒,曾幾何時,又歷二十星霜,屋頂已呈老朽,有碍觀瞻。里民正思欲修建之時,事甚奇巧者,於本年夏,忽有台北許炳南、林榮三等,二位監察委員來澎,謂許妻在睡眠中,曾受
風櫃三官大帝托夢,要修建廟頂云云。且從前均未曾來過此地,亦不知本廟狀況如何,茲果然証實無誤,頓感神夢之靈,乃發心各捐獻新台幣貳拾萬元,二人合計肆拾萬元,託由澎湖縣黨部前任郭主任委員志龍及
馬公民眾服務站洪主任有信等,點交里長陳登進後,轉交本里人士,言明此意。斯時本里顏丁寧、胡佛爐、蔡守己等,認為神靈既然如此應驗,遂即發起興建本廟四垂亭,包括修建屋頂,為一舉兩得。幸里民俱各贊成,乃組織籌建委員十二人,並向本里中西甲民丁募捐,於
民國七十九年歲次庚午八月開工,至同年十二月底完竣,總工程款為壹佰肆拾萬陸仟元整。
-
今幸也,本廟四垂亭與廟頂,一然煥新,金碧輝煌,定見神靈益顯,風調雨順,物阜年豐,里民安泰,幸甚也,所有樂捐善信芳名,另泐石以垂不朽,是為記。
-
中華
民國八十年歲次庚午季冬之月吉旦
-
文獻引用|
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
知識建檔|2017-03-14。知識更新|2023-09-20
修正建議回報